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910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docx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

总体规划

 

北京翰林成府管理顾问中心

2007年1月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

总体规划

 

编制委员会

主任:

卢建国

副主任:

毕建华

委员:

吴清海、吴畏、贠福东、缪希亮、丁万利、李成、

李守江、孙士军

郭建勋、吴清海、于山、马致文、舒群、赵振芳

范希儒、柴松林、白云锋

常金超、张新、徐立新、丁信、于山、潘艳红、马江生、吴喜才、武永军、郑国然

温志中、刘凤林、邱中、徐立新、杨宪军、张殿功、

邢晨、杨敬东、王国平、吴喜才、郑国然

编制专家:

苍大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兰苓(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硕导)

李保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王立东(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保瑛(北京成府工业新科技研究院教授)

编制单位:

北京成府工业新科技研究院

北京翰林成府管理顾问中心

编制日期:

2007年1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三区一中心”划分的理论依据和4

必要性4

第二章“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9

现实基础9

一、自然地理概况9

二、经济发展现状10

三、发展优势及有利条件12

四、制约因素与不利条件16

第三章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19

第四章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21

一、冶金矿产工业区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21

二、西部生态经济畜禽养殖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28

三、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42

四、县城及辐射周边的商贸中心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53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68

发展68

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为经济服务水平68

二、调整农村电网布局,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69

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区域畅通能力70

第六章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统筹社会事业72

发展72

第七章突出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城镇布局76

第八章制订配套政策,保障规划实施77

前言

规划编制的背景滦平县在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依据《中共滦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滦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提出“十一五”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全面推进和谐滦平建设的历史任务。

滦平县委县政府为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科学地谋划出“三区一中心”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我院接受滦平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东北部冶金矿产工业区、南部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区、西部生态经济畜禽养殖区、县城及辐射周边商贸中心建设区进行区域规划的编制。

规划编制的指导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从当地实际、资源条件出发,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涵就是可持续发展,不论是资源开发,还是发展布局,都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保护好生态环境,循环发展;③市场导向原则。

产业发展规划,顺应市场规律,掌握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求关系,预测市场前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组织产业开发;④科技先导原则。

科技是产业发展源动力。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⑤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坚持一、二、三产业重点突出,结构布局合理,平衡协调发展。

本规划是在《滦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框架内的科学细划。

是在滦平“十一五”规划纲要、各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与反复论证,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经验以及前沿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滦平经济当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力图做到:

既全面贯彻滦平县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思想,又注重与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相一致;既突出“三区一中心”产业的区域性发展重点,又兼顾不同产业的县域性发展规划;既坚持滦平“十一五”产业发展总目标,又突出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有所创新;既突出产业的现实发展措施,又注重产业发展潜力与未来市场走向;努力作到《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编制的重点围绕“三区一中心”的区域发展,重点规划东北工业区铁精粉钒钛深加工、南部设施农业旅游观光、西部的养殖业和药果业、县城及辐射周边商贸中心建设等。

一些县域性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则以区域发展为规划重点,兼顾其全县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本规划范围是“三区一中心”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与滦平“十一五”规划相一致。

而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规划期限,则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而定。

所以,生态经济、畜禽养殖与设施农业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则按中长期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相一致)。

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3、《中共滦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滦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7、《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9、《滦平县南部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区发展规划》,滦平县农办编制

10、国家有关森林、土地、水资源、环保、文物、旅游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11、《河北省滦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编制

12、《滦平县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滦平县旅游局编制

13、《北京及周边驾车旅游详图》,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2005年版

14、滦平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5、滦平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

16、《滦平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7、《滦平县商贸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8、《滦平县小城镇建设及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19、《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第一章“三区一中心”划分的理论依据和

必要性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它从滦平不同地域、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优势和有利因素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

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运用市场经济理论,立足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描绘县域经济发展蓝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用科学的思想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

为使“三区一中心”发展的思路更具科学性,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委托不同科技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评估、论证,这就充分体现了滦平县领导依靠科学谋划发展的科学思想高度;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运用前沿的科学理论制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滦平县西部生态经济畜禽养殖区域发展政策的制订,正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切实体现。

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专家组通过广泛调研后认为,滦平县“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的划分,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增长极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经济实力薄弱、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发展区域经济,主要依靠条件相对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

滦平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相对丰富但资金紧缺,人才匮乏,技术支持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实现滦平发展,比较适宜采取“增长极”发展模式。

因此把东部确定为冶金矿产工业区,目的就是通过优先培育壮大优势相对明显、基础相对较好的冶金矿产业,加快与此相关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以此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点轴开发理论。

其原理:

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在空间上是以“点——轴”组成的初始元,然后以渐进扩散的方式发展成为区域网络。

“点”可以是发展中心,也可以是某个大企业、园区、项目等,“轴”则主要是指联结各“点”的各类线状交通基础设施。

这些线状交通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通常成为“轴带”,其实质是轴带上各“点”之间相互传递生产要素,进行技术交流而形成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产业开发集合。

在具体的空间组织形态上,随着“点”的趋强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扩散效应便沿着一定的轴线(交通干线)在空间上向周边地区延伸,逐步进入网络开发状态,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带动区域经济系统的迅速发展。

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用最多的理论。

“三区一中心”的确立,正是该理论的具体应用。

优区位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

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存在差异,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不平衡的,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

为了获取良好的资源配置效益,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三区一中心”的确定,符合优区位地区的一般要求,每个区域分别是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投资和开发,以各自的差异化带来的快速发展,影响和带动周边乡镇和其它产业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县域的经济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和遵循的原则大体有五条。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相似性。

主要包括区域内多数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接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相似。

二是区域资源组合的特殊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

各区域内的资源应有各自相对的特殊之处。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四是区域内外交通联系的共同性。

即区域内各部分,在地理上是相互联系的,有共同的交通通道。

五是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协调性。

这样划分经济区域,目的就是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合理规划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为生产力的地域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各个区域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滦平县“三区一中心”的划分,从以上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了自然条件、地域上的联系、发展基础和方向等各个方面因素。

首先,从三区的自然条件上看,各区内部的自然条件基本接近,如东部乡镇共同的优势资源是铁矿和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南部乡镇共同的优势资源是以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主要农产品就是设施菜。

其次,从发展方向上看,各区内的发展条件基本接近,发展方向大体一致。

东部就是发展冶金矿产工业,西部就是生态和畜禽养殖,南部就是设施农业和旅游,县城重点就是商贸服务业。

第三,从规模上看,各区现有人口分别占全县总人口27%—29%,各区面积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7%—32%,差异不明显。

总体上说,“三区一中心”的划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出了县域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各区域发展经济的条件和特点。

便于突出重点、合理开发、统筹发展。

通过制订“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主要解决。

一是解决发展重点不突出问题。

“三区一中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发展重点的问题。

近年来,县经济区域布局的特征在局部开始显现。

但就整体来讲,发展重点还不突出。

编制“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首先明确区域发展趋势,抓住重点,加快发展、集中发展、形成特色。

其次就是要按照经济发展区域部署公共资源、公共产品。

二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县域经济就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特色经济,编制“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就是谋划可持续发展道路。

依赖资源把冶金矿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增强抗风险的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农业优势产业做大作强,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资源丰富,通过加强开发力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涵了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及小城镇建设。

“三区一中心”是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通过规划的制订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提速,构筑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发展新格局。

编制“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是指导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只有科学规划,才有科学发展。

只有规划先行,才能作到产业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才能有效掌控全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全面实现滦平县“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需要。

科学地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使各项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以便行政部门的有序管理、有效监督与有效服务;通过专家对《滦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科学细化,使滦平“三区一中心”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各项社会事业更加协调,政策措施得到提升创新,对滦平的未来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

现实基础

一、自然地理概况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是全省环京津的35个市县之一,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首都北京北大门之称,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

西南距北京165公里,至首都机场120公里,距天津港310公里。

东距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65公里。

全县总面积3213平方公里,人口33万,下辖22个乡镇一个街道办事处,229个行政村(社区)。

全县城镇人口7.5万人,城镇密度为0.218个/百平方公里,全县城市化率为23%。

滦平县地处山区,物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滦河、潮河等4条主要河流,是京津两市的主要水源地。

现已探明各种矿藏30种,滦平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7.6°C,是玉米、水稻、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主要产区,以生产优质玉米著称,是玉米出口基地县之一。

出产板栗、杏仁、红果、蘑菇、山枣、黄岑、柴胡、串山龙、山野菜等500多种具有高营养、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

滦平县历史悠久,南部自古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地位,沿南界东西向展开的明代长城,以古北口和金山岭为代表,在古代具有典型的军事意义。

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包括东段司马台)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

它气势雄伟,敌楼密集,视野开阔,建筑艺术精湛;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本区的清代御道,是清朝自乾隆至咸丰六代皇帝往返京承的必经之路,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御苑森林公园、狩猎场、转山湖自然风景区、清朝行宫遗址等景点分布在京承旅游公路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二、经济发展现状

滦平县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崛起,县域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十五”期间,滦平经济增长快速,生产总值以高于承德市、河北省的平均速度持续增长,滦平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36.4%。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4.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9.7亿元。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

48:

32。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49元。

财政收入43501万元,财政收入翻了三番。

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提速、增效、进位”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突出快发展、大发展、跨越式发展主题,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成为滦平县历史上投入最多、效益最好、发展最快的时期,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冶金矿产为主的工业经济。

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增加值达到10.4亿元,实际生产铁精粉375万吨。

全县入统工业企业达到42家,入统工业实现产值17.4亿元、增加值5.2亿元、利税5亿元。

累计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2个,完成工业固投18.8亿元。

年生产能力200万吨氧化球团厂的建成,使冶金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7%,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6%,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设施农业与旅游业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13000万元。

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25810亩。

平均亩产值2.6万元,亩纯收入1.8万元。

南部区域2005年农业总产值3002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3051万元,人均纯收入1180元—2468元。

蔬菜产量达到9593万公斤,蔬菜产值达到10301万元,蔬菜产业年纯收入7115万元。

设施瓜、果、花卉、食用菌都有了一定发展。

两间房的设施葡萄2005年亩均纯收入3万元、长山峪镇的设施油桃发展17亩,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以及西营的花卉、陈栅子、付营子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种植户年均收入近6000元。

实践证明,滦平设施农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滦平农业经济第一主导产业。

“十五”期间,旅游业总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接待旅游者64万人次,直接收入总计2050万元。

2005年总计接待旅游者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计500万元。

生态经济畜禽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在西部形成了以安纯沟门乡、付家店乡、火斗山乡、马营子乡、五道营子乡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区域,面积达5万亩;以马营子、付家店、五道营、邓厂等乡镇为重点的板栗产业;以付家店为重点的山杏基地;以虎什哈为重点的黄金梨专业乡,面积1.15万亩;以虎什哈等乡镇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区域,生猪、奶牛业、肉羊以及肉鸡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截止2005年底,全县生猪存栏28.0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09万头;羊存栏18.31万只,其中能繁母羊10.21万只;家禽存栏138.83万只,其中鸡124.48万只,牛存栏4.76万头,其中:

良种及改良奶牛0.94万头,肉牛3.82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6.4亿元,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8.2%。

商业贸易“十五”期间,商贸业快速发展,商业网点、商业人员不断增加,商业营业面积及人均拥有营业面积不断扩大。

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2000万元,“十五”期间年递增均10.7%;滦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3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8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027元。

随着居民消费水准的逐渐提高和食品消费比重的降低,消费市场已经出现多元化趋势。

三、发展优势及有利条件

(一)丰富的物产资源滦平县地处山区,物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种矿藏30种,主要有金、银、铁、蛭石、沸石、石英、滑石、钾长石、花岗岩、大理石、矿泉水等。

花岗岩储量10亿立方米,铁矿资源(含超贫磁铁矿)20亿吨,为今后选矿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滦平地区铁矿资源主要有鞍山式磁铁矿和钒钛磁铁矿,其中钒钛磁铁矿中含有大量的钒钛,其中钒含量达0.3~0.5%,钛含量达1~4%。

天然优质矿泉水水温34℃,日流量864吨。

出产板栗、杏仁、红果、蘑菇、山枣、黄岑、柴胡、串山龙、山野菜等500多种具有高营养、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

丰沛的水资源。

滦平地表水总量21500万立米,地下水总量13057万立米。

县境内主要有滦河、潮河、伊逊河、兴洲河等四条河流。

同时潮河、滦河分别是北京、天津水源地之一。

丰富的旅游资源

(1)深厚的历史文化。

滦平县历史悠久,南部自古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地位,其一是分布在本区中部巴克什营镇和涝洼乡南侧,沿南界东西向展开的明代长城,以古北口和金山岭为代表;其二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本区的清代御道,是清朝自乾隆至咸丰六代皇帝往返京承的必经之路,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2)多样的地貌景观。

滦平县处于燕山山脉东段燕中地区,地貌多样,既有长山峪镇西北端靠近县城的丹霞地貌,又有涝洼乡由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山岳景观。

(3)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景观旅游资源分布在本区东部的付营子乡和西部的马营子满族乡。

主要体现在白草洼森林公园,其最为典型的景观是华北罕见的大面积天然白桦林,以及铺展在主峰之巅的大面积草甸。

(4)特色的满族文化。

滦平县的民族80%为满族。

南部地区不少农村仍保留满族民俗与满族文化传统。

如满族服饰、满族住房、满族信仰、满族婚俗、满族饮食等所有这些都是具有民族色彩的旅游资源。

(5)多彩的观光农业。

南部巴克什营的兰花园、两间房的设施葡萄园、西营花卉园、长山峪设施油桃、付营子香瓜园等设施农业也将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资源。

(二)优越的生态环境。

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东段、长城北侧,山清水秀。

森林覆盖率40%以上,县内分布有滦、潮、伊、兴四条河流,水资源丰富,发展绿色农产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气候特点属于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湿润间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山地高原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季。

年均气温7.6℃,≥10℃有效积温3295℃,日照时数2815.8小时,无霜期120—180天,年平均151天,年均降水量556毫米。

特别是夏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滦平县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农作物品种的丰富性、上市的时差性和品质的优良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滦平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显著的区位优势滦平县是35个环京津县市之一。

不仅位于京津冀旅游热点地区与京承旅游热点之间,而且面对京、津高档消费市场。

南部地区东接承德市,西南连北京密云,东南与承德县相邻,交通便捷,京承高速公路自北京经古北口向东北到陈栅子出县境直抵承德,在本区境内全长67.4公里;101国道与京承高速公路基本并行;112国道在本区东部南北向穿过。

京通(北京—通辽)铁路在本区西部沿潮河河谷南北向穿过,途经全县16个乡镇,有客货站点14个。

从古北口起算,滦平县界距北京的首都机场只百余公里。

形成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对大力发展滦平工业、旅游业、设施农业、商贸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

(四)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平稳增长趋势,为滦平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河北省“一线两厢”发展战略和《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为滦平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同时,国内南资北移,京津冀经济圈加速崛起,京承合作扎实起步,产业融合逐步扩大,给滦平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以钒钛金属为主冶金矿产前景看好。

良好的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拉动国内钢铁以及钒钛金属需求总量的增加,滦平县以钒钛为重点的冶金矿产业的兴起,与全国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和河北省重点支持承德发展钒钛钢铁的政策相吻合。

旅游业、绿色设施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①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性的消费热点。

就滦平南部旅游的发展前景看,首先是京津客源巨大。

京津两市不仅是旅游热点,也是巨大的客源输出地,目前,这些特大城市的周末休闲和黄金周旅游需求增长极快,自驾车旅游已在环京津一带形成热流。

这为本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其次是海外需求热点。

北京与承德都是海外旅游者旅游的热点,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皇家历史文化对他们而言有很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本区的清御道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离宫都属同类型吸引物,而且相互之间又具有很强的内在一体性,极有可能成为海外需求的新热点;其三客流过往频繁。

据调查,京承旅游公路常年的客流量已达279万人次,而京承高速公路的开通,将会使这一流量大幅度攀升,从而使本区潜在的客源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②无公害设施蔬菜、瓜果、花卉,无论国际、国内都具有永久不衰的巨大消费市场。

同时,滦平良好的生态条件与发展基础,为设施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明确的战略目标滦平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

全县提出了“三区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新战略,为不同产业的区域发展理出了一条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