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742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冀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冀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这个单元通过古今中外人物成长的足迹来启迪学生。

古代的有仲永,外国的有普希金、弗罗斯特和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中国现代的有林海音对爸爸的回忆,而本文则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这篇课文的要点是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事物,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优良品质,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

【文体感悟】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写作背景

本文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8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

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

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

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

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

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

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

客观、带有感情。

写作特点

1.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

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

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

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

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

“读书”。

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

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

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

朴真。

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

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2.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

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先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轻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

叙事写人更是简洁素净,扫雪、搬食、支筛、拉线、捕鸟层次繁多的过程,仅用百来字就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遇艳、识妖、惊恐、脱获,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也仅用两百来字便说得清清楚楚。

有时,作者应用排比句式,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如在描写课读时,运用“有念”四个排句,那内容均是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

拙而巧,朴而灵,诸凡上述种种,均表明作者的语言技巧已臻极高的艺术境地。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归纳: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局部突破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3.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4.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

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5.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6.“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加点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点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7.“一切景语皆情语。

”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

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

“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

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

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

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眼福。

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

雪后捕鸟,乐在其中。

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8.与百草园比较,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我”在这里的生活和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本文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味书屋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窄的,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什么意思;“我”在这里的生活不如百草园丰富多彩、有意思;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不满。

9.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含义?

怎样和开头呼应?

这样首尾照应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结尾不仅从时间上照应开头,而且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积累运用拓展演练

一、积累与运用

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   ___。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    、     ,散文集有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皂荚() 桑椹( )长吟( ) 油蛉( ) 

斑蝥( )脑髓( )书塾( ) 蝉蜕( )倜傥()() 

盔甲( )宿儒()敛()攒在一起()秕谷()拗()

锡箔( )(  )人声鼎沸(  )

3.解释下列词语

(1)机关:

(2)鉴赏:

(3)人迹罕至:

(4)宿儒:

(5)人声鼎沸: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

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

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

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土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8.这段分别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什么样的感情?

9.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10.三个“也许”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

“可”字有什么用处?

去掉它行吗?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

1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1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

总须……养不过夜的。

”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

找出来。

其中第二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

有什么好处?

如果将第二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14.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15.作者笔下的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 ,使我们想到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默写八句吗?

   春:

____________________   夏:

____________________  

 秋:

____________________   冬: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2.záoqíjiáshènyínlíngmáosuǐshútuǐtìtǎngkuīrúliǎn

cuánbǐǎoxībófèi

3.

(1)机关:

在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2)鉴赏:

欣赏。

鉴,鉴别;赏,欣赏。

(3)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4)宿儒:

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5)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4.B5.D6.C

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7.起过渡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这段文字,前面写的是学前在百草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面写的是在严厉的书塾中过着兴味索然的读书生活。

8.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9.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

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10.排比。

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又考查了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理解。

11.“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

“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

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

这句话写了雪天的百草园是有趣味的。

 12.这句话写出了儿童的心理:

要么让人鉴赏,要么自己玩得开心。

在百草园捕鸟就能使心理得到满足。

13.写了时间(“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地点(“雪地上”)、事情(开始:

扫开一块雪;发展:

支筛、撒秕谷、系长绳、拉绳子;结果:

罩住了鸟。

)三个要素。

其中第二句用了“扫、露、用、支、撒、系、牵、看、拉、罩“10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人的动作。

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

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14.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

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

第3、4、5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

这三句是承接第2句的。

这一段话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是很有趣味的。

15.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素材大观园

鲁迅(19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

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寿镜吾

  老寿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是并不严厉,他的书房可以说是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

他不打人,不骂人,学生们都到小园里去玩的时候,他只大声叫:

“人都到那里去了?

”到得大家陆续溜回来,放开喉咙读书,先生自己也朗读他心爱的赋,说什么“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情形在《朝花夕拾》上描写得极好,替镜吾先生留下一个简笔的肖像。

先生也替大学生改文章即是八股,可是没有听见他自己念过,桌上也不见《八铭塾钞》一类的东西,这是特别可以注意的事。

先生律己严而待人宽,对学生不摆架子,所以觉得尊而可亲,如读赋时那么将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更着实有点幽默感。

还有一回先生闭目养神,忽然举头大嚷道,“屋里一只鸟(都了切),屋里一只鸟!

“大家都吃惊,以为先生着了魔,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鸟,经仔细检查,才知道一匹死笨的蚊子定是在先生的近视眼镜的玻璃外边哩。

这蚊子不知是赶跑了还是捉住了,总之先生大为学生所笑,他自己也不得不笑了。

  《朝花夕拾》上说学生上学,对着那三味书屋和梅花鹿行礼。

因为那里并没有至圣先师或什么牌位,共拜两遍,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是拜先生。

那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行礼照例是“四跪四拜”,先生站在右边,学生跪下叩首时据说算在孔子帐上,可以不管,等站起作揖,先生也回揖,凡四揖礼毕。

元旦学生走去贺年,到第二天老寿先生便来回拜,穿着褪色的红青棉外套(前清的袍套),手里拿着一叠名片,在堂前大声说道,“寿家拜岁”。

伯宜公(鲁迅的父亲)生病,医生用新奇的药引,有一回要用三年以上的陈仓米,没有地方去找,老寿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两升,装在“钱搭”里,亲自肩着送来。

他的日常行为更是如此,但在现在看去觉得古道可风,值得记载下来,还有些行事出自传闻,并非直接看见,今且从略。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

   寿洙邻先生(寿镜吾老先生之子)曾言:

据说古人有言,“书有三味”,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

他只记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名已忘记了。

又说:

那四字原是梁山舟手笔,文曰“三余书屋”,经他的曾祖父改名“三味”,将“余”字换去,但如不细看,也并看不出什么挖补的痕迹。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鲁迅名字的由来

  由于家道中落,鲁迅只好进公费的南京水师学堂。

这里有一位本家叔祖,以举人资格担任“轮机科舍监”。

虽是空虚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太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