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46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docx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教育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古代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

《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但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

而且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较高,也很有音乐和文艺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实际,借助音乐的功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主动去学习鉴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

”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

应遵循新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堂效率。

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

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

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内容与思想情感。

(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

  四、教学目标

  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习本诗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习惯,能够熟读成诵。

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

  2、难点:

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时

  

(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

  提问:

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

《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解说:

板书题:

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TV。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

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解说: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文大意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

  

(2)让学生自读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

(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

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

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

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

此“一曲”也。

  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平”也。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

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

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

  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

此“三曲”“二平”也。

  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

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解说:

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文内容做铺垫。

  (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

  (解说: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

  

(1)关于词义疏通。

  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

  (解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

  

(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说:

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性格,教师进行引导。

  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学生讨论明确: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学生讨论明确:

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学生讨论明确:

专横跋扈、专横固执。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

  (解说:

人物是主题的载体。

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

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四)进行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

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

  

(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2)反复朗读文,对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听文录音,跟读文。

  (三)学生认真朗读文,针对本诗思想内容的难点问题,启发寻疑析难,深入探究,领悟思想情感。

  

(1)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

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

  

(2)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

  学生讨论明确:

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

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

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学生讨论明确: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

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

  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

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四)朗读对比欣赏,加深理解,写出听读之后感。

  把握对比。

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段非常生动优美、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一曲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草桥结拜”、“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主要情节,运用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紧密配合,表现出梁祝之间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与本文的内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把它引进教学,配合引导学生阅读文,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真正领悟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感情纯真的爱情,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产生同情,去关爱生命。

  让学生仔细聆听美妙的音乐,合作讨论,加深理解。

  

(1)本诗文中的“兰芝被遣”和“兰芝抗婚”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一阶段“逼嫁抗婚”对比阅读。

文中的刘兰芝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遣归及被迫“改嫁”,刘兰芝与祝英台一样都进行了抗争。

乐曲中的乐器奏出了具有威胁力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凶暴残酷,同时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和不安心情,表现了控诉、抗争的感情。

  

(2)本诗文中的“夫妻誓别”的情节,可与乐曲呈示部中的结束部“长亭惜别”对比阅读。

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誓别。

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乐曲中梁祝分别时依依不舍又充满悲伤,音调抒情徐缓。

让学生在徐缓的音乐中去感受刘兰芝与焦仲卿生离死别的痛苦。

  (3)本诗文中的“双双殉情”的情节,可与乐曲展开部第三阶段“英台投坟”对比阅读。

文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一对恩爱夫妻恋情浓烈,在高压下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

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自挂东南枝,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达到高潮。

乐曲中祝英台纵身投坟,锣钹齐鸣,推向全曲的最高潮。

祝英台坟前向苍天控诉,有情人难成眷属。

  (4)最后文中那具有神话浪漫色彩的一笔与乐曲再现部“梁祝化蝶”一样,都表现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主人公的同情,同时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出对封建礼教的憎恨,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

  ()学生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全班交流。

  (解说:

以上开放性教学环节,着眼诗歌与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视听觉交互产生作用,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结合中,产生共鸣。

通过讨论,更深入去领悟诗文内容主旨,体会文所展现的悲剧氛围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激起是非感与同情心,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殉情之路,这是为什么?

  (解说:

作为作业,请学生外进行自主探究性写作。

  (六)总结收束。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

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情节:

——(被遣——盟誓——“改嫁”——殉情——合葬)——曲平交错

  忍辱负重

  追求自由

  坚强善良

  人物:

焦仲卿

  忠于爱情

  刘兰芝

  忠于爱情

  抗争

  忠贞不渝

  抗争

  专制

  

  蛮横

  

  霸道

  无理

  

  

  歌颂:

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主题:

  揭露:

封建礼教的罪恶

  七、教学反思

  、在设计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寻疑析疑,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安排学生自学、朗读、研读文,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文。

问题与文相关,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过程。

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学习的方式。

  3、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

托尔斯泰曾说过:

“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鉴于此,结合学生实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配乐教学,充分调动视听觉感官,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使文本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理解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的、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品质。

  

  八、点评

  本设计符合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体现新程的理念。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本设计中,安排了多次朗读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思考有关问题,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赏析文,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并进行朗读揣摩,分析归纳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朗读并研读文。

注重诵读与背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和阅读实践,用学生自主阅读替代教师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表达,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各抒己见,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共享资源,在取长补短中相互提高。

  此外,本设计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比较恰到好处。

安排学生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对比欣赏,写出听读对比之后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体验中,深入理解文内容,体会诗文主旨,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提供空间。

  当然,本设计还是有点不足的,比如,语言训练的重点不够明确,内容理解如何落实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还不是很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