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13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兴国班新人教版 第90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④②⑤③①B.⑤③①④②

C.⑤①③②④D.④②⑤①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是个遗腹子,经常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只有佩葛蒂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送吃的,并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永远爱他。

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

(《大卫•科波菲尔》)

B.孔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

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

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

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

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

被人误解时,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论语》)

C.加西莫多看着被绞死的爱斯梅拉达,悲痛万分。

克罗德在圣母院楼上伸长脖子端详着,脸上迸发出了一个魔鬼的笑容,加西莫多终于识破克罗德就是害爱斯梅拉尔达的罪魁祸首。

他抑制不住怒火向克罗德猛扑过来,将克罗德从顶楼推了下去,最后他伴随着爱斯梅拉尔达长眠于墓窟之中,以身殉情。

(《巴黎圣母院》)

D.觉新深爱着表妹梅,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选定李家小姐瑞珏,他像一个傀儡似的,又像一个宝贝被人珍爱着,订婚,结婚。

觉慧则不同,在觉民鼓动下抗婚。

(《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

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

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

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

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

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

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

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

“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

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

故曰:

“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

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

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

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

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

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

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

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

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

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

“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

”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7.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8.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

”疑曰:

“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景淳曰:

“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

“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

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

”俾妇邀以归产一男。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

“善士,善士!

”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宋学士曰:

”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

李疑传》)

注:

①执业:

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

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10.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

借用

B.景淳竟死竟:

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赆:

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

称赞

11.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人莫舍我然独好周人急

A.B.

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

恐为他人得何以为报

C.D.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①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4分)

②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③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试指出“渺茫”一词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2)诗歌的三、四句在传情达意上有何特点?

15、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共8分)

(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氓》)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涉江采芙蓉》)

(3),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短歌行》)

(4),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5),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其一)》)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①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

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

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②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③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

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

“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的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④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⑤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

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年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⑥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

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⑦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

“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

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

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

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

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

”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6、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17、作者认为年轻时就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作答。

18、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悟。

(5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

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

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六、(15分)

20、语言综合运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戍卒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请将它改写成一段话。

要求:

①使用第一人称;

②以描写为主,表现人物心情;

③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

④不少于200字。

七、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发现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小村庄。

它紧靠一片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可是奇怪的是,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

肯•莱文问那里的人:

为什么不出去?

得到的回答是:

走不出去。

原来他们尝试过多次,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来。

肯•莱文当然不信,他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儿的当地人,让他带路,走了十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

原来他们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没法准确地判断方向,所以他们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

肯•莱文告诉阿古特儿,你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七颗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

后来,阿古特儿就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

如今那里成了旅游胜地,那里树着一座阿古特儿的铜像。

走出沙漠,我们就可以让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旅游胜地;

走出大山,我们的视野前面可能就是一马平川;

走出失败,我们就可能到达成功的山岗;

走出阴暗的心理,我们就可能让阳光洒满心田。

请以“走出”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

平川中学高一年级兴国班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13-11-2

1.C(A.谇suì

,B.曲qū,D.惩ché

ng)

2.D(A.讷—枘,B.噬—筮,C.垢—诟)

3.A(凌驾:

高出<

别人>

,压倒<

别的事物>

耸立:

高高地直立;

内涵:

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所是含的全部内容。

蕴涵:

包含。

深邃:

深奥。

深沉:

形容程度深。

4.A(B.由“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造成偷换主语,应去掉“的”;

C.主客颠倒,改为“这样的经历对自己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D.句式杂糅,去掉“只属于”或者“才会有”。

5、B(⑤③①是正面论述,其中⑤是中心论点,③①是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证,④②是反面论述。

6.D(应该是“觉民在觉慧鼓动下抗婚”。

7.B(A、C属于周先生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

D与“扇子”没有直接关系。

8.D(第五段“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9.C(第七段,“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选项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在文中无根据。

10.B(“竟”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

11.D(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

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12.C(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13.①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

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

(“征”“糜”“所苦”各1分,大意1分)

②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

(“面”“发”“识”各1分,大意1分)

③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孰”“缓急”、反问语气各1分,大意1分)

14、

(1)(4分)“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一语双关,虚实结合。

(2)(4分)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末句则卒章显意,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15、

(1)渐车帷裳士贰其行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慨当以慷唯有杜康

(4)越陌度阡契阔谈讌

(5)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

16、(4分)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林留学生经历了举目无亲、风餐宿露的漂泊生活,(1分)但漂泊的生活也相应塑造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个性。

(2分)表达了对勇敢漂泊者的赞扬与尊敬。

(1分)

17、(8分)

(1)漂泊能扩大人生的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漂泊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锻造坚强的意志;

(3)漂泊能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美好的回忆;

(4)漂泊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走出枯燥的牢笼;

(5)漂泊能纵展想象力,给人生带来浪漫色彩。

(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18、(5分)略。

提示:

年轻是就应该去远方,敢闯敢拼,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可以张扬个性,不要让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遗憾,作者旨在激励年轻人勇于开拓,去经历,去磨练,去培养自我的独立能力和奋斗能力。

评分标准:

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或认识,2分;

围绕观点或认识作分析,2分;

语言表达,1分。

19.CD

20、略

21、略

附: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

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

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

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

“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

”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

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

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

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

范景淳流着眼泪说:

“我连累你了。

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

”李疑说:

“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范景淳说:

“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

”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

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

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

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

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

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

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

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

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

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

“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

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

”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

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

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

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

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

“好人啊,好人!

”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

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

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

“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

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

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

《论语》上说:

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

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简析:

本文记述了李疑乐于助人、救人急难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