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745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元素周期表》0

必修II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实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很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能够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来说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

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

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

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

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

本章重要知识点分布

知识点在旧教材中分布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旧教材的教学要求

元素周期表结构

第三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变化的递变规律。

在学习过原子结构和周期律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学习元素周期表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在之前的《卤素》和《碱金属》的内容中已经初步了解同一族的元素性质

相似

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实验探究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并且能够通过反应的激烈水准、酸碱性的

强弱来判断元素活泼性。

在已经学习过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基础上,直接推测同一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在之前的《卤素》和《碱金属》章节中学习过

探究并且知道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熟悉掌握碱金属和卤素的性质

原子结构

第一节

基本了解原子结构,电子的分层规律

新旧教材基本一样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通过实验和阅读探究第三周期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科学重要意义。

新旧教材基本一样

化学键

第四节

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选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初中已经基本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不要求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本章重要知识点分布

知识点在旧教材中分布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旧教材的教学要求

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

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

第二课时: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重点: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

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和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规律的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第三课时:

“核素同位素”

重点:

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

难点:

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与联系

第四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五课时:

“元素周期律”

重点:

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

第六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重点: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

难点:

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第七课时: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重点: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难点:

离子键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第八课时: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重点: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的本质理解

难点:

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第九、十课时:

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

重点: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

难点: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化学键;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

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以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学生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应用范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师综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学案练习。

建议:

本课时容量不大,课堂时间比较多,但是内容却比较枯燥,教师能够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的结构和使用。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也能够把第二课时的一部分内容放在本节上。

以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实验前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碱金属的原子结构表格→学生通过表格预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比较Na和K的化学性质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实行思考和交流Na和K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小结碱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卤素之间实验验证卤素性质→小结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探讨金属族与非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的本质→练习巩固。

建议:

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难以把握重点,所以能够把碱金属和卤素的实验作为复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课堂上学生实验的时间要控制好,必须要注意学生对于非金属的置换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谈论小结金属族和非金属族性质变化的异同以及原因。

本节时间比较紧,上课内容能够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讲不完,卤素的内容能够放到下节课。

但是一定要小结一个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变化的规律。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通过学案或者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顺便由初三的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提出金属活泼性的判断方法→提出第11页课本作业第5题的问题→将课本第10页的表格空出来让学生填写→引出核素同位素两个概念→比较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四个概念,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练习巩固→列举同位素的各种应用→让学生自行小结归纳本节内容。

建议:

因为本节内容的概念性比较强,所以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元素原子两个概念实行对比,多举例子,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理解。

此外建议在课前实行上一节内容的复习练习,以巩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第四课时教学流程

学生通过学案复习第一节的内容并且讲评→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前18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电子排布→教师结合电子排布知识和第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练习→学生完成第13页下方的表格→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小结电子排布。

建议:

本节电子排布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

建议上新内容之前练习巩固第一节的一些重点内容。

下一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能够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安排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先引入部分元素周期律的线索。

第五课时教学流程

由同一周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引入→提出问题,同一个族的元素化学性质存有相似性和规律性,同周期的元素是否也存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推测→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查找资料验证非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学生自行小结一个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

建议: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理应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

能够让学生用探究模式自行探究推理,实验验证,教师实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死记硬背十分枯燥,也容易忘记,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思考探究,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记忆最牢固的。

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一定十分全面,教师能够实行总结性的归纳和修正。

(另:

镁与水反应的现象说服力不强,建议改用食盐水。

第六课时教学流程

典型例题引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原子结构推导同一族的元素和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本质→引入“位、构、性”三者之间联系→综合性联系强化三者之间的综合应用。

建议: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三者结合起来,必须通过综合性的联系让学生有感性的理解,所以这节课的例题要精心准备,能够是分阶段的大题,让学生从练习中体会到“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七课时教学流程

动画引入→学生直观了解原子内部结构以及电子的排布→展示各种实物后提出问题物质如何由各种元素组成→引入课题化学键→动画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化合物→学会写电子式→练习→教师当堂随机批改→学生自主总结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注意事项→小结

建议: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刚开始学,能够用动画课件实物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理解非常重要。

学生有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时,再接受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等枯燥内容时会比较容易。

电子式的书写不必要求太难。

第八课时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设问“分子是什么”→分子是共价化合物→引出共价的概念→通过结构模型解释共用电子对→对比练习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说文解字“极”的意义→引出极性键非极性键→归纳什么是化学键→引出化学反应的本质(能够通过石墨变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来理解)→小结本节内容

建议:

第三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微观,概念性比较强,用探究的模式似乎超过学生的水平,能够采用直接切入或者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尽量多举一些实物事例让学生了解,让他们感到高深的化学其实就在身边。

本节内容重要为了化学专业选修的同学铺垫基础,不必过于深入。

有水平的学生老师能够辅导其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六、本章综合活动的建议安排

本章一共要安排3个活动,都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活动方式表现,包括探究“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Na与Cl2的反应”。

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把握知识原理和活动要求。

现将具体活动的建议安排分述如下:

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3.Na与Cl2的反应:

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离子键的本质。

 

七、本章知识线索图

八、本章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检测:

第一课时:

1.几个概念:

①原子序数===,这个关系只能用于情况

②周期:

与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

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是哪一个比较活泼?

与原子结构相关吗?

4.(2004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A.Al3+B.Mg2+C.Be2+D.H+

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n-含有x个电子,则mgR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第二课时:

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

(1)

(2)

(3)

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CuAg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

A.A常温下能够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B.B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

C.用氨水能够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准确的是()

A.它的熔点很高B.它只存有一种氧化物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D.氯化铯易溶于水

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水平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水平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6.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A.钾的密度比钠的小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B.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7.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稳定B.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不稳定

C.稳定性为HF>HCl>HBr>HID.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难,生成物越不稳定

8.将下列物质加入溴水中,溴水颜色不变浅的是()

A.KCl晶体B.KI晶体C.CCl4D.Mg

第三课时:

1.氢元素有氢H、重氢D、超重氢T三种氢原子,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3。

H、D、T三种原子的都是1,相同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所以不同,所以它们是不同的;但是因为它们又都属于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所以它们又能够相互称为

2.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位素B.H2和D2互为同位素

C.某物质只有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C和O是不同的核素

3.(04年全国高考)32He能够作为核聚变材料。

下列关于32He的叙述准确的是()

A.32He和31H互为同位素B.32He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C.32He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D.32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4.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合成新核素13564Gd。

下列相关13564Gd的说法准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元素B.其原子核内有135个中子

C.它是元素钆(Gd)的一种同位素D.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35

5.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世界上发现铂的一种新原子20278Pt,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质量数202B.核外电子数202

C.原子序数78D.核内有124个中子

6.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

Q+,

K2+,

,它们隶属元素的种类

A.2种B.3种C.4种D.5种

7.1mol的H2、D2、T2分别燃烧后,消耗的氧气n之比,生成的水质量比为;

相同质量的H2、D2、T2分子个数比为,中子个数比为

第四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写出Li、S、K、Cl-、Ca2+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Li

S

K

Cl-

Ca2+

2.填空题(阅读课本12页之后完成)

能量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能量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按照把原子核外分成七个运动区域,又叫电子层,分别用n=1、…表示,分别称为K、…,n值越大,说明电子离核越,能量也就越。

电子排布的规律是:

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个(第层不能超过个);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量公式为,比如第二层最多容纳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画出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且从示意图判断S元素属于周期,族,表现为S原子易电子,化合价最低为价,最高正价为价。

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的原子是,分子有共六种,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短周期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是,3倍的是,4倍的是,1/2倍的是,1/4倍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原子各电子层都满足2n2的有。

第五课时:

1.请在右侧空位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Na、Mg、Al的化合价分别是,

推测:

它们的失电子水平逐渐,金属活泼性逐渐

2.Na与冷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Mg与热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能够证明Mg与热水反应放出的气泡是氢气的方法是

能够证明Mg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的方法是,现象是。

证明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现象是

从以上实验得知,三种金属化学活泼性顺序为,你判断的依据是

3.请画出Si、P、S、Cl四种非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们的主要化合价是,

根据推测金属活动性的经验,能够推测这四种非金属原子的得电子水平逐渐。

写出Si、P、S、Cl四种氢化物的化学式,它们的稳定性依次

能够从非金属与反应,生成的难易水准,或者的热稳定性,或者非金属之间的反应,推测非金属之间的活泼水准。

Si、P、S、Cl的活泼性顺序为,或者说非金属性逐渐。

4.综合第三周期的8种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例子,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的规律:

同一个周期的元素,相同,但是逐渐递增,电子水平逐渐,电子水平逐渐,从宏观方面看来,就是性逐渐减弱,性逐渐增强。

这种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

5.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准确的是

A、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B、氯化物难溶于水

C、原子半径比镁的原子半径大D、碳酸盐易溶于水

6.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X,则X的最高正价含氧酸的分子式为

A、     H2XO3B、H2XO4C、HXO3D、HXO4

7.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少

B.酸性:

HXO4>HYO4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六课时:

1.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少B.酸性:

HXO4>HYO4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置换出来

2.下列相关碱金属铷(Rb)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铷不与水反应B.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

C.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高D.氢氧化铷是弱碱

3.下表标出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用字母标出的14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常温下单质为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属于过渡元素的是(该空用字母表示)。

(2)B,F,C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其中以最不稳定。

(3)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4.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已知X、Y、Z的质子数之和为31。

 

 

X

Y

Z

 

 

(1)它们的元素符号是:

X_______;Y_______;Z_______

(2)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电子式________;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_________,

(3)Z的最高价氧化物.是__________(两性、酸性、碱性)氧化物。

 (4)Y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时:

1.画出Na和Cl、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两种离子和原子的活泼性。

从电子排布能够看出Na原子的电子水平比较强,Cl原子的电子水平比较强,但是两种离子的外层都达到了结构,所以性质非常稳定。

这种带相反电荷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

人们把这种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象NaCl这样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

2.判断下列四句话的对错,并且说出理由

A.离子键只存有于离子化合物中

B.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存有分子

D.离子化合物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3.写出Mg、C、Al3+、Cl-、Ne等的电子式

4.写出NaCl的电子式;K2S的电子式

5.用电子式表示:

CaCl2的形成过程

KF的形成过程

第八课时

1.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

象HCl这样以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

你能举例哪些物质是这样的化合物吗?

,通过观察,你能够发现,这样的化合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一般说来,共价化合物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是也有一些物质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却是离子化合物,它是。

2.请写出NH3、CO2的电子式

3.用电子式写出CO2、H2O的形成过程

4.按照共用电子的偏向与否,我们能够将共价化合物分类,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的,比如类似X—X结构,这样的共价键我们能够成为共价键,简称,举例;当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时,比如类似X—Y结构,我们称这样的共价键为,简称,举例。

5.我们学习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变,仅仅有新的分子形成的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分子被破坏的过程中,就有被破坏,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中,就有生成。

所以化学反应的过程不单是新物质新分子生成的过程,其中也包含了化学键的破坏与生成。

6.在干冰中,CO2分子之间存有的作用是,C和O原子之间的作用是。

干冰汽化的过程是被破坏的过程,这是变化。

7.请分析下列变化中是化学键或者分子作用力有怎样的变化?

A.碘升华B.NO2被木炭吸收C.HCl溶于水D.NaCl溶解E.NaCl熔化

F.电解水G.NH4Cl受热分解H.用石墨制人造金刚石I.天然气燃烧

8.请判断下列说法准确与否,错误的实行分析并且改正。

A.离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分子间作用力

D.离子化合物不可能含有氢键

E.一种物质有了极性键就不可能有非极性键

F.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9.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生成的化学键()

A.一定是离子键B.一定是共价键C.两者都有可能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04全国)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与HF相同,且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A.CO2B.N2OC.H2OD.CH4

11.在化合物YX2和ZX2中,已知X、Y、Z都是前三周期的元素,X与Y同周期,Y与Z同主族。

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X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1)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ZX2的化学式

(3)YX2的电子式,分子内的键是(极性键或非极性键)

九、本章典型课教学设计案例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