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383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文言文分课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

“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

③孟子曰:

“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

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

二、课内阅读(17分)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完成第8~11题。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

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

儿童、幼儿。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

这里指同乡的人。

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

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

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

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

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

1B解析庶人:

指平民百姓。

2答案D解析A项,这;

对的,正确的。

B项,不是;

无。

C项,到;

比。

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

3答案A解析A项,“内”同“纳”。

4答案B解析A项,明: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C项,止:

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事:

名词作动词,侍奉。

5答案D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6答案D解析“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7答案示例

(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

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

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

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

由①②可得出孔子的观点:

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

由③④可得出孟子的观点:

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

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

8答案B解析本题根据“也”“者”来判断。

9答案D解析“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10答案C解析“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对文本理解有误。

11参考答案

(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高二语文《老子四章》知识巩固

一、老子,姓李名耳,字______,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______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______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______》(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二、通假字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______”通“______”, 

) 

2.其脆易泮 

(“______”通“______”,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三、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义:

今义:

认为。

2.民之从事 

古义:

今义:

做;

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3. 

自见者不明 

不明亮;

不清楚;

不懂。

四、一词多义 

1.当 

(1)当其无,有车之用(    )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北邀当国者相见(    ) 

2.伐 

(1)自伐者无功 

(    ) 

(2)此五霸之伐也(    ) 

(3)十年春,齐师伐我(    )(4)坎坎伐檀兮 

(5)伐无道,诛暴秦 

3.为 

(1)为之于未有(    ) 

(2)我世世为泮澼絖 

(3)君王为人不忍 

(4)使子婴为相(    ) 

(5)窃为大王不取也 

(    )(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 

自是者不彰( 

)2. 

其未兆易谋( 

常于几成而败之( 

)4. 

是以圣人欲不欲( 

5. 

学不学 

( 

6. 

慎终如始 

七、名句默写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 

, 

,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

八、文化常识 

1.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多以政治为旨归,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2.三玄: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课外阅读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

“李就是我的姓。

”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

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道德经经典名句 

1.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2.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3.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6.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9.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 

1.“行”通“形”,形体 

2.“泮”通“判”,分离 

3.“累”通“蔂”,土筐 

三、1.把……作为2.指办事,处理事务3.不能明察 

四、1.

(1)介词,在(某时)

(2)动词,对(3)动词,抵挡(4)动词,把守(5)动词,掌管 

2.

(1)动词,夸耀

(2)名词,功绩,战功 

(3)动词,攻打,讨伐(4)动词,砍伐 

(5)动词,进攻,征伐 

3.

(1)动词,做

(2)动词,从事(3)动词,对待(4)动词,担任(5)动词,认为(6)介词,表被动(7)第一个“为”,判断动词,是第二个“为”,语气助词,不译 

五、1.意动用法,认为……正确2.名词用作动词,显露迹象3.使动用法,使……失败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6.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对待 

六、1.宾语前置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2.宾语前置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3.状语后置句 

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

4. 

状语后置句 

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

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七、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3.民治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高二语文

《兼爱》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攻之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视人之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窃以为过矣

B.恶施不孝交相恶则乱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D.不知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疾:

病B.故亏父而自利亏:

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室:

家D.天下之乱物乱物:

杂乱的物品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攻:

治疗B.君之不慈臣慈:

慈爱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

怎么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

劝说

6.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亏父而自利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亏臣而自利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C.虽父之不慈子慈:

形容词用作动词,疼爱

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乱: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

“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

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

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

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非攻下》)

[注]①践功:

即位。

②反:

同“翻”。

③之:

“作”字误写。

④成:

完成。

⑤来:

同“赉”,赏赐。

⑥维:

同“于”。

7.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_____________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

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

“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

曰:

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

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

尚贤上》,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

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

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

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

远鄙,指远方边邑;

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10.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12.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1.B2.D3.C4.D5.D6.B

7.

(1)非攻

(2)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

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

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

8.C9.B10.B11.

(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

12.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