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45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 因.docx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第十二单元 病 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扑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

  1.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轻扬、向上、向外特性。

开泄,指风邪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

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故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如风疹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而且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

  (3)风性主动

  “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风邪伤人,常见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即“阴盛则阳病”。

寒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宜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与推动,若阴寒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寒邪凝结阻滞,不通则痛,出现疼痛症状。

故寒邪是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

  (3)寒性收引

  指寒邪伤人,可致气机收敛,腠理、筋脉挛急收缩。

如:

  寒邪伤及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等;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等。

  《素问·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

  暑邪伤人可以导致人体阳气亢盛,出现壮热、面赤、脉象洪大等阳热症状。

  

(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治暑必兼治湿。

  4.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属阴邪。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

“湿胜则阳微。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温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困于湿,首如裹。

  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征。

  (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症状,病程)“黏”即黏腻,滞即停滞、阻滞。

湿性黏滞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邪致病可见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大便的黏滞不爽;小便的滞涩不畅。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邪为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三是易阻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6.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例题解析

  六淫中,其致病皆易伤津液的是

  A.风、热、火

  B.暑、燥、风

  C.燥、火、暑

  D.风、燥、火

  E.寒、火、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易伤津液的六淫邪气为:

燥、火、暑。

  寒邪袭人,毛窍闭塞,孪急收缩,体现

  A.寒为阴邪

  B.寒性收引

  C.寒性凝滞

  D.寒易伤阳气

  E.寒性黏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寒性收引指寒邪伤人,可致气机收敛,腠理、筋脉挛急收缩

  最易导致病位游走不定的外邪是

  A.暑

  B.燥

  C.湿

  D.风

  E.寒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患者关节疼痛重着,四肢困重,头重如裹,其病因是

  A.风邪

  B.寒邢

  C.暑邪

  D.湿邪

  E.痰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湿性重浊:

温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

  其性粘滞者为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第二节 疠 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

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例题解析

  下列哪一项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发病缓慢、病情较轻

  B.传染性不强、不易于流行

  C.一气一病、症状不相似

  D.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E.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中,疠气的名称,哪一项不正确

  A.火气

  B.毒气

  C.异气

  D.疫毒

  E.乖戾之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疠气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二、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基础,各种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

  2.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悲忧伤肺,过度恐惧伤肾等。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已经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潜病之脏腑因其正气已虚,即是情志易伤之所,故七情内伤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

例如曾患胸痹、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若遭遇情志刺激,最易导致潜病发作或反复发作。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

  4.影响病情变化

  例题解析

  下列各项,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的是

  A.六淫

  B.疠气

  C.七情内伤

  D.劳逸失度

  E.饮食失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消

  B.气结

  C.气上

  D.气下

  E.气乱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A.过度愤怒

  B.喜乐过度

  C.过度悲忧

  D.突然受惊

  E.思虑过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突然受惊会导致惊恐不安。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消

  B.气结

  C.气上

  D.气下

  E.气乱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或饮食规律失常。

过饥则营养不良;过饱则损伤肠胃。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

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

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

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

饮食不洁可以引起各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多食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多食辛热,可使胃肠积热。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偏嗜可损伤内脏。

  饮食偏嗜考点记忆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例题解析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

  A.摄食不足 

  B.饮食不洁

  C.暴饮暴食 

  D.饮食偏寒偏热

  E.饮食五味偏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

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

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甘,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

  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辛,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过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力过度 是指体力透支,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

《素问·宣明五气》说: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劳神过度 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

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3.房劳过度 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

  

  二、过度安逸

  可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振,脾胃功能减退。

  《素问·宣明五气》说: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例题解析

  《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力过度可导致的是

  A.气上

  B.气泄

  C.气收

  D.气耗

  E.气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过度劳力而耗气。

  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症状是

  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    

  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劳神过度 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

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会导致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第六节 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痰不仅包括咳吐出的痰液,即“有形之痰”,也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未被排出的痰液,即“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部位及症状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二、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形成。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阻经络: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痰饮阻肺:

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

  痰饮停胃:

恶心呕吐等;

  痰阻心脉:

胸闷心痛等。

  痰结咽喉形成“梅核气”

  

(2)影响水液代谢

  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

  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行;

  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的气化。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由于痰饮随气流行,内可五脏六腑,外可四肢百骸、肌肤腠理。

故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痰饮所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且痰饮停滞体内,还可夹风、夹热、化寒,化火、化燥;即可上犯清窍,也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A.肝、脾、肾、三焦 

  B.心、脾、肾、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肝、心、肾、三焦

  E.肺、肝、肾、三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形成。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狭义痰饮为饮在肠间。

  饮在胸胁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悬饮为饮在胸胁。

  

第七节 瘀 血

  一、瘀血的概念

  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之为瘀血。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瘀血是指具有致病性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致瘀 因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血出致瘀 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四、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1.疼痛 多表现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拒按。

  2.肿块 体表的瘀血多表现为局部的淤青,而体内的瘀血多为癥块或积块。

  3.出血 瘀血的出血为紫暗色,夹有血块。

  4.色紫黯:

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5.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例题解析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瘀血的出血为紫暗色,夹有血块。

  患者腹部见青紫色包块,质硬,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夜间痛甚。

其病因是

  A.火邪

  B.结石

  C.湿邪

  D.瘀血

  E.痰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青紫色包块,质硬,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夜间痛甚符合瘀血的表现。

  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致瘀 因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血出致瘀 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不包括气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