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828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docx

白通汤易简方剂树

白通汤_易简_方剂树

1.原方

1.1.组成:

干姜2两,附子(生用)2两。

1.2.功效:

伤寒发热,大便自利。

1.3.来源:

《易简》。

2.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2.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2.2.组成:

干姜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2.3.功效:

汗下伤阳,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不见,身无大热,脉沉微;中焦阳虚,寒饮内停,心腹冷痛;中寒晕倒,四肢厥冷,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者。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

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躁热。

中寒厥逆,眩晕无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2.4.来源:

《伤寒论》

3.附子粥

3.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3.2.组成:

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

3.3.功效:

冷痢,饮食不下。

3.4.来源:

《圣惠》卷九十六

4.姜附丸

4.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4.2.组成:

附子2两(炮),干姜1两。

4.3.功效:

心肺伤动,冷痛。

4.4.来源:

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

5.干姜丸

5.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5.2.组成:

干姜6分,附子4分。

5.3.功效:

伤寒。

5.4.来源: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6.附子散

6.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6.2.组成:

附子(生,锉)2枚,干姜(炮)2两。

6.3.功效:

小儿冻足烂疮。

6.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7.附姜汤

7.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7.2.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5钱,干姜(炮)5钱。

7.3.功效:

腠理素虚,卒暴中寒,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阴盛于内,逼其阳亡于外,外显假热躁烦。

7.4.来源:

《法律》卷二

8.姜朴丸

8.1.加:

厚朴

8.2.组成:

厚朴(去粗皮)1斤(擘作16片,肥生姜1斤,捶碎,锅内旋添汤,煮姜味淡取出,厚朴焙),干姜半斤(以甘草半斤,捶碎,煮甘草味淡取出,干姜切作片子,焙),附子(炮裂,去皮脐)4两。

8.3.功效:

三焦俱虚。

8.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9.椒附汤

9.1.加:

川椒

9.2.组成:

川椒(去目)、干姜(生用)、附子(去皮脐,生用)各等分。

9.3.功效:

骤然腹痛注下,或滑肠频并,多有冷沫。

9.4.来源:

《百一》卷六

10.姜附汤

10.1.加:

甘草

10.2.组成:

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10.3.功效:

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10.4.来源:

《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11.茵陈附子汤

11.1.加:

茵陈蒿

11.2.组成:

附子2个(破8片),干姜1两半,茵陈蒿1两半。

11.3.功效:

病人服茵陈四逆汤身冷汗出不止。

11.4.来源:

《伤寒微旨论》卷下

12.茵陈姜附汤

12.1.加:

茵陈

12.2.组成:

茵陈1钱,附子(炮)1钱,干姜(炮)1钱。

12.3.功效:

阴黄,冷汗不止。

12.4.来源: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引《活人书》

13.石莲丸

13.1.加:

石莲肉

13.2.组成:

石莲肉(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

13.3.功效:

胃寒哕逆。

13.4.来源: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14.赤石脂汤

14.1.加:

赤石脂

14.2.组成:

赤石脂2两(碎),干姜2两(切),附子1两(炮破)。

14.3.功效:

伤寒若下脓血者。

14.4.来源:

《外台》卷二引《肘后方》

15.姜附散

15.1.加:

皂荚

15.2.组成:

干姜、附子(炮)、皂荚(炙,去子)各等分。

15.3.功效:

青下,白下。

15.4.来源:

《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

16.椒红丸

16.1.加:

川椒红

16.2.组成:

川椒红2两(微炒),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

16.3.功效:

下焦虚寒,脐腹(疒丂)痛,小便滑数。

16.4.来源:

《圣惠》卷九十八

17.附子丸

17.1.加:

熟艾

17.2.组成:

附子(炮裂,入水少时,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熟艾(微炒,为末)1两。

17.3.功效:

一切冷痢。

或患冷病。

17.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18.附子散(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18.1.加:

半夏

18.2.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干姜1两(炮裂,锉)。

18.3.功效:

霍乱,吐少呕多。

18.4.来源: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19.桃花汤

19.1.加:

赤石脂

19.2.组成:

赤石脂2两(捣筛),干姜2两,附子1两。

19.3.功效:

下痢赤白脓血。

19.4.来源: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20.正阳汤

20.1.加:

20.2.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半两。

20.3.功效:

阴毒伤寒,上气喘促。

20.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附子散

21.1.加:

生干地黄

21.2.组成:

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干姜1分(炮裂,锉),生干地黄2两。

21.3.功效:

肾黄。

21.4.来源:

《圣惠》卷五十五

22.通脉四逆汤

22.1.加:

甘草

22.2.组成:

甘草2两(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干姜3两(强人可4两)。

22.3.功效:

少阴病,阴盛隔阳。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反不恶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22.4.来源:

《伤寒论》

23.附子散

23.1.加:

龙骨

23.2.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干姜(炮)1两,龙骨1两。

23.3.功效:

大便鹜溏,滑利不止。

23.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24.辰砂一粒金丹

24.1.加:

郁金

24.2.组成:

附子(炮)、郁金、干姜各等分。

24.3.功效:

一切厥,心小肠膀胱痛不可忍者。

24.4.来源:

《奇效良方》卷二十六

25.神曲散

25.1.加:

神曲

25.2.组成:

附子1个,神曲3分,干姜3分。

25.3.功效:

中寒,下痢脓血,及妇人漏下。

25.4.来源:

《鸡峰》卷十四

26.白通汤

26.1.加:

葱白

26.2.组成:

葱白4茎,干姜1两,附子1枚(生,去皮,破8片)。

26.3.功效: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26.4.来源:

《伤寒论》

27.艾煎丸

27.1.加:

艾青

27.2.组成:

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

27.3.功效:

冲任久虚,血海冷惫,脐腹疼痛,月候不匀,四肢怠堕,百节痠疼,饮食进退,下脏虚鸣,及妊娠不牢,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胸膈满闷。

27.4.来源:

《鸡峰》卷十六

28.干姜散

28.1.加:

龙骨

28.2.组成:

干姜3两(炮裂,锉),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龙骨2两。

28.3.功效:

久冷痢,食不消化,脐腹疼痛。

28.4.来源:

《圣惠》卷五十九

29.理中附子汤

29.1.加:

甘草

29.2.组成:

干姜1两,甘草1两,附子1两。

29.3.功效:

下痢呕逆,胸中闷乱,心腹并痛,手足躁扰,卧不安席,服药但增烦热,利不禁,脉小者。

29.4.来源:

《鸡峰》卷十四

30.姜附丸

30.1.加:

赤乌脚

30.2.组成:

赤乌脚4两,附子1两,干姜1分。

30.3.功效:

久赤白痢不愈。

30.4.来源:

《普济方》卷二一二

31.附子丸

31.1.加:

黄耆

31.2.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肤)2两,干姜(炮)1两,黄耆(锉)1两。

31.3.功效:

风冷腰脚痿弱,(疒帬)痹不仁。

31.4.来源:

《圣济总录》卷八

32.龙骨丸

32.1.加:

龙骨

32.2.组成:

龙骨、干姜、附子各等分。

32.3.功效:

冷痢,纯下白如鼻涕;伤寒后脏腑虚冷,下痢白脓腹痛者。

32.4.来源:

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葛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33.姜附丸

33.1.加:

白术

33.2.组成:

附子3枚7钱重者(炮,去皮脐),白术4两,干姜2两(炮)。

33.3.来源:

《杨氏家藏方》卷六

34.斗肛丸

34.1.加:

白矾

34.2.组成:

白矾1两,附子1两,干姜1两。

34.3.功效:

大便后出血。

34.4.来源: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十便良方》

35.必胜散(《杨氏家藏方》卷二。

35.1.加:

高良姜

35.2.组成:

附子1枚(端正重8钱者,生,去皮脐,切为4段,生姜自然汁1大盏,浸1宿,慢火炙干,再于生姜汁内蘸,再炙再蘸,渗尽姜汁为度),高良姜、附子各等分。

35.3.功效:

一切风寒客搏阳经,偏正头痛不可忍,及阳虚头痛,连绵不愈。

35.4.来源:

《杨氏家藏方》卷二

36.姜附丸

36.1.加:

厚朴

36.2.组成:

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36.3.功效:

伤寒霍乱,呕吐不止,手足厥逆。

36.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37.干姜丸

37.1.加:

胡椒桂

37.2.组成:

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胡椒桂(去粗皮)1两。

37.3.功效:

脾胃俱虚,内挟风冷,哕逆上气。

37.4.来源: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38.地黄丸

38.1.加:

牛膝

38.2.组成:

牛膝2斤(捣碎,用生地黄汁5升浸1宿,晒干,又浸,再晒干,炒,以地黄汁尽为度),附子5两(炮裂,去皮),干姜3两(炮制,锉)。

38.3.功效:

腰脚疼痛。

38.4.来源:

《普济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39.火轮散

39.1.加:

肉豆蔻

39.2.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肉豆蔻(去壳,面裹,炮熟)半两,干姜(炮)1分。

39.3.功效:

脾胃气寒,大肠虚滑冷痢,日夜不止。

39.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40.火轮丸

40.1.加:

肉豆蔻

40.2.组成:

干姜(炮)、附子(炮,去脐皮)、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40.3.功效:

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

40.4.来源:

《医方类聚》卷一四二引《济生》

41.四逆汤

41.1.加:

甘草

41.2.组成:

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41.3.功效: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41.4.来源:

《伤寒论》

42.姜附汤

42.1.加:

杜仲

42.2.组成:

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42.3.功效:

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42.4.来源: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43.附子理中丸

43.1.加:

人参、甘草

43.2.组成:

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炙)。

43.3.功效:

阴寒肾气动者。

43.4.来源:

《景岳全书》卷五十八

44.附子散

44.1.加:

甘草、桂心

44.2.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3分(炙微赤,锉),桂心3分。

44.3.功效:

霍乱吐泻,欲垂命者。

44.4.来源:

《圣惠》卷四十七

45.四逆汤

45.1.加:

桂心、甘草

45.2.组成:

干姜3分(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5.3.功效:

两感伤寒,阴阳二毒交并,身体手足厥逆,心中热闷,强语,三部脉微细。

45.4.来源:

《普济方》卷一四一引《十便良方》

46.四逆汤加生姜方

46.1.加:

甘草、生姜

46.2.组成:

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枚,生姜(切,焙)1两半。

46.3.功效:

伤寒少阴证呕哕者。

46.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47.四物桂枝汤

47.1.加:

桂、麻黄

47.2.组成:

桂3分(去粗皮),麻黄(去根节)3分,附子(炮制,去皮脐)1两,干姜(炮)1分。

47.3.功效:

伤寒阴盛。

47.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48.四神丸

48.1.加:

肉豆蔻、诃子

48.2.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1两,肉豆蔻(面裹煨香)3分,诃子(煨,去核)半两,干姜(炮)半两。

48.3.功效:

脾胃受湿,肠虚下痢,频并不止。

48.4.来源:

《杨氏家藏方》卷七

49.桔梗汤

49.1.加:

桔梗、甘草

49.2.组成:

桔梗(锉,炒)1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干姜(炮)1两。

49.3.功效:

霍乱。

吐利已定,汗出厥冷,四肢拘急,腹中痛不解,脉欲绝。

49.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50.正气丹

50.1.加:

硫黄、桂

50.2.组成:

硫黄4两,附子4两,干姜4两,桂4两。

50.3.功效:

阴寒内盛,元脏不足,阳气暴脱,下焦伤竭,手足厥逆,战栗背寒,腰膝冷重,脐腹疼痛,大便滑泄,小便频数,行步息短,色泽枯悴,呕逆喘急,咳逆自汗,霍乱转筋,寒疝;及伤寒阴盛,脉微欲绝。

50.4.来源:

《鸡峰》卷十三

51.四神丸

51.1.加:

桂心、巴豆

51.2.组成:

干姜1两,桂心1两,附子1两(炮),巴豆6-10枚(制)。

51.3.功效:

霍乱,冷实不除,及痰饮百病及腹满,胁肋痛不可忍。

51.4.来源:

《外台》卷六引《必效方》

52.温中汤

52.1.加:

甘草、蜀椒

52.2.组成:

甘草6分(炙),干姜6分,附子(炮,去皮脐,破)6分,蜀椒240粒(去目,闭口者,出汗)。

52.3.功效:

痈疽取冷过多,寒中下痢,食完出者。

52.4.来源:

《鬼遗》卷四

53.四神散

53.1.加:

桂、甘草

53.2.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半两,桂(去粗皮)1分,甘草半两(半生半炙)。

53.3.功效:

漏风汗出不止。

53.4.来源:

《圣济总录》卷十三

54.解表散

54.1.加:

麻黄、薄荷

54.2.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麻黄1两(去根节),干姜半两(炮裂,锉),薄荷1分。

54.3.功效:

两感伤寒,毒气传受,阴阳交并。

54.4.来源:

《圣惠》卷十三

55.雄黄丸

55.1.加:

雄黄、丹砂

55.2.组成:

雄黄(研)1分,丹砂(研)半两,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55.3.功效:

时气热毒,下痢赤白;及下部毒气,下细虫如布丝,长四五寸,黑头锐尾。

55.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56.四逆加桂汤

56.1.加:

甘草、桂枝

56.2.组成:

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桂枝1两。

56.3.功效:

主治阳衰阴盛。

56.4.来源:

验方

57.匈奴露宿丸

57.1.加:

礜石、桂心

57.2.组成:

礜石2两,桂心2两,附子2两,干姜2两。

57.3.功效:

寒冷积聚。

57.4.来源:

《千金》卷十六

58.丁香汤

58.1.加:

丁香、藿香叶

58.2.组成:

丁香1分,藿香叶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干姜(炮)半分。

58.3.功效:

胃寒,胸膈虚满,面目浮肿,饮食不化。

58.4.来源: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59.定命汤

59.1.加:

高良姜、白术

59.2.组成:

附子(炮裂,去脐皮)2两,高良姜1两,白术1两,干姜(炮)1两。

59.3.功效:

阴毒伤寒,目赤唇焦,头疼烦渴,面色赫赤,身恶寒。

59.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60.硫黄丸

60.1.加:

莨菪子、硫黄

60.2.组成: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莨菪子1两(以水淘去浮者,炒令黑),干姜半两(炮裂,锉),硫黄1两(细研)。

60.3.功效:

脾久虚冷,下痢不止。

60.4.来源:

方出《圣惠》卷五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二一一

61.黄连散

61.1.加:

黄连、矾石

61.2.组成:

干姜2两,附子2两,黄连2两,矾石2两。

61.3.功效:

时岁蛊毒下痢、痔漏。

61.4.来源:

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62.矾石丸

62.1.加:

白矾、皂荚

62.2.组成:

白矾2两(飞过,存1分性),皂荚2挺(去皮,涂酥,炙令焦黄),附子(三度炮,不去皮脐,每度炮入水蘸杀)1两,干姜(炮)1两。

62.3.功效:

肠风下血,久不止,下部肿痛。

62.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63.当归汤

63.1.加:

当归、桂心

63.2.组成:

当归3两,桂心3两,干姜4两,附子5两。

63.3.功效:

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

63.4.来源:

《千金》卷十三

64.五纬丸

64.1.加:

硫黄、桂

64.2.组成:

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为末),硫黄(细研)1分,桂(去粗皮,为末)1分,干姜(炮,为末)2钱。

64.3.功效:

虚损,及脾胃冷,不思饮食,腹中疼痛,频频泄泻,赤白痢。

64.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65.养胃丹

65.1.加:

赤石脂、诃黎勒皮

65.2.组成:

附子1枚(重半两者,炮裂,去皮脐),赤石脂1两,干姜1两(炮),诃黎勒皮1两。

65.3.功效:

小儿脏寒下痢,白脓频数。

65.4.来源:

《卫生总微》卷十一

66.厚朴丸

66.1.加:

厚朴、陈橘皮

66.2.组成:

厚朴4两,陈橘皮3两,干姜2两,附子1两。

66.3.功效:

脾胃虚积冷,腹胁刺痛,饮食进退,大便秘泄。

66.4.来源:

《鸡峰》卷十二

67.禹余粮丸

67.1.加:

禹余粮、石脂

67.2.组成:

禹余粮、石脂、干姜、附子各等分。

67.3.功效:

下焦痢。

67.4.来源:

《鸡峰》卷十四

68.乌梅丸

68.1.加:

乌梅、黄连

68.2.组成:

乌梅360枚(去核,熬令可捣),附子4两(炮),黄连12两,干姜4两。

68.3.功效:

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者。

68.4.来源:

《医心方》卷十一引《集验方》

69.艾硫丸

69.1.加:

熟艾、生硫黄

69.2.组成:

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2两,生硫黄(别研极细)2两,干姜10两(炮)。

69.3.功效:

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乱吐利,自汗气急,下元久虚,小便频数;妇人冲任不足,月水衍期,腹胁刺痛,崩漏带下,全不思饮食;兼治伤寒阴证,手足厥冷,脉微自汗。

69.4.来源:

《杨氏家藏方》卷九

70.代赭丸

70.1.加:

代赭、龙骨

70.2.组成:

代赭1两(煅赤),干姜1两(炮),龙骨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

70.3.功效:

水泻肠鸣,脐腹撮痛。

70.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71.附姜白通汤(《法律》卷二。

71.1.加:

葱白、猪胆

71.2.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5钱,干姜(炮)5钱,葱白5茎(取汁),猪胆(大者)半枚。

71.3.功效:

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青色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证。

71.4.来源:

《法律》卷二

72.温脾丸

72.1.加:

高良姜、胡椒

72.2.组成:

高良姜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干姜(炮)半两,胡椒(炒)半两。

72.3.功效: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72.4.来源: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73.附姜归桂汤(《法律》卷二。

73.1.加:

当归、肉桂

73.2.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2钱5分,干姜(炮)2钱5分,当归2钱5分,肉桂2钱5分。

73.3.功效:

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虚,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显假热躁烦。

73.4.来源:

《法律》卷二

74.四胜丸

74.1.加:

代赭、龙骨

74.2.组成:

代赭1两,干姜1两(炮),龙骨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

74.3.功效:

产后水泻不止。

74.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75.温脾汤

75.1.加:

人参、大黄

75.2.组成:

人参2两,干姜2两,附子2两,大黄3两。

75.3.功效:

脾胃中冷结实,头痛壮热,但苦下痢,或冷滞赤白如鱼脑。

75.4.来源: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

76.温脾散

76.1.加:

甘草、白术

76.2.组成:

附子半两,干姜半两,甘草(炮,锉)半两,白术1两。

76.3.功效:

小儿脾冷水泻,乳食不消,吃奶频吐。

76.4.来源:

《颅囟经》卷上

77.温白丸

77.1.加:

桔梗、人参

77.2.组成:

附子(炮)2两,桔梗2两,人参1两,干姜2分。

77.3.功效:

小儿寒中吐利及客忤。

77.4.来源:

《普济方》卷三九五

78.通脉四逆汤

78.1.加:

人参、炙甘草

78.2.组成:

干姜、附子、人参、炙甘草。

78.3.功效:

阴证发斑,身冷无脉,斑黑昏沉者。

78.4.来源:

《伤寒全生集》卷三

7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79.1.加:

甘草、猪胆汁

79.2.组成:

甘草2两(炙),干姜3两(强人可4两),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猪胆汁半合(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79.3.功效:

霍乱,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79.4.来源:

《伤寒论》

80.通脉四逆加芍药汤

80.1.加:

甘草、芍药

80.2.组成:

甘草6钱2分半,附子(大者)1枚,干姜1两,芍药6钱2分半。

80.3.功效:

少阴腹痛,或泄利下重。

80.4.来源:

《伤寒活人指掌》卷五

81.通关散

81.1.加:

桂心、麻黄

81.2.组成:

附子1颗(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1分,麻黄1分(去根节)。

81.3.功效:

伤寒3日,不得汗,四肢不利。

81.4.来源:

《圣惠》卷九

82.茵陈四逆汤

82.1.加:

甘草、茵陈蒿

82.2.组成:

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82.3.功效:

阴黄。

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阴黄。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82.4.来源:

《伤寒微旨论》卷下

83.干姜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83.1.加:

甘草、人参

83.2.组成:

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

83.3.功效:

霍乱吐下,虚冷厥逆,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83.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84.除邪丹(《鸡峰》卷二十五。

84.1.加:

漏芦、巴豆

84.2.组成:

漏芦1两(9蒸),干姜1两,附子1两,巴豆(3两,以水1碗煮尽,就炒作声,再用河水浸7日,去皮取肉,去油尽)1两。

84.3.功效:

诸疾百病。

84.4.来源:

《鸡峰》卷二十五

85.硇附丸

85.1.加:

丁香、硇砂

85.2.组成:

附子半两(炮),丁香1钱(不见火),干姜1钱半,硇砂1钱(汤飞过)。

85.3.功效:

虚中有积,心腹肋胁胀痛。

85.4.来源:

《魏氏家藏方》卷五

86.桂附丸

86.1.加:

桂、赤石脂

86.2.组成:

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赤石脂1两。

86.3.功效:

濡泻、水痢久不止。

86.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87.附子丸

87.1.加:

乌梅肉、黄连

87.2.组成: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乌梅肉(炒干)1两,干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