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491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届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下载.docx

闻气体气味B.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

添加酒精

6.【最新】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应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将海水过滤后可直接饮用

D.自然界中水资源丰富,应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7.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金属材料

B.

盐类物质模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模型

D.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关系模型

8.如图是煤(主要含有碳元素)转化为水煤气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

1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9.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1L大米与1L芝麻混合

所得总体积小于2L

微粒之间有空隙

B

将镍丝放入氯化铜溶液中

镍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

红棕色消失

活性炭与NO2发生化学反应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A.AB.BC.CD.D

10.下列为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A.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2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4%

C.t℃的温度范围是20℃<

t℃<

30℃

D.将60℃时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均有晶体析出

二、填空题

11.旋转式拖把使用方便、节水,已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中。

如图是一种常见的旋转式拖把,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材料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下同);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

(2)空气中,铝制品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在水中滴加少量洗涤剂,能将地面油污清洗干净,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作用。

(4)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日常生活中解决该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填一种)。

三、实验题

12.如图是我们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仪器和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图中的收集装置中,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装置是_____。

若用E装置干燥氧气,集气瓶中应该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物质的名称)。

(4)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利用提供的装置和水)。

四、流程题

13.轻质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油漆、水性涂料以及造纸等行业,某同学设计流程以石灰石(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为原料制取轻质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1)写出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流程中发生化合反应的步骤是_____(填序号)。

(2)步骤②为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溶液M中的溶质为_____(写化学式)。

(3)操作II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4)已知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则步骤③中应注意的操作事项是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4.化学教材中“蜡烛燃烧实验”为我们开启了化学之门。

在老师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探究。

[探究1]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1)如图1,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有同学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的结论产生了异议,他的理由是_____。

(2)为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你认为应该补充的实验步骤是_____,写出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探究2]用数字化仪器研究蜡烛燃烧

(3)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2

所示。

曲线_____(填“a”、“b”或“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由测量结果你对燃烧的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

[探究3]蜡烛燃烧的质量与燃烧的时间关系的探究

(4)点燃一根直径为4cm的蜡烛,观察到烛芯周围有一杯状的烛油。

蜡烛燃烧的质量与燃烧的时间呈现如图3所示关系。

①据图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②烛芯周围的烛油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_____。

15.小明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

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1:

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

甲同学猜想:

可能是二氧化碳;

乙同学猜想:

可能是氢气。

同学们作出猜想的依据是_____。

[设计实验]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将收集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_____

甲同学猜想错误

将收集的气体点燃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有尖锐的爆鸣声

乙同学猜想正确

实验探究2:

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Mg(OH)2难溶于水;

MgCO3微溶于水;

这两种物质受热都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猜想]猜想1:

白色固体是Mg(OH)2;

猜想2:

白色固体是MgCO3;

猜想3:

_____。

[定性研究]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得出猜想1一定不正确。

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小明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得出猜想3成立,写出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_____。

[定量研究]若现有10.0g该白色固体,请设计实验方案并同时说明要测定的量(用a表示),并计算白色固体中MgCO3的质量分数(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_____。

六、计算题

16.工业上可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等,其原理是在高温下用铝将某些金属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

若用铝与氧化铁反应来制取11.2kg铁。

请计算:

(1)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

(2)理论上需要消耗铝的质量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裁切玻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醋除水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

花卷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凉拌猪肘中富含蛋白质、油脂、无机盐等营养素;

鸡蛋汤中富含蛋白质、水;

可知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较少;

故为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与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故选A。

3.D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不符合题意;

B、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不符合题意;

C、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不符合题意;

D、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FeCl2,符合题意。

故选D。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4.D

A、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B、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EHPB分子中含有16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EHPB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16:

3,故选项正确。

5.B

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以防止中毒,不符合题意;

B、探究燃烧的条件中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不符合题意;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符合题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

6.A

A、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选项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虽然能提高粮食的产量,但其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土壤水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故选项错误;

C、海水经过滤后只是除去了不可溶性的杂质,含有氯化钠等的成分较高,不能直接饮用,故选项错误;

D、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破坏地下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浮渣少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泡沫少,是硬水。

7.C

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故选项错误;

B、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盐,氯化氢不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中溶质的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度,叫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有的氧化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分析】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碳和水蒸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H2O

CO+H2。

A、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碳和水的质量比为12:

18=2:

3,符合题意;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碳元素由0价变成+2价,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不符合题意。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9.B

A、大米、芝麻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故选项错误;

B、将镍丝放入氯化铜溶液中,镍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正确;

C、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Cl-,生成氯化银沉淀,故选项错误。

10.C

A、t℃时,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溶解度相同,但未指名饱和溶液质量,所以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错误;

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0g,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100%≈25.4%,故选项错误;

C、由图象可知,t℃是两条曲线的交点,根据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格图,温度20°

C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氯化钾溶解度34.0g;

温度30°

C时,硝酸钾溶解度为45.8g,氯化钾溶解度为37.0g;

温度范围应是20℃<t℃<30℃,故选项正确;

D、由于溶液的状态不确定,将60℃时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11.铝(或铁等,填元素符号也给分)塑料(或涤纶)

乳化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合理即可)

(1)图中标示的材料中,铝合金含有铝,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

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3)在水中滴加少量洗涤剂,能将地面油污清洗干净,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4)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回收利用废弃塑料等。

12.锥形瓶

D浓硫酸将AB装置连接,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液封,再用手捂住锥形瓶,若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1)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不能用D装置收集;

氧气不和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若用E装置干燥氧气,集气瓶中应该加入的物质是浓硫酸;

(4)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将AB装置连接,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液封,再用手捂住锥形瓶,若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13.

②放热Ca(OH)2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控制通入CO2的量及速度

(1)第①步反应,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②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步骤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溶液M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

(3)操作Ⅱ是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4)步骤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于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步骤③中应注意的操作事项是控制二氧化碳的量及速度。

14.燃烧放热,烧杯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石灰水变浑浊也可能是由于析出了Ca(OH)2固体将变浑浊的烧杯拿离火焰,冷却到室温,观察烧杯中石灰水是否重新变澄清(合理即可)

bc可燃物燃烧,氧气浓度必须达到其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稳定温度未达到烛油的着火点

(1)燃烧放热,烧杯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石灰水变浑浊也可能是由于析出了Ca(OH)2固体;

(2)为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应该补充的实验步骤是将变浑浊的烧杯拿离火焰,冷却到室温,观察烧杯中石灰水是否重新变澄清(合理即可);

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3)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由于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曲线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实验结果,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可燃物燃烧,氧气浓度必须达到其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

(4)①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稳定的;

②烛芯周围的烛油与氧气接触,却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烛油的着火点。

15.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无明显现象白色固体是Mg(OH)2和MgCO3的混合物有气泡产生

将白色固体加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粉末,无水硫酸铜由无色变为蓝色(合理即可)将白色固体放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测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a,白色固体中MgCO3的质量分数为

(合理即可)

实验探究1:

同学们作出猜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设计实验:

将收集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气体;

将收集的气体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有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气体是氢气,

提出猜想:

猜想1:

白色固体是Mg(OH)2

Mg(OH)2、MgCO3。

定性研究:

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

MgCO3+2HCl═MgCl2+H2O+CO2↑;

小明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得出猜想3成立,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灼烧白色固体,把气体依次通入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反应生成水,即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即样品中含有碳酸镁)。

定量研究:

实验方案:

向白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气体质量,即测定二氧化碳气体质量a;

设碳酸镁质量为x,

解得:

白色固体中MgCO3的质量分数为:

16.

(1)70%

(2)5.4kg

(1)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设理论上需要消耗铝的质量为x,

x=5.4kg

答:

(1)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2)理论上需要消耗铝的质量为5.4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