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2846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3篇(共3页)1700字.docx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篇1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

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篇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

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

&;有事吗?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

&;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

&;一个学生马上回答:

&;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

  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

&;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

&;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

&;学生都沉默了。

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

&;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

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我不禁感慨万千:

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

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篇3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

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

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