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767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历史教案docWord格式.docx

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

(举例:

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

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

?

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

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

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以商朝为例说明。

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

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

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

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

(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

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

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

(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

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

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

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

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

庞大的宗族网;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

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四、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时,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官员是

A相、卿、师B卜、祝、史C相、师、卜D师、卜、史

2.孔子说: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的制度区别很大B夏商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C商周的制度区别很大D商周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3.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B实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实行D推行郡县制

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5.周初实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排除异性贵族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巩固统治D掠夺地方百姓

6.《说文解字》载:

“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缘B地域C信仰D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诸侯领地内,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称为

A侯B伯C卿大夫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小宗必须服从大宗C嫡长子继承制D宗族内分大宗和小宗

(二)问答题

欣赏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

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2)依据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一)BDBBCACC

(二)

(1)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的内容: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

宗法制的内容:

(2)特点:

严格的等级制度;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五、教后记: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这一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大禹治水”的故事。

当看《戴冠冕的夏禹》这幅插图时,学生还试图从服饰和神态两方面来说明成为夏国王的大禹。

这展示了学生看问题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题设问是上课临时让学生回答的,教师预先备课并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但认为学生思考有些困难,故未列入教学内容。

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令教师喜出望外。

应该说,学生思考得也较有深度。

如:

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使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民主选举的禅让制,这是进步的。

(教师点评:

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③提出问题“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讨论较热烈,发言覆盖面也较广。

④在讲到“分封制被破坏”这一内容时,教师临时设问“分封制是否有隐患?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迅速反应、讨论,从而正确理解分封制为什么导致王权衰微、诸侯争霸?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封制的隐患以后是谁解决的?

怎样解决?

”从而为第2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埋下伏笔。

⑤学生的疑问:

什么是九族?

资料说明:

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

尧典》:

“以亲九族。

”九族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

史载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不听,被杀害。

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847人,就是灭九族的。

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教学反思]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

专制皇权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

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

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材分析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

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

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显示](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

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

”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

为什么?

[讲授新课]

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秦的统一原因

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

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

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

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

篇二: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其死后,其子启即位。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

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

巩固统治

③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

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

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

(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

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篇三:

必修一教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理解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并对西周政治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3)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来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

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教学过程及要点:

大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

派谁去治理洪水呢?

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

“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

”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

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

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就叫禅让制。

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

(1)概念:

原始社会传说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备课资料】禅让制时代

相传尧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

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尧、舜、禹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明君,合称为“尧舜禹”,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们学习的榜样。

帝王死后,儿子继承皇位,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舜并不是尧的儿子,尧为什么要传位给舜呢?

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爱民如子,富有天下而不骄横,贵为天子而不傲慢。

因此,各部落的百姓们都像冬天需要太阳那样依恋他,像旱天盼望甘霖那样仰仗他,大家互相亲近团结,各尽其职,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尧老了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难以应付繁杂的政务,于是召集大臣讨论即位的人选。

一个大臣说:

“您的儿子丹朱天性聪慧,为人开通明理,可以继承您的王位。

尧叹了一口气说:

“唉!

我熟悉他的为人,他太喜欢跟人斗气,不能用。

另一个大臣说:

“共工能团结群众开展各项工作,而且业绩卓著,可以担任治理天下的重任。

尧说:

“共工为人不正派,只会讲漂亮话;

他外表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甚至连上天都不放在眼里,也不能用。

”于是,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

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

”四位大臣都谦让说:

“我们的品德和才能都差得远,哪里敢担当天子的重任啊!

尧想了想,对四位大臣说:

“那就请你们继续推举吧!

不论是亲近的贵戚,还是疏远的族人,甚至隐居的圣人,只要德才兼备就可以。

四位大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对尧说:

“民间有个叫舜的单身汉,我们觉得他能够担当重任。

尧点了点头,说:

“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

他究竟怎么样呢?

四大臣说:

“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骄纵凶狠,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

“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

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怎样治家;

又叫九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

舜把他们接到家里后,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并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