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591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docx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

乒乓球搓球技术秘籍

搓球时,为了不让对方很轻易地进攻,必须要加快回球的速度,在来球的上升初期击球。

击球时,要注意球拍的拍头朝前来击球,由于球拍的重心在前,这样更容易发力,也更容易找到准确的击球点。

乒乓球搓球技术怎么搓呢?

搓球是回接下旋来球的基础技术。

为了保证搓球的稳定性,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要点:

1.以肘部为支点来完成击球动作;

  2.手腕相对固定;

  3.向后引拍时前臂横放在身前

  4.击球时依靠手腕向前的小动作加强对球的摩擦。

手腕相对固定,击球动作要小巧,搓球时,手腕向小拇指方向弯曲,手背朝上,这样的击球动作可以使手腕相对稳定。

除了起到稳定作用,还可以保证在来球的上升初期接触球。

 

  如果要搓出加转球,接触球时必须加大手腕的动作,但是搓球动作过大很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球,并且会使下一板球的衔接速度偏慢,因此相对于搓球旋转的变化,应该更为优先考虑回球的稳定性和较早的击球点。

击球前手指放松,接触球的瞬间手指用力。

加强搓球稳定性的要点是:

击球前,手指放松;在接触球的瞬间,用大拇指、食指、中指用力。

此时,无名指和小拇指不需要用力,只需起到稳住球拍的作用即可。

如果在搓球时所有的手指都用力的话,将导致整个手臂僵硬,无法发力。

因此在搓球时要掌握好手指用力的强弱变化,使击球动作能够灵活、柔软。

搓球,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也称为“铲球”,动作上近似削球,也称为“小削板”。

是近台还击下旋球的一种技术。

种类较多,根据击球时间、落点和旋转的不同,分快搓、慢搓、转与不转搓球、侧旋搓球等。

一般在左半台使用较多。

动作要点是:

球拍在体前,击球时,上臂前伸,拍面稍后仰,利用上臂前伸和旋外的力量,将球拍向前下方送出,在来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

特点是动作小,弧线低,落点活,旋转变化多等,可以牵制对方的攻势,并为抢攻或抢拉创造机会。

中文名搓球外文名chop类型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技术类型近台还击下旋球使用范围左半台使用较多目录1注意细节2动作要点3教学方法4纠正错误5常用技术▪慢搓▪快搓▪搓转与不转球▪不同性能球拍的搓球1注意细节编辑1.引拍:

有球友认为搓球是在球的下部发力,所以引拍高度一般都低于球台平面,这是不对的;应注意搓球技术中大部分是从上向下发力的,所以引拍高度一定要在台面以上,一般情况下是基本与网高同高。

2.发力:

球龄较长的中老年朋友多以"抖腕"发力,这大多是"正胶"留下的后遗症,正生胶因摩擦系数较小,所以用加大手腕动作来弥补摩擦力的不足;用反胶的初学球友没必要去模仿,只用手腕的前挺及小臂的合力就足可够"转",同时也利于控球。

3.控拍:

直板的控拍以姆、食、中指为主。

但有球友在控制拍子的前倾、后仰角马龙耐心地搓球马龙耐心地搓球度时以姆、食指压拍肩的压力为主来调控拍形的,这样会使手腕与小臂紧张,不利于正确发力,更会增加整条手臂的负担;正确地方法应是利用小臂的内旋(后仰)及外旋(前倾)并配合自然放松的手腕来调控。

4.借力:

搓球技术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来球反弹力来与自发力反向运动形成摩擦的,这在文中巳有交待,但这里还是要再一次强调需要注意击球时间尤其是上升期时的反弹力,以增加摩擦效果和有效控制弧线;同时注意下降期及顺旋转摩擦时的减、卸力。

5.站位步法:

由于搓球大部分是在台内,所以有部分球友的准(予)备站位会距台较近,甚至有球友在搓来搓去中会不自觉地越来距台越近。

这种现象在初学球友中体现较多,一旦对方"将球变长"或"追身"时,往往会来不及移动就巳失分了。

建议大家多注意国手们的予备站位及步法移动;正常站位应以55cm或60cm左右为基本台距,以双脚的前后左右移动来"迎前"。

2动作要点编辑(以右手为例)1慢搓:

近台站位右脚稍前,持拍手臂自然弯曲。

击球时用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用力,拍面后仰,在下降期击球中下部。

2快搓:

站位及击球方法与慢搓相同,击球时拍面稍横立避免出界或回球过高。

搓球的重点难点是前臂和手腕的挥拍路线和用力方法。

3教学方法编辑1徒手模仿搓球动作,掌握技术要领。

2自己在台上抛球,将球搓过球网。

3一人发下旋球,一人将球搓回。

4两人对搓中路直线,再对搓斜线。

4纠正错误编辑1引拍不够致使击球的前臂由上向下动作不明显。

纠正方法:

持拍练习前臂和手腕向上再向下做切的动作模仿。

正手搓球正手搓球2击球时拍面后仰不够。

纠正方法:

在下降期搓对方发来的下旋球,体会拍面后仰前送动作。

3前臂前送力量不够,击球后动作停止。

纠正方法:

两人对练慢搓,体会击球后小臂继续前送的动作。

4球点离身体过远,重心偏后,击球部位不准。

纠正方法:

两人近台站位对练慢搓,在下降期击准球的中下部。

几乎所有业余选手,都在为改进接发球而费尽心机。

其实,接发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搓球的好坏。

初学者练球,往往都是从正手攻球开始,然后直拍反手推挡、横拍反手快拨,年轻球迷甚至快攻练习的过程很短,很快就过渡到拉球的阶段。

许多人练球到“痴迷”的程度,看电视转播、技术录像,读技术文章、专家指导,再悉心观察身边“高手”如何打球……问题在于,即使是这样的投入,与专业训练相比,也不够系统化。

比如说,大多数人都喜欢练板爆冲,看上去既潇洒,打起来又过瘾,然而,在实战接发球中,这种爆冲的机率其实远远低于搓球。

 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

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

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

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

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

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

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

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新手上路

1引拍

 初学者要掌握的搓球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看见球要引拍。

使用进攻性技术时,引拍、挥拍大家比较好理解,可现在电视媒体这么发达,中国人又有福气,看到的都是顶尖高手打球,一看高手好像手搁那儿没引拍球就搓过去了。

可是,你要知道他或许是练了十年才形成那样的动作,他刚一开始练球也是一板一眼搓过去的。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员都知道,搓球有个别名叫“小削球”,原因就在于它要引拍,像削球一样。

假如没有引拍的动作,没有充分练习过慢搓,无论直横拍,你都不容易加转,因为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手腕手指的配合还不能掌握得很自如,就模仿高手在手臂几乎伸直的情况下“捅”着搓,这样既没控制,旋转也没变化,下面的接发球更连谈都不要谈。

2缓冲

搓球跟攻击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摩擦加转时要有缓冲,要有“送”的感觉,大臂要跟着前臂送出去,这样搓出去的球你才能有控制。

要自己能感觉到“吃”住球,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够长。

以直拍为例,食指和中指在“送”的过程中,你完完全全能感觉到制造下旋的摩擦,它不是紧急制动的那种摩擦,而是要跟进一定的长度。

你搓出去的球不是像炮弹“当”地一下撞出去的,而是有摩擦有缓冲的,是“软中硬”的,这样才具备了搓球的基本要素。

缓冲与引拍也有关系,要求引拍时学会放松,尤其在练习搓球的过程中,由于球速慢,你能比练习攻球更好地学会放松。

假如没有缓冲,直接练“捅”着搓,开始看着也许还行,一过初级阶段,碰上中级对手了,你接发球不是“冒”就是“吃”。

3节奏

很多时候,初学者知道要引拍了,可是掌握不好挥拍的节奏,往往不是慢的多,而是早的多,节奏太快。

这是因为在搓球之前练的是攻球,是上旋球的节奏感觉,于是球还没到,拍已经挥了,有效的动作根本没用上。

这时候,就要盯球,只有根据对方回球的速度来决定你引拍的速度,引拍才有的放矢,搓出去的球动作才协调。

只要引拍的时间对上来球的时间,你的搓球就对一半了。

在节奏掌握比较平稳之后,也不必像业余体校的小孩那样一搓上百板,只要能连续搓七、八板以上,击球点比较固定,而且能加转,弧线也不太高,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了。

4拍形

拍形后仰具体多少度为好?

不能规定那么细,大概30度左右。

初学者有时候搓球太靠底部,优点是容易搓转,缺点是不好控制,容易冒高。

30度左右的倾角,利于你发出力,纯粹搓底部不容易发力,对手腕手指的要求太高,所以,接触球体中部偏下就好。

具体的角度,因来球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手上感觉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拍形就比较立。

只要有旋转、能控制、能搓转不转、弧线够低,就是好动作,就是合理的搓球,而不必斤斤计较于多1度还是少1度。

无论直横拍,正手搓球的难度都比反手大:

直拍牵扯到三个手指如何调整拍形的问题,搓正手的时候假如食指和中指握得太紧,拍形容易朝天,所以要手腕外展;横拍主要调节好食指,手腕要能打开,拍头不翘就好。

5站位

无论直横拍,我们都建议用通常的基本站位,以右手为例,用不着左脚在右脚后面,否则以后再衔接进攻技术,腰全让右脚顶住了。

练习路径

1反手搓斜线

先搓反手斜线,单线练习,掌握基本动作。

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则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加大摩擦。

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练方不容易掌握击球时间。

你想,喂球方是慢搓过来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练方什么时候挥拍啊?

太痛苦了!

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练方偏反手一些(别到中路),以促使主练方不自觉地接触球体的偏左一点,这样有三个好处:

主练方肯定是回斜线,利于线路稳定;容易加转;用力方向想错都难,因为你“捅”着搓时肯定不是接触球体偏左。

如果你找不准节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开,让球在台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挥拍搓球,再拿一个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连续,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须一球连上一球,就是为了培养节奏感。

熟练之后,再把球拿开,徒手挥拍,体会搓球的动作。

2反手搓直线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觉之后,搓斜线学会加转了,再练习反手搓直线。

不会搓直线,你身体不用动,只要把接触球的点向球体正中间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没问题了。

搓球练习,要有一定的板数。

搓球看上去像匀速运动,其实不然,中间是有节奏变化的,只有动作比较协调放松,才能再体会中间那一下变化——既要发力又要送,“慢中快”。

刚开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过去,动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数之后,慢慢才能体会到摩擦的感觉,才有神似。

先不说旋转,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线任何一个点上,才能叫学会了搓球。

3搓转不转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转,就要开始体会搓不转球。

从理论上说,搓不转球触球时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级阶段,你还是要有摩擦的动作,但其实不发力,只是做给对手看,过去还是不转球。

通过练习搓不转球,你会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有感觉。

练习搓转不转时,最好是借助多球来喂球,给出的球不要太长,否则主练方会不知不觉容易离台,而人一离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儿搁。

多数业余选手没有多球练习的条件,只能采用单球练习。

那么,主练方练搓转不转,一板转一板不转,陪练方在应对不转时,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点,而且动作要有缓冲,假如是“捅”过去的,主练方下一板就没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线太平,快改推挡了。

先是板板搓加转,再板板搓不转球,再是两板转、两板不转,最终过渡到一板转、一板不转。

4正手搓球

反手两条线(斜线、直线)都会搓之后,甚至会搓转不转之后,再练正手搓球。

因为正手空间太大,动作变数太多,不易正确定形。

同时,过早练习正手搓球,难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识的培养,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术中杀伤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须先练攻球再练搓球。

正手也有搓转不转之分,但如果练习时间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转的球,只要稳定、弧线低即可。

你也可以借助发球练习来强化正手的搓球感觉,因为搓球与发下旋球的原理是互通的,两者必然能够互相促进。

这样,既为练习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初学者可以正手先练一板发转不转球,再练侧下发球,最后练侧上发球。

正手搓球的练习可以比反手少很多,甚至1比10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会,否则日后你正手接发球时肯定会后悔。

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你一上手就这么练并不会觉得很难,如果等练了两三年已经形成某些基本习惯之后,你发现自己正手搓球不行,再回头来补课,还不如你刚开始痛苦两月呢。

正手没有反手搓的转不要紧,只要能搓出长度,弧线比较低、比较稳,单线能搓上四五板,对大多数业余选手就够用了。

正手搓球不像拉球,拉球动作快,需要你全身的配合,尤其正手拉球,动作复杂得多,空间很大,搓球就比较慢,易干掌握,所以它是你正手学会制造旋转的重要手段,不可缺省。

笔者认为,正手搓球练习不必像反手那样搓“跳起来就出台”的球,因为日后实战中正手几乎碰不到那种球——可以直接拉而不必搓了。

所以,就练习搓第一跳后几乎不出台或刚刚出台的球。

5摆短

搓长练好了,再练摆短,先练中路、反手的摆短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对练摆短难度很大,有条件最,好是借助多球:

陪练方站在网前喂球,刚刚过网,不用劲,便于主练方发力。

实在没有多球,可以陪练方发球,主练方摆短,摆完之后,陪练方把球抓过来再发,如此往复。

以搓为矛

1优化动作

双方都有一定能力之后,可以试着让搓的动作短促一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讲究一点。

练习摆短,不期望像国手那样摆过去在台内跳三下、四下,但至少练到跳两下。

这时候,重心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一定要稳。

有了这些之后,再讲究击球点,最初你搓的可能是来球的高点甚至下降期,现在要提前,在来球的上升期触球。

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长球那么转,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这种摆短其实很忌讳拍形平着上前,因为特别容易搓长。

你球拍立着一点,接触球的部位偏球体中心,这样过去至少弧线低,否则容易冒高、摆不短、加不转。

为什么我们最初练习搓球的时候拍形要稍微后仰一点?

因为那样容易加转、搓长。

但随着练习程度的加深,技术越来越熟练,击球时间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对方来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么平了,平了反而麻烦。

这时对球的控制,就靠你发力更集中,对缓冲掌握得更好,对触球部位的精确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还能加转。

开始练习摆短,只要弧线够低、够短就行,旋转有就行。

对专业队来说,摆短肯定必须得转,但我们还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够转,我们强调的是你要够短,摩擦发力之后,用李晓东的话说,要有“忍”一下的感觉。

要求得再多一点,就是动作始终要放松,这样以后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转的功夫再补上。

业余选手常见的误区是,一碰到带旋转的技术,就喜欢把旋转放到第一位,其实不尽然,对乒乓球体会深一些的人就知道,这种理解其实是很大的误解。

当然,在最初练习搓(长)球时,还是要搓得转,否则什么都是空话,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术来弥补旋转的不足。

也许会有人说,我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上来就要练摆短加转,也不一定不对,但笔者的理解还是摆“短”第一。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直拍摆短时拍形可以纵着一点上前(即拍面与手臂一顺),不必横向打开太多,这样的好处是动作有“根”。

假如拍形过于横,尤其是直拍,容易失控。

而且,你脚下也是纵着上去的,球拍与脚步同向,用力更自然流畅。

2凝炼套路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急于求成,这种问题在业余选手里非常普遍。

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概念,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不少乒乓球理论,就觉得自己也能使用那许多技术了,于是太过追求那些高精尖的技术。

但他实际所掌握的东西,跟他的理论素养是不成比例的。

也就是说,意识超前,而技术达不到。

笔者并不反对业余选手练一些高难度的技术,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不是凭空起高楼的。

你要循序渐进这么练,打好了基础,再往深练,容易。

业余选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下旋打起,你说你搓球好占不占便宜?

哪怕你不会摆短,不会快搓,只要能把长球搓到底线,能搓转不转,控制得特别好,弧线够低,已经算是业余很棒很棒的了。

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当然,下一步你可以练习综合技术了——发完球抢一板,或者对方发球我搓一板,再抢拉……练好了这些连接技术,你手里就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就可以晋升中级了。

以劈长为例,劈完长不可能还接着搓。

无论对方是搓回来还是拉过来,来球一定不会太转,无论你是拉也好、打也好,总之要学会进攻劈长之后对方回过来的这板不转球。

甚至,假如你的劈长不够快,对方抢先拉起来了,你还要进入相持甚至有点防守的状态,当然,这不是单纯的被攻,而是你先控制对方,对方看似挂起来了,其实你是上风,怎么打都可以,这些套路都是需要练的。

又比如,先练习搓完侧身拉,连续练习一段时间,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再练摆短后上手,反手挂一板,台内打一板……甚至可以要求你的练习伙伴,“现在我摆短之后你可以搓出台的,我两边上手,练连接。

”这才能让你的搓球摆短比较快地进入实战的轨道中。

另外,可以有意让对方发带侧旋的球,你练拍形的控制,对侧旋的控制,如果你接发球都能搓到一个落点上,就证明你具备了控制侧旋的能力。

3直横有别

直拍搓球与横拍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拍的拍形变化比较容易而且动作小,所以横拍选手练习搓球时握板最好不要太紧,略松一点较好,否则很容易造成正手接发球出现问题,那你在对手的发球面前就翻不了身了。

当然,横拍搓球也有自己的优势——反手力量大,容易加转,横拍的英文是“Blade”,意为大刀,大刀可是砍过去的,而且横拍反手搓球是顺着转腰的方向用力,直拍这方面就有所不及。

所以,在练习路径的选择上,横拍东西不要太杂,练精一点,直拍要么是拍形变化多,要么是那几下特别精,要根据本人特点,是以转不转为主?

还是以变化为主?

或者就是一个不转摆短?

千万不要练成全会但全都不精,那就麻烦了。

4掌握绝活

从初级到中级之后,如果有条件,不妨再练一些从搓球派生出来的技术:

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对方边线大角,又如撇着搓、抹着劈,其实都属于搓球的范畴。

只要借好来球的旋转,搓过去的球既有速度,还不容易出界。

对中级阶段来说,正是丰富自己搓球“武器库”里武器种类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搓球。

如果条件更好,身体够协调,脚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练点侧身晃接。

但是,中国人打球,说到底,还是突出一个字,“巧”。

业余高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很多业余相当不错的,并不是基本功有多么扎实,就是发球、接发球以及之后那两三板,特别精。

短球怎么处理,反手怎么处理,侧身怎么处理……他处理的那些手法,从业余水平来说,要么技术质量很高,要么变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

比如接台内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摆短,摆的是不转球,但摆得特别短,特别精。

或者搓长球,就是常规的搓转不转,只要旋转反差特别大,也是高手。

乒乓球运动里,不是哪项技术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才叫高明;不是说一个人会81种技术才叫高手,他就会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让对方没脾气,这才叫高手,精。

比如我的技术特点是希望尽快把球变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别有把握,因为我变线特别好。

那么,发完球,或者接发球,从使用搓球技术开始,就要围绕自己的特长来展开——对方发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长到对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对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须让对手回出上旋。

我撇着、抹着搓,对方必须把球“拱”起来,只要一“拱”起来;就到我的球路上了。

或者我摆短,就摆不转球,这样对方也不容易加转,球一回过来,我反手“拱”起来特别快,一下到对方中路,对方变不了线,还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

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对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后我侧身给他一下,搓球的时候就要讲究了,要么旋转有变化,转不转差别特别大,要么是连续搓他中路。

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转、速度很快,他很难变线,至少难以大角度变到你正手位。

这样,我就用我所有的接发球技术控制住对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无论搓转不转、快搓慢搓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这时你的搓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了。

也只有这样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体现它的内涵。

又比如对阵横拍,几乎所有业余选手,都在为改进接发球而费尽心机。

其实,接发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搓球的好坏。

初学者练球,往往都是从正手攻球开始,然后直拍反手推挡、横拍反手快拨,年轻球迷甚至快攻练习的过程很短,很快就过渡到拉球的阶段。

许多人练球到“痴迷”的程度,看电视转播、技术录像,读技术文章、专家指导,再悉心观察身边“高手”如何打球……问题在于,即使是这样的投入,与专业训练相比,也不够系统化。

比如说,大多数人都喜欢练板爆冲,看上去既潇洒,打起来又过瘾,然而,在实战接发球中,这种爆冲的机率其实远远低于搓球。

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

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

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

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

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

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

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

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练习路径

1反手搓斜线

先搓反手斜线,单线练习,掌握基本动作。

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则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加大摩擦。

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练方不容易掌握击球时间。

你想,喂球方是慢搓过来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练方什么时候挥拍啊?

太痛苦了!

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练方偏反手一些(别到中路),以促使主练方不自觉地接触球体的偏左一点,这样有三个好处:

主练方肯定是回斜线,利于线路稳定;容易加转;用力方向想错都难,因为你“捅”着搓时肯定不是接触球体偏左。

如果你找不准节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开,让球在台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挥拍搓球,再拿一个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连续,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须一球连上一球,就是为了培养节奏感。

熟练之后,再把球拿开,徒手挥拍,体会搓球的动作。

2反手搓直线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觉之后,搓斜线学会加转了,再练习反手搓直线。

不会搓直线,你身体不用动,只要把接触球的点向球体正中间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没问题了。

搓球练习,要有一定的板数。

搓球看上去像匀速运动,其实不然,中间是有节奏变化的,只有动作比较协调放松,才能再体会中间那一下变化——既要发力又要送,“慢中快”。

刚开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过去,动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数之后,慢慢才能体会到摩擦的感觉,才有神似。

先不说旋转,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线任何一个点上,才能叫学会了搓球。

3搓转不转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转,就要开始体会搓不转球。

从理论上说,搓不转球触球时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级阶段,你还是要有摩擦的动作,但其实不发力,只是做给对手看,过去还是不转球。

通过练习搓不转球,你会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有感觉。

练习搓转不转时,最好是借助多球来喂球,给出的球不要太长,否则主练方会不知不觉容易离台,而人一离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儿搁。

多数业余选手没有多球练习的条件,只能采用单球练习。

那么,主练方练搓转不转,一板转一板不转,陪练方在应对不转时,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点,而且动作要有缓冲,假如是“捅”过去的,主练方下一板就没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线太平,快改推挡了。

先是板板搓加转,再板板搓不转球,再是两板转、两板不转,最终过渡到一板转、一板不转。

4正手搓球

反手两条线(斜线、直线)都会搓之后,甚至会搓转不转之后,再练正手搓球。

因为正手空间太大,动作变数太多,不易正确定形。

同时,过早练习正手搓球,难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识的培养,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术中杀伤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须先练攻球再练搓球。

正手也有搓转不转之分,但如果练习时间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转的球,只要稳定、弧线低即可。

你也可以借助发球练习来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