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202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docx

六科第一单元备课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放大镜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

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

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

(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

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

(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

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放大镜下的晶体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

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

(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

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

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难点

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关系和距离。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引入

1、每组一份苔藓,“这是什么?

“怎样把它放大了让我们看个清楚?

”提供放大镜(2.5倍)观察。

“觉得怎样?

2、“那又怎样把它放得更大呢?

”出题。

再次提供放大镜(5倍)。

二、探究怎样放得更大。

1、比较:

用两个放大镜观察苔藓,与一个放大镜观察反复比较。

觉得怎样?

1、探究活动:

①你是怎么放置两个放大镜的位置的?

罗列四种摆法,并板书。

②验证四种摆法。

③通过反复比较,你觉得哪种放法最好?

选出最佳摆法,形成共识(①倍数大的放下面更清楚;②两个放大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比直接重叠在一起放得更大。

三、自制简易显微镜。

过渡:

这样观察物体,感觉有什么不方便吗?

1、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要固定的话,需要哪些材料?

怎样固定操作起来更方便?

(组内讨论。

交流。

2、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步骤:

①胶片立放标本上;

②用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标本,直到清晰;

③用记号在胶片上标出这个放大镜的位置;

④把双面胶粘放大镜外圈上,并撕去外纸;

⑤从放大镜柄一侧开始沿胶片上的记号粘,固定好第一个放大镜;

⑥第二个放大镜进入镜筒后,调节与第一放大镜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⑦在第二个放大镜柄的下方粘住两片胶片,一个简易显微镜就算完成了。

3、讲解原理:

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4、了解自制显微镜的倍数:

过渡:

那么我们手里的显微镜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①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7.5倍”、“倍数相乘等于12.5倍”。

②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12.5倍。

5、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蚂蚁、苔藓、手等。

与用肉眼观察时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四、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过渡:

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1、课件: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   显微镜的发展史:

 五、拓展:

过渡:

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显微镜吗?

1、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1、查找资料:

细胞的作用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

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

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

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

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

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

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

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下载: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章村中心小学备课活页纸

课题

微小世界和我们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本节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用适当的方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交流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教学难点

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教学过程

修改建议

(一)通过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学习

1、谈话:

同学们,人的肉眼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

2、学生回答:

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

(二)开展单元复习,丰富知识网络

1、思考:

想一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

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

2、学生交流自己所知。

3、教师简单小结: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卓著的。

(课件出示观察工具和视野发展的流程图)

(三)进行交流汇报,展示探索成果

1、谈话:

自从人类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以来,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

课前我们分小组收集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下面我们先在组内交流一下,各小组讨论确定汇报方式及主要汇报人。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学生分小组汇报展示,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温馨提示:

1、资料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示文字及图片。

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

3、汇报完后,我们把大家办的板报张贴在《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展》里,供同学们参观评比。

4、教师简单小结:

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很丰富,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

这节课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四)师生参与评价,活动拓展延伸

1、提问:

听了各组的交流汇报,我们有什么评价?

看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展》的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2、学生交流各自看法

3、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