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990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五下数学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数学备课.docx

《五下数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数学备课.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数学备课.docx

五下数学备课

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交流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使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用于钻研教材、辅导学困生。

学校鼓励教师备电子文档教案,将传统的备课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备课要求:

1、各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备课计划。

2、备课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

由备课组长负责分配教学设计量,具体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3、每单元主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课程要求,要根据本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修改和整理,加入本人的教学思路,能体现课改精神。

完全抄袭网络教案或无主体完善的网上下载则视作无教案。

并要提前一周将教学设计传给相关教师,其他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时进行动态修改。

4、上课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手写)、单元小结(手写或打印)。

5、电子教案采用标准字体格式,特规定如下:

A4纸双面打印,课题二号、黑体,课时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宋体,首行空2格,20固定值,页面上2、5厘米、下2厘米,左2、2厘米、右2、2厘米,左侧装订。

杜绝纸张的浪费。

6、学校对实行电子备课的学科进行随时检查,发现备课的不及时或不规范,将终止其备课组电子备课,重新进行抄写备课,并作为教学常规检查进行记录。

年度考核备课得分按最低档次计分。

第一、二、三单元(24课时)

第四单元(20课时)

第五、六、七、八单元(17课时)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关键:

能用“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

书第2~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一、引入

1、出示书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图案。

2、问:

你有什么感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

(1)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2)出示书第3页的六幅图。

尝试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问: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出示例1:

(1)观察: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2)中间这条虚线表示什么?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轴对称图形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出示例2

(1)讨论:

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

(2)学生尝试用铅笔画轴对称图形。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4)师归纳总结画法,并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4、完成书第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猜想,再实际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轴对称

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第二课时旋  转

教学内容:

书第5~6页例3和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

同学们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

你是怎么操作?

用手示范一下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二、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生一起体验旋转的现象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例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课件演示风车动画:

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3)小组活动

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4)小组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例4)

(1)自主画图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3)引导学生小结画法。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四、作业:

练习一第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

书第7页上的内容;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书第2页的主题图,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

2、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哪幅图是对称的?

二、独立设计

1、学习借鉴

观察书第7页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独立绘制

问:

想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吗?

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评价。

三、巩固知识

练习一第3题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     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称(图案2)     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      学生作品3

 

四课时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5—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经历创作实践的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收集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巩固练习

1、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练习一第1、2题。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设计图案

做练习一第7题。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3、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能口述图形的特点。

三、数学游戏

书第11页“数学游戏”

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关键:

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课时:

6课时

1、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书第12—1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因数与倍数

出示书第12页的主题图

(1)观察:

请看主题图,谁能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问:

在这些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3)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请看书第12页。

(4)同桌互相说说每组式子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问:

12的因数共有多少个?

(5)讨论:

23÷4=5……3中,23是4的倍数吗?

为什么?

讨论:

0×30×100÷30÷10

2、找因数(例1)

出示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同桌互相讨论,要求不遗漏,看哪一桌找得又对又快?

师:

18的因数中,最小和最大的是几?

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书第13页“做一做”)

(3)学生自学书第13页因数的集合表示方法。

三、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又快又不容易漏掉?

四、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12=122×6=123×4=1218的因数有:

1、2、3、6、9、18

12×1=126×2=124×3=1218的因数

1、2、3、6、9、18

12÷1=1212÷2=612÷3=411

12÷12=112÷6=212÷4=3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书第14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第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重、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2、求出下列各数的因数。

25、49、17、60

3、根据3×5=15,请你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出示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相互讨论,然后汇报。

(2)比较:

哪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3)为什么找不完?

找不完,怎样表示呢?

(4)问: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找到的?

(2)第2题问:

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多少个3的倍数?

多少个5的倍数?

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呢?

用集合来表示。

(3)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三、课堂巩固

练习二第5、6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的倍数

2、4、6

……

2的倍数有:

2、4、6……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一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书第17—18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倍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的知识,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会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独立操作:

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圈出2的倍数。

(2)指名回答。

(3)引导观察: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4)交流互动,寻找2的倍数的特征。

(5)认识偶数和奇数

①学生自学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问: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在这张百数表里有多少个偶数和多少个奇数?

②举例说出2个偶数和2个奇数。

2、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独立操作:

在这张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画“△”标出5的倍数)

(2)引导观察:

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3)交流互动,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

(4)初步反馈:

举例说出几个5的倍数。

(5)交流互动,寻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小结: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

3、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怎样判断一个数是2的倍数?

(2)怎样判断一个数是5的倍数?

(3)怎样判断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深化

1、书第1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三第1—3题。

四、作业:

1、书第18页的“做一做”。

2、想一想,做一做。

一个四位数354□,

(1)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的倍数,□里可能是。

(2)要使这个四位数是5的倍数,□里可能是。

(3)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和5的倍数,□里必须是。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

 

 

第二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书第19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重点、难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18、25、46、85、100、325、180、90

2、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知道2、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现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1)回答:

①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②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学生思考,交流做法:

(3)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又什么特征?

它是不是3的倍数?

其它位数又什么特征?

(4)问:

如果老师将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

(5)验证:

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

129、9231、9876543204

(6)引导小结: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练习:

练习三第4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是如何学会的?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题。

五、作业:

书第19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三课时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7—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

3、问:

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它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吗?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理由。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9题

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2、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反馈时说依据。

3、练习三第8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反馈。

4、练习三第10题

学生先尝试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书第23—24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质数和合数。

2、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1、写约数:

写出1-12每个数的约数各有哪些。

2、探讨交流,自主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这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试着把这12个数分类。

3、学习新概念

(1)质数

师:

在1-12中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

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数学上把像2、3、5、7、11……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合数

师:

不只两个约数的数,数学上把它叫做合数。

说说1-12中哪些数是合数?

让学生概括出合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举例。

4、反馈练习:

书第23页“做一做”。

5、教学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

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一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3、5、7、11——质数(或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4、6、8、9、10、12——合数

第二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3、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概念的建立。

2、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课时:

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第27—29页例1、例2;“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二、探究新知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2)师边指边说: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

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用手摸摸看。

(4)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反馈练习:

完成书第29页“做一做”。

三、练习巩固:

练习五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体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第30页上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五第2、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概括特征

(1)长方体的特征的?

(2)问:

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

(3)交流:

让学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棱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样验证的?

(4)指名几个同学完整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5)明确:

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2、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问: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练习五第2题

学生观察后,抽学生口答。

2、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再动手用学具摆一摆。

3、练习五第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练习五第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