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762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答案 D

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模式建立

解析 维尔斯的态度从“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到“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与此同时的苏联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维尔斯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6.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

“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材料描述的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

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7.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

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

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

解析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

A项不存在;

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D项与材料不符。

8.“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9.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xx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

A项没有实现;

B项与材料无关;

D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

10.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

“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

”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旨在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

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张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B项。

1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A项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排除;

B项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排除;

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排除;

三大改革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12.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

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

“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断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B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

D项与题干无关。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

政策的一次评价》

材料二 右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三 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

赫鲁晓夫等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

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

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

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8分)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二小问,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借鉴角度去分析。

(2)问,从一边的很多农民还不如另一边的机器和炮弹重可知,漫画主要是说明斯大林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说明在斯大林模式之下,重工业比较发达,农业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其成因结合苏联的国情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回答。

第(3)问,从病人的死亡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可知这是指苏联解体;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1)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由取消自由贸易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思路好”的原因: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

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等。

(2)特点: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成因:

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解体。

“死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

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

14.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到: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罗曼·

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他”是指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罗斯福新政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重要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

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1)“退却年代”:

新经济政策。

理解:

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表现:

“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

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调整: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____________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______、______,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______________。

(2)大中小____________全部实行________。

(3)取消__________。

(4)实行普遍______________。

4.特色:

兼有“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

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______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______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允许私人开办__________;

以______的方式让_____________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

恢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分配:

废除______________。

3.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______积极性,促进了______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

三、“斯大林模式”

(1)192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1924年,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______________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_____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______________运动,以摆脱____________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

(2)独立于____________世界市场之外。

4.评价

(1)功绩:

①两个____________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______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________,导致______和__________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的太多,压制了他们的____________。

③长期执行____________,压制了______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__________________的僵化,成为以后____________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

3.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前苏联画家弗·

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6.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7.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8.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就苏联宪法所作的报告中说:

“由于苏联经济方面发生了这些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B.富农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赶走帝国主义干涉势力

9.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10.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

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

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

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

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的,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

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正是这样。

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

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

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

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

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

(1)十月革命 

(2)国内战争

2.物力 财力

3.

(1)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 国有化(3)自由贸易 (4)义务劳动制

4.战时 共产主义

5.

(2)经济

二、1.战时共产主义 政治

2.

(1)粮食税 

(2)小企业 租让 外国资本家(3)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 (4)实物分配制

3.私有制

4.

(1)生产 经济 

(2)政治形势

三、1.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斯大林(3)新经济政策

2.

(1)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 粮食供应

3.

(1)计划经济 

(2)资本主义

4.

(1)①五年计划 ②反法西斯 

(2)①重工业农业 轻工业 ②生产积极性 ③计划指令 地方④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解体

对点训练

1.B [阅读材料可以知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是苏俄内战时期。

]

2.A [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

3.A [图一表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图二指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4.B [农民上访,肯定是因为对当时的一些国家政策不满。

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农民的不满应来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