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195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题

20古诗两首

备课教师

肖传云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

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板书:

春光送

  (5)指导朗读前两句。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六、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

交流。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水。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元二:

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深厚的友谊啊!

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5.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

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

什么时候送呢?

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

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

什么时候的雨?

这雨大吗?

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

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

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

你喜欢吗?

指名读、再指名读。

再指名读。

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

多么美的渭城啊!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我们读读后两句。

指名读、再指名读。

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齐读。

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

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

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

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安西: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渭城: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请再喝一杯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

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

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 齐:

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

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

情)你们感受到了吗?

这是一种什么之情?

(板书: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

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

(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

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

(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

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课题

21   搭石

备课教师

肖传云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

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

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

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

(“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诵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

“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

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

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

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

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

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

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三、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1、通过我们的用心体会,朗读体会,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的情感,那么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仅仅是这些吗?

讨论交流。

(相亲相爱、无私奉献……)

           2、我们用双眼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用心体会到了很多美丽;……最美的是这一块块搭石联结的乡亲们最纯朴的——(用一个字来说)爱。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四、练习延伸,拓展情感:

          1、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传递着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体会到了爱。

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

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2、请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3、展示交流。

           4、总结下课: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学会发现美,传递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练笔:

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课题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备课教师

肖传云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

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

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

小钱得救了。

  师:

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

我读课文的第五段。

朗读:

“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

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

朗读: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

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

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

朗读: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

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

突然发生。

  生:

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

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

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

“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

我读课文的第二段。

朗读: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

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

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

朗读:

“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

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

“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

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

我读课文的第四段。

朗读:

“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

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

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

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

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

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

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

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一读

  4。

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

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

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

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

还有别的理由吗?

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

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

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

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

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11、师: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当时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

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

(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拓展延伸:

师: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

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

怎么办?

  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

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

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

并把他写下来。

 

课题

23  卡罗纳

备课教师

肖传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难点

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

  1、师:

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

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卡罗纳

  2、师生问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明白吗?

(生阅读,师巡视)

 2、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

出示生词课件。

  3、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

谁来读一读。

生读,师点评。

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

B、准确,响亮,请坐!

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D、你的声音真美!

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

“…………….”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

画上一些记号。

深入到每一个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