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097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

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

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

(一)

教学内容:

统计

(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

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

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

(单位:

千克)

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

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

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

(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统计

(二)

教学内容:

统计

(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

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

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

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

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

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

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

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

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

(一)提高了一步。

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

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

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

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

应该怎么办?

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

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

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实践操作法: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你买过什么?

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

(出示:

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

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

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游戏体验法: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

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

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

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

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

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

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

(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

①出示天平。

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②介绍砝码。

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

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

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

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

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

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

预设1:

1000克;预设2:

1千克。

②教师小结:

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

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

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

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

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

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

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

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

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

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

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2袋盐约重1千克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

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

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

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

(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实践体验法:

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

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

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

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

通过“知道了什么?

”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

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

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

这是一种办法。

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

200克。

师:

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

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

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

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

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

5个。

师:

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

(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

)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

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

”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