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1141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docx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河北省滦平县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1题;共26分)

1.(2分)(2015高一上·西宁期中)下面加横线的字形、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廖廓(liáo)  青荇(xìng)   彷徨(páng)  瞋目(chēn)    

B.追溯(sù)    颓圮(qǐ)     忤视(wǔ)    刀俎(zǔ)    

C.笙箫(shēng) 忸怩(ní)     揕击(zhèn)  玉玦(jué)    

D.竹篙(gǎo)   火钵(bō)    拜谒(yè)   卮酒(zhī)    

2.(2分)(2015高一上·永昌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砥砺  呕歌  三步曲  不胜杯杓  意无反顾    

B.陷井  濡缕  挖墙脚  张灯结采  万事具备    

C.斟酌  蹉跎  录像机 责无旁贷  偏袒扼腕    

D.箕倨  脉搏  拌脚石  美轮美奂  苍海桑田    

3.(2分)(2015高二上·江西期中)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使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B.不过,以前治理该行业的不少措施都以失败告终,政府对许多小冶炼厂仍是望尘莫及。

C.即令牺牲波兰,亦徒然为虎添翼,增加希特勒西进争夺的力量。

D.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三下四的服侍劝慰,宝玉竟是不懂。

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从全国627家旅行社中遴选出100家被确定为“2004年全国百家旅行社”。

B.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的三四倍。

C.国外企业在妥善处理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下岗职工方面的成功举措,颇有独到之处。

D.杭州棉纺厂的内衣产品,是2004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突破10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5.(2分)(2016·长兴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点化了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昂扬活力。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片苍茫的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留出的空白,意味深远。

①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

②只有雪野的空旷

③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

④才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⑤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

⑥只有雪天的凄冷

⑦江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A.①⑦③②④⑥⑤    

B.③①⑦②④⑥⑤    

C.①⑦③⑥⑤②④    

D.③①⑦⑥⑤②④    

6.(2分)(2017·海安模拟)对下面这段新闻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月13日,有乐视内部员工爆料,他们昨日收到乐视内部邮件,强制要求乐视“生态营销中心”员工全部使用乐视超级手机,并且必须购买售价为2499元的乐视超级手机2Max最高配置版。

从邮件得知,此次强制要求购买手机主要是应乐视战略部的要求。

该员工表示,今年年会上乐视控股战略规划与管理部副总裁暨总裁办主任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公开演讲时问乐视员工是否都使用了乐视手机,结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他当即表示是生态营销及客户运营中心高级副总裁谭殊的工作没做到位,然后就强制要求员工购买乐视手机。

目前强制购买主要针对乐视生态营销中心,该中心下分别有广告销售、市场和公关等部门,总人数近400人。

但该员工表示,强买应该在其他部门也有发生。

()

A.乐视员工被要求自费购买手机。

    

B.乐视领导要求员工自费购买最高配置版手机。

    

C.乐视员工被要求自费购买乐视最高配置版手机。

    

D.乐视领导要求员工自费购买乐视手机。

    

7.(2分)(2017高三上·江苏期中)下列选项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那是淡绿色,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C.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D.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

8.(2分)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第一句诗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第三句诗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9.(2分)下列句中的加线词,没有词性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B.项王瞋目而叱之(《项羽之死》)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项羽之死》)    

10.(2分)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11.(6分)(2017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

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

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1分)

12.(15分)课外阅读

他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现在,他能够听到病狼一呼一吸地喘着气,慢慢地向他逼近。

①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象经过了无穷的时间,但是他始终不动。

②它已经到了他耳边。

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象砂纸一样地磨擦着他的两腮。

他那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或者,至少也是他凭着毅力要它们伸出来的。

③他的指头弯得象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

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他没有这种力气。

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

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

 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

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和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

他静静地等着。

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

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祝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

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馒流进他的喉咙。

这东西并不好吃,就象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

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1)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大意。

(2)

第1段中有3个划线句子,其中比喻句是什么?

非比喻句是什么?

(3)

人已经很衰弱了,为什么最后还能咬死狼?

13.(6分)(2017高一上·沈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4分)

14.(4分)(2017高一·龙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又不肯竟学                    完,完毕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暗地里,私下    

C.梁以此奇籍                    奇怪    

D.皆已惮籍矣                    畏惧    

(2)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是知其能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C.梁以此奇籍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D.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四、古诗文默写(共1题;共6分)

15.(6分)(2019·深圳模拟)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2)《论语十则》中提到一个成为老师的条件是________,而《师说》中表明从师的标准是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6.(5分)(2017高三上·珠海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1题;共2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11-3、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1分)

12-1、

12-2、

12-3、

13-1、

13-2、

13-3、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4分)

14-1、

14-2、

四、古诗文默写(共1题;共6分)

15-1、

15-2、

15-3、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