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459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3、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的例1;

第31页“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习题6道。

2、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

⑴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⑵读题,请学生画出线段图。

⑶分析数量关系。

⑷独立列式解答。

⑸提问: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你是怎样想的?

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等式说明了什么?

⑺举出与例题同样的例子。

⑻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

(交流后看书自学)

2、分组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3、想一想:

在哪些计算中用了加法交换律呢?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230+420=()+()

27+19=19+()

()+100=()+37

()+()=()+()

2、填空。

⑴把()数合并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一个数加0,还得()。

⑶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     )。

(四)思维训练:

少先队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少先队员读一本书。

张洋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用不同的科技书120本,不同的故事书150本,不同的工具书100本。

那么张洋用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

⑴提问:

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36+( )=64+( )

A+199=( )+( )

⑶幼儿园大一班有48人,大二班有35人.幼儿园大班共有儿童多少人?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质疑。

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2、学习例2。

⑴出示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⑶尝试解答。

⑷质疑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③还有不同算法吗?

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⑸观察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

运算顺序不同。

⑹比较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⑺归纳概括。

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再同(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再同(  )相加,它们的(   )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⑻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三)课堂作业设计

(四)思维训练。

1、灵活应用。

1+2+3+4+…+97+98+99+100=?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9+999+9999+99999

69+18+23+31+82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恰当的数。

⑴348+217+162=348+(+)

⑵(25+68)+32=25+(+)

⑶56+47+44=56+(+)

3、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⑴板书:

425+380+75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老师巡视,发现有多种算法,分别请同学板书五种算法。

⑷说一说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

⑸想一想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⑹回忆以前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2、学习例3。

⑴出示例3。

⑵理解题意,明确需解决的问题。

⑶想一想:

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

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

结合例3,仔细看图说出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⑷独立列式,尝试计算。

⑸交流算法。

问:

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

3、拓展。

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简便。

425+14+28632+179+68

175+180+20+22543+19+57+81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91+89+1185+47+15+53168+250+32

26+47+17485+248+65299+145+30118+77+40+23+48815+49+65+14+11

(四)思维训练

1、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的两个算式的和吗?

⑴1+3+5+…+17+19=

⑵2+4+6+…+18+20=

2、巧算下面各题。

⑴19+199+1999+19999+199999

⑵(4256+125+825)-256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2、乘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

2、乘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习题6道。

2、复习乘法意义。

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领会主题图。

⑴出示主题图。

⑵观察图意。

⑶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⑷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哪些问题?

⑸在这些问题中,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2、学习例1。

⑴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⑵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⑶分析数量关系。

⑷独立解答,列式计算。

⑸提问:

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你是怎样想的?

⑹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⑺举出同例题一样的事例。

⑻归纳总结。

上面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乘法的什么规律?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⑼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交流后看书自学)

板书:

a×b=b×a

3、拓展。

⑴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⑵学生自由选择,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4、应用。

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⑴32+32+32+32=()×()

⑵75×26=()×()

⑶a×b=()×()

⑷一个数和1相乘得()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48×810307×521010×303

5182×178

(四)思维训练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要使积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应该怎么变化?

2、一位老奶奶说:

“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然后减去15,再乘以10,恰好是100岁。

”那么老奶奶现在多少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运用乘法结合律。

2、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习题6道。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⑴()×5=()×20

⑵(10+)+8=10+(+)

⑶28+()=12+()

⑷()×()=()×()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⑴提出问题,板书例2。

⑵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⑶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⑷学生板书解题思路。

⑸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⑹汇报结果。

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同样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

(25×5)×2=25×(5×2)

⑺质疑。

25、5、2这三个数相乘,他们相乘的顺序不同,但结果一样,那么是不是所有三个数相乘,改变相乘顺序他们的结果仍然不变呢?

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6)×10()15×(6×10)

(125×80)×3()125×(80×3)

(25×12)×4()12×(25×4)

⑻汇报发现: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⑼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交流后看书自学)

板书:

(a×b)×c=a×(b×c)

2、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⑵交流概括。

3、拓展: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⑴试一试。

37×25×4怎样计算简便?

⑵变式:

25×37×4独立完成后说一说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写一写。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2、填一填。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8×2=2×125×7×8=××7

(40×15)××=40×(×6)

3、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

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四)思维训练

1、四年级同学120人排成4路纵队,也就是4个人一排,排成了许多排,现在知道每相邻两排之间相隔1米,这支队伍长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重点难点:

1、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2、理解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连乘4道。

2、出示三组算式。

4×(5+8)8×(4+5)4×5+4×8

8×4+8×5(7+6)×34×(5+8)

⑴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⑵观察上面各组算式结果什么特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⑴出示例3,理解题意。

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⑶出示主题图,在主题图中找寻相关信息。

⑷分组讨论。

主题图中告诉了什么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⑹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⑺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⑻分析比较。

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⑼建立表象。

以上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

(4+2)×25=4×25+2×25

2、探究规律。

老师板书:

(4+2)×25=4×25+2×25

(23+8)×323×3+8×3

(17+18)×517×5+18×5

125×(4+8)125×4+125×8

⑴观察思考:

以上算式中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⑵明确关系。

⑶发现规律。

板书:

两个数的()与一个数(),可以把两个()与这个数(),再(),()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举例。

4、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

(a+b)×c=a×c+b×c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恰当的数。

(23+25)×4=()×4+()×4

(64+37)×3=()×()+()×()

18×(31+16)=18×()+18×()

53×a+53×b=53×()

48×a+()×b=()×(a+b)

(四)思维训练

1111×9999617×958+617×1043-617

9999×2222+3333×3334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3、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培养学生应用定律性质灵活计算加、减法。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加、减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乘法习题6道。

2、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⑴板书例题,理解题意。

⑵同桌分析数量关系。

⑶让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⑷独立列式计算。

板书不同的算法。

⑸汇报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

⑹比较方法的不同。

⑺学生举例。

⑻总结归纳规律。

板书:

从一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⑼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2、学习例2。

⑴创设购书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信息和提出问题。

⑵老师质疑。

怎样理解“总价在100元左右”这句话的意思?

⑶根据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

⑷结合题中的两个问题,集中讨论。

⑸汇报讨论结果并评价哪个小组的方法最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各式是否符合减法的运算性质。

73-12-8=73-12+847-(13+7)=47-7-13

60-(25-14)=60-25-15

2、从625中减去57和425这两个数,差是多少?

你想怎样算?

说说你的理由。

3、1234-463-536-234

做完后说一说你的根据和道理。

(四)思维训练

1、在1到500的自然数中,不含数字1和0的数有多少个?

2、在1到600的自然数中,不含数字5的数有多少个?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

2、连除口算习题6道。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⑴把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学生边摆边叙述摆的过程。

⑵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怎样列式?

2、提问:

16÷(2×4)与16÷2÷4的结果都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3、再次操作。

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过程。

⑴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再把每份4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根。

⑵用两种方式列式。

⑶比较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吗?

板书:

12÷3÷2=12÷(3×2)

4、小结规律。

板书: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学习例3。

⑴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⑵口述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⑶尝试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⑷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

⑸比较每种算法。

说一说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口算并说出口算的方法。

27÷3÷3120÷3÷4480÷24÷2

350÷(25×7)180÷(45×2)240÷5÷24

2、植树小组两个星期共植树420棵,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答:

分别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填空。

12=4×()25=100÷()

32=4×()125=1000÷()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⑴出示例4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教师整理。

⑶解答问题。

让学生自由解决后告诉同学们是用计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

例如:

32×2532×25

=8×4×25=32×100÷4

=8×(4×25)=3200÷4

=8×100=800(元)

=800(元)

⑷小组讨论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方法。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2×12535×1812×25

2、班上有50名同学,老师至少拿几本书随意分给同学,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同学能得到不少于两本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将简便计算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灵活应用乘、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7×5×20150×24125×25×8×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习例5。

1、出示例题,从文字和画面上找出已知信息和需要解答的问题。

2、独立思考。

3、尝试解答。

4、汇报交流。

鼓励有不同解法的同学。

5、讨论: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总结。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98+135+102372-72-2888×25

125×13×899×23+2356×125

2、学校舞蹈队新购买了23套服装,每件上衣84元,每件裤子66元。

学校舞蹈队买服装共花多少钱?

(四)思维训练

巧算下面各题。

27000÷(125×3)

456×2×125×25×5×4×8

360×40÷6025×32×125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数学实践活动:

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教育学生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重点难点:

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

了解学生午餐营养情况。

交流你对菜中营养成分的了解情况。

说说自己的饮食习惯。

2、提问:

你知道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

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说明:

营养专家提醒大家,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判断。

⑴出示三种午餐菜谱。

⑵你会选择哪一种菜谱作为自己的午餐方案?

⑶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根据学生评估判断出:

A种套餐符合营养标准,B种套餐脂肪超标,C种套餐热量不达标。

2、搭配:

根据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和10种菜肴。

⑴小组合作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看看哪组的搭配合理,方案又多。

⑵交流时教师板书出学生搭配的若干种搭配方案。

3、评选。

在这些方案中选出你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说说你选择这五种方案的理由。

4、回答问题。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答案一:

可根据统计表中的五种方案逐一计算。

答案二:

根据蛋白质的摄入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对搭配方案进行筛选。

5、调查了解身边同学或好朋友的饮食习惯,给予合理性建议。

(三)课堂作业设计

请你为全家设计出周六、周日的菜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新知识点:

1、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

2、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

3、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教材1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

用不完全统计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

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许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

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1、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2、交流汇报:

你得出什么结论?

(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一共系了几个扣?

4、练习。

同桌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读题理解题意。

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讨论看图交流。

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栽树的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数与数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尝试拓展:

1、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2、在一条公路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上树,一共栽了10棵,那么这条公路有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