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2707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docx

媒介文化资料整理

媒介研究的文化转向

蒋晓丽、石磊

1、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把自己的学科纳入大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我们称这种学术思潮为“文化转向”。

2、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文化的起源》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

“文化或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而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1](EdwardBurnettTylor.TheOriginsofCulture[M].NewYork:

HarperandRow,1958.1)这一定义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定义

3、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显示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

而伯明翰学派企图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文化的共同领域,拒绝将文化神圣化,充分肯定大众文化本身的价值。

伯明翰学派的发展,始终与结构主义、符号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法国结构主义对文化研究影响深远,霍尔在《文化研究:

两种范式》一文中,把结构主义作为文化研究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之一,另一种是文化主义。

4、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都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5、后殖民理论及其表意实践、“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第三世界文化研究、公共领域的讨论、族裔和民族身份研究、以研究女性批评和写作话语为主的性别研究、传媒尤其是影视传媒的生产和消费等大众传媒研究等等,都进入了文化研究的视野。

6、文化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结成了同盟,“它从社会学那里吸收了大众文化的制度分析,从文学批评那里借鉴过来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学那里承接了文化意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流通分析模式。

在方法论上占据主位已有时日的霸权理论,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的反集权、反等级、反规束的后现代作风,则明显带有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等一批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印记。

”[2]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当20世纪60、70年代的后工业热情让位于90年代和新千年的后现代焦虑时,当经济和政治的乐观主义让位于环境和人文的悲观主义时,对于文化的认识已经开始深化,文化转向悄然发生。

以往,文化始终处于边缘,而此时文化已逐渐成为中心。

文化,如同经济、政治、技术和宗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

”[6]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8、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打破了精英文化的统治地位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流,文化成为“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而传统的文化概念定位在艺术和美学方面,高雅和低俗二元分离。

电视、互联网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影像呈现方式,视觉文化取代文字印刷文化成为读图时代的突出特征。

后现代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到来,催生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在解构和重构中,多元文化代替了文化的二元分离,各种亚文化兴起。

在新的现实条件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边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新的生态文化,都已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9、文化研究本身实现了三个“转向”:

“一是从经典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研究,或从中心转向边缘的研究;二是从文字载体的文化研究转向影视、图像的现代文化的研究,使广告、绘画、建筑、影视、大众传媒、消费文化成为热门话题;三是从纯文学研究转向种族、性别、阶级、民族性、差异性、社区文化、媒介文化、女性文化和后殖民文化等问题的审理。

这种新型的学术研究转型,形成了关于性别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种族文化差异研究、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现代消费文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意向。

10、传媒即文化。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媒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事实上,在‘文化’和‘传媒’之间所作的区分是武断和生硬的。

不管人们将‘文化’看作是高雅文化的产物、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行为的语境,还是把它当作任何别的什么,文化总是与传播密切相关的。

”[1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商务印书馆,2004.60.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及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也规范着人类的传播行为;传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成果,传播属于文化范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

11、传媒和文化的结盟,贯穿于传媒和文化发展的始终。

人类文明史既是文化传播史,也是媒介发展史。

文化传播经历了信号传播、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阶段。

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都是文化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电子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性和互动性,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形象得以传播,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大大降低了书面印刷媒介文字符号对大众文化知识的要求,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信息存储和查询更加便捷。

12、文化的“传媒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借助传媒这一中介进行大众传播,对大众媒体特性进行妥协、依赖和附庸,表现出深刻的传媒印记。

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媒。

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12]商伟.当代社会文化的“媒体化”现象探析[EB/OL].http:

//www.zijin.net/blog/more.asp?

name=shwei&id=3241,2005-08-21.

13、传媒文化描述的是传媒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一切传播意义上的媒介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播。

14、传统的传媒研究,基本上处于以好坏二元对立构成的话语系统,缺乏对传媒文本背后隐含的各种权力争斗的深入分析,往往只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从而沦为创作的附属品。

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是传媒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完成的,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媒文化领域从来都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斗争的场所,呈现出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妥协的文化景象。

15、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彰显人文关怀。

 

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

欧阳宏生梁英

1、球土化(glocalization)观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

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这一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

2、从事实层面看,一般来说,全球化是指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密切、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和全球一致性因素不断增长的过程和发展趋势。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过程。

在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日益集中的同时,其分散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

例如当今世界,信息高度集中于西方发达传媒手中,但各国人民对信息共享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垄断日益不可能。

在各民族和各文明体系在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趋同化的同时,特殊化和多样化也日益凸显。

身处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却发现四周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再度抬头,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

媒介正以新的方式运作,一方面提供给民众以全球共享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正以复苏地方性文化的怀旧情愫,来满足当地的、本民族的或某一社会群体的需求。

3、从理论层面看:

哲学上的二律悖反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深入发展后所必然面对的一种冲突情景。

全球化研究的深入表现就在于球土化———这一全球化过程中包含的二律悖反被揭示出来:

当代的本土实际上就是一种“全球化了”的本土,反之,全球化一旦落实到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它也就成了一种“本土化了”的全球。

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过程中,最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没有全球化的痕迹,反之,即使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也不可能没有民族的烙印。

4、从实践层面看:

长期以来,全球与本土的冲突是全球化实践中最为紧张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

全球化很可能变化成改头换面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本土化经常是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体现。

球土化试图选择两极之间的立场,以一种非对抗的同时又是非妥协的姿态解决问题。

这一策略不仅被跨国公司青睐,也为民族国家运用。

它们试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某种可伸缩与谈判的张力空间。

其中最有影响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地化。

5、媒介全球化,一方面指信息的全球流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地理疆界;另一方面是指媒介资本在世界范围里的扩张。

6、长期以来,各本土媒介文化普遍服务于政治和社会利益,塑造着国家集体生活,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中心。

但是当新的全球媒介文化,无视种族、语言、文化实体,从商业需求和消费趋向出发,在全球范围内竞逐市场时,本土媒介文化被卷入了全球网络中做着“不规则、不均衡以及不等速”的运动,全球与地方、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已不能截然二分。

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媒介的球土化:

一是商业性文化传播中的同质联结与异质分立:

大众市场较之精英市场与地方的感情隶属关系强大得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是那些受到能有效适应本土文化环境和需求的节目。

二是价值认同构筑上的横向扩散和纵向延续:

跨国传播集团建立起庞大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和影视娱乐体系,无偏见地吸收各本土文化中一切有市场价值的东西,如西方的科学文化、亚洲的历史、非洲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再以后现代主义无节制的复制、模拟和戏仿、增殖的方式对这些来自世界的文化素材加以拼贴、继而跨越国界地在世界市场上推广这些包含着多元文化价值的信息。

同时,在来自跨国公司的各种消费品广告等一系列域外媒介图景之外,各本土媒介文化对地方性定位的日益强调,突出表现就是各国新闻日益走向本地叙事。

7、球土化思维肯定了媒介文化转型中的两个前置性条件。

其一,在全球联结的时代,不存在本真性的本土文化。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因素中吸取资源,并有机地将其融入自己的内部使其自然化。

其二,不存在没有本土化参与的全球化。

全球文化永远都在吸收和重新塑造着所有的本土文化,其特征是“结构松散、变化多端,对文化起源和归属感相对来说持漠视态度。

8、球土化思维坚持把简化论拉回到现实的复杂性上来,肯定了传媒文化混合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重构过程。

而在这种冲突之中达到的重构决不是不同文化的物理混合,而是一个化学反应,外来和本土的文化因素同时成为新质文化的有机构成。

9、球土化思维把被本土化模式一直遮蔽着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问题推到前台。

它肯定:

在全球联结和互相影响加强的情况下,媒介改变外来文化的同时就意味着改变自身的文化,也就是说,“本土文化异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外来文化异化本土文化的过程。

”⑤传媒文化混合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更新和重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修补和增删的过程。

10、由于媒介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些产品和孕育了它们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使跨国传媒在地方市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土文化消费情形。

无论是CNN的新闻、迪斯尼的动画,还是维亚康姆集团的MTV,这些跨国界的文化产品在全球推广之初都曾遭到巨大的失败,它们汲取的教训就是采取球土化策略,全球战略依地方条件而调整。

维亚康姆的全球化经营策略是:

“全球化经营,本土化落实”,迪斯尼则提出:

“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的口号。

具体地说,就是全球化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与本土化的形式风格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以迎合中国文化习惯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获取中国市场份额。

“当散发着中国本土文化气息的发达国家的商品被中国人心平气和地接受时,发达国家的文化观念也同时被植入了中国文化的土壤,并且它的茂盛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氧。

” 高鑫、贾秀清:

《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意识》,《现代传播》,2003年第1、2期。

在这种价值向度中,球土化策略既突出本土特征又突出全球的普泛价值,以典型的西方文化内涵、高度现代化的形式与伪本土文化构成了征服全球的真实的谎言。

11、全球化语境下,当今我国媒介流行的观念是文化本土化。

一方面希望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刺激本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相对保护本土文化的权益。

12、麦当劳的球土化运作就是把品牌分为若干模块,并将它们称为“不可或缺模块”(不管身处全球哪个地方都必须恪守的规则)和“可选择模块”(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操作方法)。

这样既保证了品牌核心部分的稳定性,同时又促进了产品在外围的兼容性。

13、中国传媒在建构自身文化时,亦可参考这种作法,把问题细分化,清楚地分辨出文化需求和触发这些需求的刺激因素所达到的全球化或本土化程度如何,进而将各种因素按照不可或缺和可选择进行调适并加以重构,既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又保证文化的创造弹性。

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但也将是一项务实的、有成效的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

14、全球化是一个不均衡的进程,其中总是既有输家,又有赢家我们必须思考,在此种文化杂交中,是否全世界的每一文化皆有参与混合过程的同等机会与同等比例,在不同的文化杂交体中,各种文化成分的比重是否相同。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15、“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⑨ 塞缪尔·亨廷顿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不仅如此,现代性和全球性价值体系已被构筑成世界的普泛价值,包括一整套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理性效率等现代性观念和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开放的全球意识,用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

16、由于全球化和西方化都是发源于西方并由西方所主导的,各本土媒介的全球感和现代感遂总是不自觉地面向西方,这就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各国的传播和流行。

另一方面,西方传媒巨头趁机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全球五十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90%以上的新闻由西方国家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

它们携其资本实力和产业优势,在与各发展中国家传媒的交流中占据着强势输出的地位。

17、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在新构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势必很大,这就造成了传媒球土化中的两大忧虑:

一是形成了重构文化之多元性,造成了复杂的多元认同二是形成了本土文化的断裂,从而使重构文化中创造之成分大于传承之成分。

18、在球土化过程中,传统和历史在挑战与应战中不断得到扬弃,但是承袭与割断的部分,很可能比例失调,相当部分文化遗产将因不能适应全球化和现代化而得不到传承,这势必会威胁到文化生态和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面对这种情况,民族国家的政府应该承担起把关者的重任,对文化的流动予以适当的调节,在加快适应全球文化变迁、促进本土文化的创新中,保护本国文化的优秀遗产。

 

多元文化语境下媒介文化的时代使命

葛彬超(武汉大学)

  1、大众传媒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向人们进行信息“轰炸”,恰逢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加大,因此人们面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无暇也无力进行充分地思考,大多采取“拿来主义”,被动接受。

由于公众缺乏对信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使得媒介一跃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

人们受到媒介传播内容的影响,无形中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中偏向了媒介所设定的生活模式。

2、由于现代社会和文化媒介化的趋势,媒介承担了社会象征形式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功能,意识形态的战场也逐渐以大众媒介为中心展开。

事实上,各种意识形态都在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借助于其形象化再现,从而呈现空前活跃的状态。

 

图像时代和文字使命

时宇石渤海大学

1、电视图像、电脑视频和报刊图片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被视像充斥的“读图时代”,“形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们感知力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助长了媒体受众的精神性懒惰、视听官能强刺激的过度,而文字符号浓缩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也作用于人的视觉,但它必须以想象为中介,从阅读和写作这个意义上讲,是一种精神行为。

阅读毕竟还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也许正是由于形象消费的两面性以及文字对人的精神的深切关照,促成了文字和视像的交锋。

2、显得很有亲和力、处处为你着想的大众文化,也许正伤害着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意象形态的形成,是适应后工业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以消费为主,而不是以生产为主的社会。

当形象消费成为日常欲望的时候,听从市场魔棒指挥的影像媒体,以轻松、生动、直接、快捷的面目,助长了媒体受众的精神性懒惰、视听官能强刺激的过度,只能导致感知的麻木。

更何况越来越先进的电视制作技术,也使以时效性、真实性见长的电视新闻有时难免失真。

3、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也作用于人的视觉,但它必须以想象为中介,所以阅读和写作在这个意义上讲,是一种精神行为,就是萨特说的相对于实践的想象界,他说:

“想象是在世界中行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想象的时候,我们仍然是在存在的世界里行动。

”屏幕视像只是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文字是沉默的永恒,是汗牛充栋的文明史,详细记载着人类成长的每一个足迹。

4、贝尔认为,文字媒介在理解一场辩论或思考一个形象时,允许自己调整速度,允许对话。

文字印刷媒体不仅强调认识性和象征性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概念思维的必要方式。

而视觉媒介(电影电视)把它们的速度强加给观众,出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词语,引起的不是概念,而是戏剧性的效果。

贝尔说的文字媒体的象征性是诉诸人的想象力,尤其经词语魔幻组合而形成的语言艺术———文学,正保留涵化着文字的古老魅力。

5、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但这种工具与其他生产工具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关照的是人的精神,

 

媒介文化特征研究

(硕士论文)

1、从形式上看,媒介只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但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和文化的渴求已经将媒介推上了时代的顶峰,传播媒介使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进步达到完美契合,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随之产生,那就是媒介文化。

2、传统意义的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缓慢进步的文化;而媒介文化是超越民族、地域限制的一种全球性的、开放性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

3、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首先是一种商业文化,它是构成媒介文化内容的重要部分。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可批量生产、复制的文化产品。

它具有明确的市场目标,是标准的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文化。

大众文化是媒介批判的主要对象,在文化研究领域里,大众文化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大众文化与媒介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追根溯源,我们应该说,大众是先于媒介产生的,为了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要,产生了传播文化的媒介,而媒介如今却成为大众文化的缔造者,进而又产生了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大众,在这个意义上,此“大众”已非彼“大众”了。

4、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

任何制度的国家,都有表达自己国家意志、利益的意识形态。

权威性是这一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

在现今,主流文化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

在利用媒介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文化就自然的包含了一些主流文化的内容,二者在内容上存在部分的融合。

5、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常常被看作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精英文化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是具有前瞻性和指向力的,具有长久的影响力。

精英文化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或群体化的风格特征,具有精致、典雅、深刻等风格,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精英文化话语的特征就是启蒙性,它是一种自律的文化,不以市场需求为自己创作的目的,而是致力于对一种纯粹的精神价值的维护和追求。

精英文化话语的传布,成为主流文化话语变革的先导,它预示着一个社会精神发展的价值趋向,也最终泛化为大众的共同意识。

目前,精英文化不断走进传媒,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比如对于媒介、知识分子与公共性等等论题的讨论,都是对精英文化走进大众媒介引发的种种现象的关注。

6、第四,通俗文化。

相对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历史就很久远了。

“它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如果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为了牟利目的而生产的消费产品,那么正如汉德林所指出的,通俗文化与民众所熟悉的日常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其文化创造者与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更和谐的关系。

”它与大众文化的最大不同是生产目标不一样,通俗文化更多是为了民众的自然文化需要产生的。

通俗文化是媒介文化的基础,媒介文化在很多时候是向通俗文化靠拢的,文化通俗化,可以使媒介文化拥有更多更广泛的受众,取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7、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侧重于从媒介文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层面去研究媒介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坚持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定性研究。

他们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引入大众传媒批判理论之中,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传媒并没有带来人的自由与解放,而是导致了文化的异化和物化。

8、法兰克福学派的最突出贡献,是创立了振聋发聩的社会批判理论,而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产品永远带着批量生产的物化特征,机械复制导致精神生产的个体独创性的消失。

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对大众媒介的影响力有深刻概括。

他认为,“富裕社会凭借‘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告、电影、广播等手段,消灭了从思想上颠覆和改变现状的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大众传媒和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在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传媒对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异化。

在哈贝马斯看来,“大众传媒是信息和意见传播的平台,是非商业性、非政治性的,在公共领域中承担重要的责任,然而,大众传媒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大众传媒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剥夺了他们的批判机会,传播技巧越成熟,操纵民意就越彻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造成的大众趣味影响了所有的人。

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实现的社会控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控制,它一直深入到人的本能结构之中。

9、文化研究学派的媒介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学派是从媒介文化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研究媒介文化的,他关注是符号的价值和意义。

该学派“注重研究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重视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等。

其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矫正了法兰克福学派过于强烈的批判色彩,为文化工业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文化研究学派看来,技术对文化和传媒的控制并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技术永远无法完全控制文化和传媒,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能动性。

他们认为,“技术对传媒的影响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技术并不应受到责备,技术只能够影响传送,威廉斯称其为‘单向传送’。

至于真正的文化传播,则应该是一种‘复式传送’,包含着大众的‘接受与反应’”。

 

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黑龙江大学

1、对媒介文化最早的关注肇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同时,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概念的形成也来自于这个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2、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所谈及的媒介文化仅仅是具有机械性、复制性、地域性很强的“文化工业”的录制文化产品。

他们的文化批判预设了精英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之间文化等级观念的对立,更多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作为帮凶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

3、文化模式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