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287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docx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整合教师版

概括文章的中心学案(教师版)

新安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

一.知识导读

什么是文章的中心: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主旨。

简单地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思想、情感、态度。

文章中心的表述:

通过记叙(描写)的故事(事件、经过、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哲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以利用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文章中心的体现(概括):

1.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材料(内容)表现出来的,重点关注材中的人、事、物、景,通过这些主要内容来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进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特别注意结尾处的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

中考链接

(2013年深圳)16.第8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第11段【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

(2012年深圳)13.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

(3分)

(2010年深圳)16.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009年深圳)16.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按材料的类别(人、事、物、景等),来概括文章的中心

(一)叙事为主的文章

1.一事一情的文章

教学导航:

叙事抒情类的文章,先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叙述的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描写,并且重视文章抒发情感的句子,进而理解(概括)文章的思想情感。

范文导航:

1.叫妈妈来听电话(叶倾城)

1.她,是他的牵挂,

2.是他们之间的一座桥梁。

3.我在等CALL机,突然过来一个男人,匆匆,一边揩汗,一边劈手抓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里顿一下。

我示意他先打。

4.显然是打给家里,他用很重的乡音问:

“哪个?

”背忽然挺直,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一声“爸爸”,吭吭哧哧一会儿,挤出一句:

“您老人家身体么样?

5.再找不出话,在寸时寸金的长途电话里沉默半晌,他问:

“爸爸,您叫妈妈来听电话吧?

”小心翼翼地征求。

6.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

7.叫一声“妈”,他随即一泄千里:

“家里么样?

钱够不够用?

小弟写信回来没有……”又“啊啊唔唔”“好好好”“是是是”个不休。

许是母亲千叮万嘱,他些微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不消说得,我这么大的人了……”——中年男人的撒娇。

我把头一偏,偷笑。

8.他又问:

“老头子么样?

身体好不好?

9.他发起急来,“要去医院呐……米贵不贵?

还不吃饭了?

再贵也要看病呀……妈,你要带爸去看病,钱无所谓,我多赚点就是了,他养儿子白养的?

……”

10.他频频道:

“妈,你一定要跟爸讲……”——他自己怎么不跟他说呢?

11.他陡然大喝一句:

“你野到哪里去了?

”神色凌厉,口气几乎是凶神恶煞,“鬼话,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

期末成绩出来没?

”显然是换了通话对象。

12.那端一一报分,他不自觉地点头,态度和缓下来,“还行,莫骄傲啊。

要什么东西,爸爸给你带……儿子呀,要这些有什么用?

……”恫吓着结束,“听大人话。

回头我问你妈你的表现,不好,老子打人的。

”——他可不就是他老子。

13.卜劳恩的《父与子》幽默温情,中国家庭里的父子,却常常让人想起“一山容不得二虎”,只因为都是男人吧,难以有母子的天然融和,到八十岁还可以是妈妈的小心肝。

14.短短几句话,简单鲁直,看似无情,却句句扣人心弦,包容了:

爱、尊敬、挂念、殷切的希望,而需要一座桥梁来联结——“叫妈妈来听电话吧。

15.因而,隔着最冰冷的脸容、最严酷的态度、最遥远的距离,以声音,拥抱。

1.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教法导航:

概括文中主要事件,关注人物描写,划出文中体现中心、抒发情感的句子,进而理解(概括)文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文章写了一个男人与家里三个不同的人,即父亲、母亲、儿子三个人的通话,看出种种不同的情怀:

对父亲的敬畏、对母亲的亲密与敬爱,对孩子关怀与严厉,但都表现了对家人的爱、尊敬、挂念和殷切的希望(直接点明中心抒发情感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倒数第二段之处)

方法归纳:

概括中心方法一:

答:

抓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抒发感情的句子,直接引用。

2.歪儿(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

“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

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

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

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

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

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

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

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

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

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

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

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

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思考: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教法导航:

疏理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的脉络,及其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为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答案:

拿他取乐 有点不安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2.联系上下文,品味结尾处划线句子“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法导航:

这里品味句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这道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出关键句的含义。

能否抓住文章的重点事件(歪儿回来),我和伙伴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密(亲密友善),以及歪儿的情感体验的变化(从受嘲笑——快乐满足)来品味句子的含义,进而准确地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答题思路指引:

眼睛——快乐、满足、温暖(文中第7段体现人物心情的那些加点的关键词语)

点亮----关爱、宽容、亲近、体贴、帮助和尊重他人(文中第7段体现人物行为的那些加点的关键词语)

答案:

我们的身边的人是否能感受到快乐、满足、温暖,就在于我们是否关爱、宽容、亲近、体贴、帮助和尊重他人。

概括中心方法归纳二:

答:

根据文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概括中心。

牛刀小试:

三、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

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

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

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

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

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

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

但有多少次。

“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

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

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

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

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

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

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

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

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

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

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思考:

1.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简洁的词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及其中蕴含的童年的美丽心思。

(3分)

回忆事件

勤做笔记

敬畏红字

画简笔画

童年的心思

向师长证明自己

 

答案示例:

当众朗读 ,投入忘我、不知“羞”滋味、只博羡慕和赞赏,敬畏和期盼,忙里偷闲的快活

思路导航:

题目中给的示例,提示考生,在文中寻找或概括主要事件及人物对应的心思情感。

2.文章结尾处: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这句话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

“旧课本中的情景”指作者翻阅旧课本时,忆起儿时“勤做笔记、当众朗读、敬畏红字、画简笔画”等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年少时的情怀”,指儿时那种天真快乐、渴望赞赏、心怀敬畏、心怀期盼与梦相,又不失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少年心”,“无处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长大成人丢失了那份童心与纯真、丢失了年少时的情怀感到遗憾和惋惜,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童心的珍视以及然希望能重拾那份宝贵的童心。

思路导航:

这里要抓住对关键句的理解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取出重要的几个关键词:

旧课本中的情景、少年情怀、无处寻觅,根据文章,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第一题的概括事件和人物情感,给答这道题很好的方向指向和内容情感提示。

考生要学会从前文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如:

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也要从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中去概括和提炼中心(如: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但注意概括的点和角度要全面,既有回忆、怀念,又有遗憾惋惜,还有重拾珍视之心。

2.一事一理的文章

教学导航:

叙事明理类的文章,一般由某件事引发出某个道理,“事”与“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需首先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及相关的人物描写、联想感悟,进而解读文章的哲理。

范文导航:

(一)一碟辣酱(张晓风)

①有一年,在香港教书。

②港人非常尊师,开学第一周校长在自己家里请了一桌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内。

这种席,每周一次,务必使校长在学期中能和每位教员谈谈。

我因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单里。

③这种好事因为在台湾从未发生过,我十分兴头地去赴宴。

原来菜都是校长家的厨子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风格。

也许由于厨子是汕头人,他在诸色调味料中加了一碟辣酱,校长夫人特别声明是厨师亲手调制的。

那辣酱对我而言稍微嫌甜,但我还是取用了一些。

因为一般而言广东人怕辣,这碟辣酱我若不捧场,全桌粤籍人士没有谁会理它。

广东人很奇怪,他们一方面非常知味,一方面却又完全不懂辣是什么。

我有次看到一则披萨饼的广告,说热辣辣的,便想拉朋友一试,朋友笑说:

你错了,热辣辣跟辣没有关系,意思是指很热很烫。

我有点生气,广东话怎么可以把辣当作热的副词?

仿佛辣本身不存在似的。

④我想这厨子既然特意调制了这独家辣酱,没有人下箸总是很伤感的事。

汕头人是很以他们的辣酱自豪的。

⑤那天晚上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尽兴,临别的时候主人送客到门口,校长夫人忽然塞给我一个小包,她说:

这是一瓶辣酱,厨子说特别送给你的。

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在旁边巡巡看看,发现只有你一个人欣赏他的辣酱,他说他反正做了很多,这瓶让你拿回去吃。

⑥我其实并不十分喜欢那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

我千恩万谢受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子的那份情。

⑦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

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蒙赏识的赤忱,未受注视的美貌,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地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

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

⑧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

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

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它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⑨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思考:

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主要事件

引发联想

哲理感悟

 

教法导航:

概括文中主要事件,关注作者从此事件引发了什么联想,划出文中体现中心、蕴含哲理的句子,要特别关注事件、联想与哲理之间的联系。

(有时,直接点明中心抒发情感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答案示例:

主要事件

引发联想

哲理感悟

“我”去校长家做客,因为客气吃了一点厨子的辣酱,没想到临走时却收到了厨子馈赠的一瓶辣酱。

生命之宴,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帝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

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它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方法归纳:

概括中心方法一:

答:

抓文章结尾点明中心、揭示哲理的句子,直接引用。

(二)一夜能走多远

 ①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

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

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②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

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发了。

  ③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

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

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

我们还有4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④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

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⑤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

现在准备有什么用?

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歉收。

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

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⑥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

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

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⑦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⑧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

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

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别如此明显。

  ⑨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

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

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10)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

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11)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思考:

1.随着事件的发展,爸爸让我明白“一宿”对苞谷生长起着重要作用,“我”也从苞谷之间、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成长差异中获得了启示。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完成如下表格。

“我”当时的情形和变化

父亲带“我”去种苞谷,苞谷生长情形的不同

悟出的道理

高考落榜,心情糟糕

 

没有外出打工,选择复读;经过一年努力,考上不错的大学

答案示例:

“我”当时的情形

父亲带“我”去种苞谷,苞谷生长情形的不同

悟出的道理

高考落榜,心情糟糕

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

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

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

没有外出打工,选择复读;经过一年努力,考上不错的大学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方法导航:

疏理事件变化发展过程的脉络,及其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2.文章结尾处“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这句话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示例:

对于“那些装满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的“一夜”,却是决定其产量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一夜,便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别。

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庆幸文中的“我”珍惜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在高考落榜后选择再次走进复读班,在错过第一次机会之后又抓住了从新再来的机会。

正是这一次把握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在我们错过了曾经很多的“一夜”,手里能把握的“一夜”越来越少时,我们应认真思考时间对于我们的意义,把握好人生每一次的重大机遇,因为这些机遇将很可能改变我们整个的人生轨迹。

教法导航:

品味文末句子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其实就是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出关键句的含义,能否抓住文章的重点事件——父亲“我”去种苞谷,可一个晚上对苞谷的生长情形产生重要影响,以及作者的情感体验变化(高考落榜后沮丧——顿悟时间和机遇多么重要)来品味句子的含义,进而准确地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方法归纳:

概括中心方法归纳二:

答案示例:

根据文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概括中心。

【牛刀小试】:

(三)听泥土说话(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

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

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

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

儿子望着泥土出神。

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

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

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

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

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无比的自信。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

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

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

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

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