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195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济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济宁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济宁学院坐落在孔孟之乡、运河之畔,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济宁学院,学校代码为10454。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为己任,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人才。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合理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目标,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首要功能,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教学投入,办学规模快速增长,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契合,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大学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狠抓内涵建设,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步伐,加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扎实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确定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非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为:

立足济宁,辐射山东,教师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面向基层、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

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共设经济学等24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文理工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

专业设置情况详见下表:

济宁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科

门类

专业类别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非教师教育

2

040102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教师教育

3

040105W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教师教育

4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教师教育

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6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7

060101

历史学

四年

历史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8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9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10

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11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2

071501

心理学

四年

理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13

0803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4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5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16

0811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7

0814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8

081801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非教师教育

19

110310S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非教师教育

20

110301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非教师教育

21

050401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教师教育

22

050409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教师教育

23

050406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教师教育

24

050408

艺术设计

四年

艺术学

非教师教育

三、全日制在校生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2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4699名,其中本科生8479名,专科生6220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7.7%。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12年,我校共有24个本科专业招生,招生面向为山东、山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天津、江西、河北等14个省、直辖市,其中外省计划220人。

录取标准详见下表:

济宁学院2012年普通专业本科生录取标准一览表

省份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天津市

469

420

484

425

河北省

529

509

534

522

山西省

492

476

507

476

辽宁省

506

445

537

456

吉林省

435

412

453

433

黑龙江省

449

425

482

469

江苏省

311

312

321

314

安徽省

541

478

544

499

江西省

523

486

520

471

山东省

484

481

512

533

河南省

509

481

520

489

四川省

454

445

475

471

贵州省

461

390

467

420

甘肃省

485

462

492

482

2012年,山东省普通本科理科分数线为495分,我校录取最高分为589分,530分以上考生639人,占理科本科新生的73%;普通本科文科分数线为496分,录取最高分为554分,510分以上考生205人,占50%。

本科艺体专业:

音乐学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9分、最低302分,专业成绩最高91.41分、最低79.16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392分、最低310分,专业成绩最高81.93分、最低80.92分。

舞蹈学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3分、最低303分,专业成绩最高91.05分、最低58.27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532分、最低355分,专业成绩最高91.3分、最低85.95分。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7分、最低310分,专业成绩最高264.67分、最低201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398分、最低343分,专业成绩最高269.67分、最低200.33分。

美术学专业文化分最高445分、最低305分,专业成绩最高231分、最低182分。

体育教育专业文化分最高518分、最低399分,专业分最高80.39分、最低61.92分。

第二部分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有师资9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4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08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55%。

师资队伍构成详见下表:

济宁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类别

教师数量

总计

926

其中:

女性

462

双师型

34

具有行业背景

18

其中:

具有工程背景

16

职称

教授

37

副教授

267

讲师

424

助教

167

无职称

31

学位

博士

53

硕士

455

学士

246

无学位

172

年龄

35岁及以下

408

36~45岁

317

46~55岁

174

56岁及以上

27

学缘

本校

2

外校(境内)

915

外校(境外)

9

学校重视教学名师培育工作,拥有朱松涛、李传银、宋亚军、陈万东、刘鹏、张桂敏等6名山东省教学名师。

学校以本科生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群)为建设平台,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先后建成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

二、生师比

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855人,生师比为1:

17.21。

三、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2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共463人,其中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456人。

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人员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1人。

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学校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高职称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有29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有113名副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

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为84,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为281。

主讲本科课程的高职称教师占高职称称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为55.3%,高职称教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4.7%。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2年,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多渠道争取资金来源。

本着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培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的统计口径,2012年,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74万元,生均141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12万元,生均37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50元。

五、教学基本条件

2012年,我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一)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用房总面积为192707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为24148平方米,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3.11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64平方米。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为6671.22万元,共9081台(件),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61台(件),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539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96.87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比例为8.94%。

(三)图书

图书共128.25万册,生均图书87.14册。

当年新增图书56374册,年生均进书量为3.74册。

纸质期刊5415种,5508份。

电子图书570000种,4000GB。

电子期刊12000种,电子期刊数据库4个。

当年图书流通量为341910本。

(四)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是一个技术先进、覆盖面宽、管理手段完善、网络资源丰富的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智能化校园网。

目前校园网出口总带宽为602M,并已连通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信息点总数达5000多个,拥有各类服务器近20台,为校园网用户提供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电子图书、校园一卡通、网上办公、邮件系统、教务教学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发布、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背景音乐、卫星接收、闭路电视系统、安防监控等多种网络服务。

学校可为师生提供如WWW、DNS、FTP、DHCP、电子邮件及办公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服务。

校内采用每个大楼水平非屏蔽超五类双绞线和垂直光纤以及楼宇间主干光纤连接到中心机房的综合布线规划。

提供光电转换器来实现每个分部楼层的数据转换,为每个楼层提供100Mbps全交换连接;同时,通过网络交换机实现各个楼宇到中心机房的数据连接,为主干连接提供1000Mbps的全交换连接。

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学校努力构建校园网络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全面提升校园网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着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第三部分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我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以及济宁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调研,加强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实际,增设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通过努力,我校本科专业达到24个,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济宁学院关于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意见》》(济院政字〔2009〕33号),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质量监控等重要方面,按照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求,努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培育工作,经过努力,现已建成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省级特色专业2个,初等教育、生物工程等校级特色专业8个。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出台了《关于制定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1〕161号),《关于制定2012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2〕5号),组织本科各专业全面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目标具体、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科学、课程安排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吸收企业行业、用人单位人员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注意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驾驭能力,明晰专业建设思路,促使培养目标贴近社会需求实际、课程体系更加合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贴近培养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了“说专业”“说课程”活动。

本项活动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各系(部)组织,参加说专业人员为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参加说课人员为所有专兼职教师。

在此基础上,一个专业推荐出1名专业带头人参加学校组织的说专业比赛;每个专业推荐出2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说课比赛。

第二阶段:

由教务处组织,在系(部)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校级比赛。

二、课程建设

我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在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根本,坚持以改革促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完成各专业课程建设的达标工作,即全校课程均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半数以上课程达到优质课程标准,20%以上课程达到精品课程标准。

我校课程建设围绕具有一套能体现高等教育规律要求的教学大纲、具有一套适用的符合大纲要求的教材、参考资料、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能反映本课程学术发展动态的文献等、具有一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一套严格规范的考核办法、具有一系列满足课程所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八个一”的标准进行,并制定了具体的要求。

学校根据《济宁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济院政字〔2011〕128号),围绕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效果、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建设等课程建设重要内容,对本科课程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共认定校级一类课程(优质课程)52门,二类课程(合格课程)160门。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学

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每年重点建设15门左右课程,“十二五”末达到100门。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我校涌现一批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精品课程于一体,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合理的梯队结构、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成熟的网络课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课程群,同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我校课程建设全面进步,使我校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学校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每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为5000元,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为10000元。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田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数学教育学、解析几何等五门课程,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五门课程。

至此,我校拥有本科省级精品课程共计12门,校级本科精品课程27门。

 

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强化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工作。

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课程61门。

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规模,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班授课课程门次占课程总门次的42.4%。

三、教材建设

我校教材建设突出适用性原则,强调教材建设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支持高水平教师编写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积极选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优秀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评估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建成了样本书库,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优秀教材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

通过开展优秀教材的申报、评选和奖励等工作,不断完善教材评价与选用机制。

鼓励选用适用于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等国内高水平的教材。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立项建设30种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重点支持8~10部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我校教师李传银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罗家英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薛庆文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三部教材获得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校级重点规划教材《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在受到本科学生欢迎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我校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强化实践、个性发展的原则,连续四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完善。

在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加强了对专业领域的现状、趋势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对课程结构优化,努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构成,四大课程模块中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

在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上,按照“三增三减”的原则进行课程重构,即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减少理论课学时(学分);增加选修课学时(学分),减少必修课学时(学分);增加课外学时(学分),减少课内学时(学分)。

选修课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

实践环节,要求理工类实践课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0%。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详见下表:

应用型专业课程结一览表

课程模块

占模块学时比(%)

占总学时比(%)

理论

实践

必修

选修

课内

课外

综合素质课程

70

30

70

30

70

30

30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70

30

70

30

70

30

20

专业课程

70

30

70

30

70

30

30

职业课程

70

30

70

30

70

30

20

教师教育专业采用“521”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2个学期的教师教育,1个学期的顶岗或支教实习。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领域,每一课程领域由课程模块组成,每一课程模块又由具体科目组成。

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包括教育理论、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所占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

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不低于教师教育课程的30%。

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学分、时间安排详见下表: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一览表

课程领域

必修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通识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必修

外语课程

体育课程

计算机课程

职业与就业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

军事训练课程

人文素养类课程

选修

科学素养类课程

艺术素养类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专业课程

必修

选修

教师教育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

必修

选修

专业发展课程

必修

选修

教育实践课程

必修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设学期

修读学分

必修

心理学

2

5

10学分

教育概论

2

5

课程与教学论

2

6

学校管理

1

7

学科教学与技能训练

3

7

选修

教育心理学

1

6

需修满

6学分

教育政策法规

1

7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7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1

7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1

7

德育原理

1

6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1

7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1

6

中外教育简史

1

6

必修

教师语言

2

6

6学分

书写技能

1

6

现代教育技术

2

6

教师专业发展

1

6

选修

教师职业道德

1

6

需修满

3学分

教师礼仪

1

6

名师成长研究

1

7

教师心理健康

1

7

论语解读

1

7

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

1

7

必修

教育见习

2

6.7

14学分

教育实习

6

8

毕业论文(设计)

6

7.8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教育部标准:

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安排一个学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的要求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

制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

大力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

出台、实施了《济宁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12〕30号),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

学校出台实施了《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济院政字〔2012〕25号)、《济宁学院关于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