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655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莫高窟 论文正稿.docx

莫高窟论文正稿

莫高窟艺术特色及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基础建设的辩证关系简析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部

环艺081班贺伟强

学号08L1204102

指导老师刘东

课程中外设计史

内容概要一石窟简介

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三文物饱保护和文化旅游基础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石窟简介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从北魏(386—534)隋代(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

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

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

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

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另一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也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三文物饱保护和文化旅游基础建设的辩证关系。

旅游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太特殊了。

敦煌地区的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可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正是在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石窟里的壁画得以保存。

现在,敦煌莫高窟对外开放,在石洞大约1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要进去2000名游客。

他们带进去了很多的水汽,这些水汽对石洞里的壁画是非常可怕的。

如何处理好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预约参观合理安排游客

在很多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日趋突出。

面对挑战,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了人们的共同期待,在这方面,敦煌莫高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敦煌旅游的季节性强和参观时段过于集中,也影响了游客的参观满意度。

参观预约制度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只有合理的开放政策以及科学的游客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预约旅游前事先掌握了主要团体游客的人数,合理安排参观时段、路线,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

同时,根据预约的游客信息,制定详细接待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

2实时监测环境实现精细管理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于世,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珍贵的文物、脆弱的材质、狭小的洞窟空间,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已经不堪重负。

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莫高窟最多能接待多少游客,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2002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

“经研究分析,莫高窟窟区合理的游客承载量为每日2900人次。

游客是造成洞窟内微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开放洞窟的壁画病害发展速度较快,未开放洞窟的壁画病害未发生显著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如何通过科学监测和精细管理达到合理开放和有序参观,成了专家的共识。

莫高窟专家探索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开放中的保护和展陈工作,主要有加强开放洞窟微环境和游客流量的监测、确定开放洞窟选择标准、实行游客参观预约制度等。

几点几分有多少游客进入了哪个开放洞窟,这一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变化怎样,是否达到了警戒线,哪个讲解员带队,是外宾还是内宾,在敦煌研究院接待部调度室的显示屏上,时刻显示着这些数据。

根据数据变化,随时调整参观线路和分流游客,以控制洞窟内环境变化。

同时,为了更好地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满足游客参观需求,敦煌莫高窟还在建设数字展示中心。

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后,现有的游客合理承载量将扩大1倍,提高到每日6000人次。

不仅可以将游客过多对洞窟文物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程度,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可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

3开放保护现场让公众参与保护

在很多人看来,保护是管理机构的事,是专家的事,可当旅游业把每个参观者同遗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保护每一处开放遗产,实际成了每个参观者的共同责任。

敦煌研究院曾在2004年“五一”期间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参观莫高窟的18212名游客中,有708人触摸了壁画,游客的意识、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安全和保护。

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提高他们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成了很多开放遗产地都想解决的问题。

在敦煌莫高窟,以开放保护现场为突破口,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2008年6月,在第3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敦煌研究院首次向游客开放了第98窟、44窟洞窟壁画保护修复现场和修复后的第85窟,每周五开放,每次开放1小时,已经有上千名游客体验了这一“特殊”参观,壁画的材质是什么,有什么病害,保护的目的、原则是什么,用什么程序来保护,当游客了解了壁画的脆弱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认识就大不一样了。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显然,每个开放遗产地只有给游客提供更多提高保护认识的机会,才能促进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面看起来发展旅游、文物保护或者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都有一些矛盾,确实在这之间实际上有着一些相辅相承的关系,如果我们充分的处理好这个关系的话,还是对于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两者都能够双双获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