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7480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各领域信息化成效明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00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河北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

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

“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

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邯郸和张家口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衡水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

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

河北钢铁、唐山三友、冀东水泥、保定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安平丝网、沧州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

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

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

2009年唐山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河北国大、秦皇岛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开滦集团、秦皇岛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

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安平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

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

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

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

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

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

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

石家庄市和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

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河北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河北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邢台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邢台、邯郸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

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保定、秦皇岛、唐山、邯郸、石家庄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

唐山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

秦皇岛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

石家庄、邯郸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石家庄、唐山、邯郸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信方面,2010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05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2005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2005年上升29.5%。

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

互联网方面,2010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

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河北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

河北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

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制定了《河北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

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

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

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

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2010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十五”末的4.65、4.02、和6.24倍。

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

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

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

《河北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

制定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强全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河北省电子商务“十一五”规划》、《河北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河北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年一度的河北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外新闻媒体、廊坊“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河北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

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

河北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

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

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

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00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发布了智能日本(i-Japan2015)计划,韩国发布“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

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

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

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

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必将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十二五”期间,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竞争优势,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

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八项主要任务、二十项重点工程,加强信息化发展环境与机制建设,打造信息河北,为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实现“两个跨越”(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集约发展。

要注重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妥善处理各方面问题和矛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综合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集约发展。

2.深化融合,促进转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生态文明水平,催生和发展新兴业态,促进社会有效运转、稳定和谐,向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3.需求主导,全面推进。

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改善民生、建设创新型河北和繁荣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注重实效,良性发展。

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路径,激发和引领更多的业务需求和变革,形成信息化应用与业务优化相互促进、建设资金持续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

5.产用结合,保障安全。

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强技术、制度、法规建设和项目安全性、可靠性评估,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河北”建设成效明显,全省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中高水平。

——经济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宏观决策各个领域;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比例超过60%;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2万亿元。

——政务信息化。

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优化,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基本形成,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0%,省级电子公文发文比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网上行政服务实现在线办理;县级以上政府网站开通率达到100%;政务部门全部实现互联网安全接入。

——社会信息化。

高等院校基本实现宽带普及,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一卡通和跨区域数据共享,持卡人数突破4000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三级甲等医院初步实现电子病历交换共享;以数字化内容为基础、网络化服务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初步建成11个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信息基础设施。

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100%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电话用户数达到7400万户以上,100%的行政村通宽带,宽带用户达到1600万户,城镇带宽平均达到20M;全省应急通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实现数字化,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900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2600万以上,互联网网民超过5000万,IPv6互联网得到初步应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格局基本形成。

——电子信息产业。

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500亿元企业3家,打造10家软件龙头企业。

形成5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5个软件产业聚集区和一批特色园区。

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占全省GDP的4%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基础环境。

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国民信息素质大幅提升,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得到普及,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渗透,通过两化融合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1.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

围绕重点产业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和融合,鼓励发展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2.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大力推进旅游、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广无线射频、全球定位、物联网等技术在服务业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3.推进信息化在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行业的应用和融合。

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协同化技术,加快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机制,为能源安全供应、交通运输快捷通畅、水资源综合利用及防汛抗旱提供支撑,促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水利体系的建设。

4.推进信息化在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应用和融合。

围绕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应用,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各类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撑。

5.推进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

加强信息技术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推广应用,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管控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模糊控制等技术,提高自动化、精准化生产水平,降低废品率和物料消耗;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废旧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区域性能源监控和交易平台,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和能源综合利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支撑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推进信息化在产业聚集方面的应用和融合。

围绕我省“四个一”战略部署,以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区数字化,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水平,促进产业聚集。

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集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商务服务、产业链协同、园区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区内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和综合利用,吸引和衍生关联企业加速聚集。

(二)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服务型和效能型政府建设

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社会公众需求,以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为目标,以集约建设、深化应用为主线,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加强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现有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探索基层电子政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应用模式,促进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1.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完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公务内、外网网络架构和安全设施,提供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