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1003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共11页)7100字.docx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篇一:

  1.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四十岁开始办学,直至七十三岁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师,一位闻名中外,享誉世界的教师.学生遍布全国,这使得他当时很有名.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就是路边歇息时也指导学生礼仪.教师是他一生主要事业,这为后来<<论语>>的诞生奠定基础.

  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界.XXXX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主张及教育原则等.

  3读书心得

  <<论语>>--孝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

&;你们每个人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颜回说:

&;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经常不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子路说:

&;我的愿望呢,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说话,学生们就感到奇怪,于是子路就问老师说:

&;希望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这段对话里面就透露出了孔子关于孝道德重视,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操劳一生,当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代.比如当代社会的割肝救子,割肾救子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父母的伟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就对学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吗?

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结合,孝为行,敬为心,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对父母的敬放在心里.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敬佩.那么如何孝顺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唯&;就是&;仅仅&;,就是说让父母仅仅担心子女的疾病就行了.因为只有疾病是自己无法自己做主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还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让父母少担心我们的健康,这是孝的第一步.然后要服侍照顾好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是还有前面所说的要把对父母的敬深深根植在心里.

  <<论语>>--诚信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护一生.论语中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很多要求,诚信是里面重复很多次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它的重视程度.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着就像牛车没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诚乃立身之本,经商做学问等等都离不开诚信.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有很多诚信严重缺失的人都活的逍遥自在,难道诚信在现在社会真的不需要了吗?

不可否认,诚信缺失的确会让你一时走的很快,但是你绝对不会走的太远.缺失了诚信的人,就像一艘有洞的船,就是你再努力,船再大,你早晚也要沉入人生的大海.最好的反面教材莫过于&;三鹿奶粉&;.

  修身不可缺失诚信,治国更需要.孔子说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对待政务信实无欺,这是最基本的.子夏也说过: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翻译过来就是,子夏说:

&;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

(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自己。

&;

  作为君王,一个国家的代表,君王无诚信之道,那么这个国家早晚会衰败,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表率,更要为全国人民树立榜样.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诚信,主持国家政务的人要讲信誉,真要讲信誉,不仅仅对国家好,对发布政令的人也有好处.

  一个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走的远,不能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假把试,要做到诚信待人,当面临抉择时,不要让自己的道德沦丧,要做到无愧于心,有道德,讲诚信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丢失或得不到而感到沮丧.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的真诚出发,以诚待人,定能建立起来和谐社会.

  <<论语>>--仁爱

  &;仁&;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了,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提到&;仁&;字的有一百九处.可见&;仁&;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仁&;是什么?

论语中并没有给予特定的回答.但是从孔子和学生们话语中可以看出&;仁&;是充满各个方面的.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时&;仁&;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将实现仁爱于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在肩头,并且要一直到生命的终结,这还不够沉重吗?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宏伟志向,他们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包括生命.这时他们的共性,虽然好多人说他们是书呆子,但是他们胸中那一腔热血能有多少人看得到,他们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然少不了<<论语>>.他们将论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身躯中,来践行它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确是一群让我们尊敬的群体.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仁爱是他们的使命,在必要关头,他们可以杀身成仁.仁爱这种博爱的使命是高于一切的.

  于丹说过关于仁的一段话,她说:

&;我想,仁爱首先应该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该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这里所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爱,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情怀.

  可见仁爱不仅仅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人格情怀.这种情怀与使命是高于一切的.从古至今,多少人以仁爱为使命,为担当.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努力实现.过了两千五百年的仁爱思想在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少人现在已经严重缺失了这种思想?

多少人还保留了?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实离我们不远,只要你想要它就来了.如果每个人都充满了仁爱,这个社会还会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结语

  世界发展到今天,道德观从来没有如此沦丧过.在道德观念走下坡路的今天,需要一本书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论语>>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一个世界,它那闪耀了几千年的光辉现在还在照耀着我们,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着我们.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篇二: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

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

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

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

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可以看到孔子高远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

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

《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

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

&;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

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

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

《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

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便是&;恕&;的重要体现。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为&;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人不知己,自是无碍,可这里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这些人若不知,误解就会产生,尤其无端的误解着实会让人窝气。

此时,克服心头负气虚妄,做到&;不愠&;,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心性,其实也是最终消弭误解,达到和谐愉快相处的最佳结果。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的结合也做了阐述和要求。

《憲问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说法,译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卫灵公篇》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生命个体真正的的自由与独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间达到高尚的纯粹&;&;直指本心的纯粹。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当前生活姿态很有启发的语句。

时有豁然开朗,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

  《卫灵公篇》孔子说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像是对我们大一新生语重心长的告诫。

劝解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法,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要有所规划。

《阳货篇》中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挥霍光阴中,看到这话,仿佛就听见&;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话以亲友和自己的声音出现在耳畔。

  《述而篇》: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不仅是孔子只忧,更应是每个在校学生之忧。

有内在目标,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讲学,要求善。

可是,正在做吗?

做到了吗?

这句话,提醒我们,永远在路上,可以放松,当不能松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断绝搁置。

  冉求曰:

&;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过且过是找的借口。

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畫。

&;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到半道便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鞭辟入里,道理温和中性却能让偷懒者无地自容。

当没开始就打算放弃时,这句话能截断懦弱的退路。

  那么,如何开步前行?

我在这里找到答案:

《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愿意虽偏向政治,但也能给予方法论的启示。

目标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从当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资本积累,一步步朝前迈进。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则是一盏指明灯。

以厚实的担当为底座,散发着浪漫与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读完,都能给人以精神力量。

  读《论语》让我收获很多,我会继续读下去。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篇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论语》也可算作是儒学的精髓部分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人人皆知的,初中时的语文课就接触了&;论语十则&;,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比如:

&;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等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

可惜那时候我们的知识面有限,面对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从内心领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和精华。

现在再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虽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一书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学习态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说,读《论语》会让人在树立目标,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孔子重&;孝&;。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即: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

&;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的这两段文字立足于家庭伦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思考,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的之举如今却反而逐步褪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

但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为怪。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孔子重&;学&;。

作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而科学的治学之道。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孔子重&;德&;。

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

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可见他对&;德&;的重视。

为仁者不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之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勇于进取,并身体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潜修个人的品行,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你的道德水准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境地。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

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

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而这些,却是《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