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015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0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docx

医学影像学总结教学总结

 

医学影像学总结

中枢(P1--18)

一.颅内病变

1水肿:

T1值和T2值延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2出血:

急性血肿(3天内)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亚急性血肿(3天-2周)T1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推进,周围出现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慢性血肿(2周以上)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3梗塞:

急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修复期T2WI可呈短T2低信号或长T2高信号

4变性:

纤维钙化病变和铁质沉着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5囊肿:

一般含液囊肿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

6肿块:

一般性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脂肪类肿瘤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含顺磁性物质的肿瘤如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呈长T1和短T2信号异常,小点片条状钙化MRI不能显示.

7流空效应:

见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脑肿瘤中的肿瘤血管.

8占位效应:

包括中线结构移位,脑室脑池的移位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或狭窄闭塞等.

9.脑积水:

原因:

脑脊液产生和吸收失衡;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1)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

(2)阻塞性脑积水:

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远侧正常或缩小,脑室周围有脑脊液外渗.

(3)代偿性脑积水:

代偿脑萎缩,脑脊液压力正常,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大,脑沟池增宽,脑回变窄,脑实质体积变小.

10脑萎缩:

脑沟宽度>5mm.继发脑室,蛛网膜下腔扩大.

二.椎管内病变

1平片:

椎管扩大,椎弓根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骨质侵蚀破坏,椎旁软组织肿块影,椎管内肿瘤钙化.

2脊髓造影:

A髓内肿瘤-不完全梗阻,表现为脊髓粗大呈梭形,蛛网膜下腔两侧变窄;完全梗阻-梗阻端呈大杯口,两侧端变尖。

B髓外硬膜下肿瘤:

梗阻端呈偏心性光滑锐利浅杯口,脊髓受压移位,梗阻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变窄。

C硬膜外肿瘤:

蛛网膜下腔及脊髓均受压移位。

3CT及CTM(脊髓CT造影):

可显示肿瘤与脊膜的关系,必要时可增强扫描,肿块有强化。

4MRI:

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无创性作出病变的定量、定位、定性诊断,肿瘤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显示更为清楚。

三.颅内肿瘤:

神经胶质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

临床

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表现:

癫痫、神经功能障碍、颅高压

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幕上。

最易发生钙化。

生长缓慢,病程长。

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表现:

躯体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颅高压

病理

分四级,Ⅰ、Ⅱ级肿瘤边缘清楚多表现为瘤内囊腔或囊腔内瘤结节,肿瘤血管较成熟;Ⅲ、Ⅳ级肿瘤弥漫浸润生长,肿瘤轮廓不规则,分界不清,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肿瘤血管丰富分化不良。

发生于小脑蚓部,易突入四脑室引起脑脊液播散转移,广泛种植于脑室、蛛网膜下腔

X线

价值有限。

①颅内压增高;②肿瘤定位征;③正常。

脑血管造影:

主要靠间接征象如血管移位、集拢或分开、牵直、纡曲。

点、片、条、团状钙化灶

CT

Ⅰ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少且轻,无或轻度强化;Ⅱ-Ⅳ级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囊性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多呈不规则环形、不均匀性强化,有时可见强化的壁结节。

肿块可沿胼胝体向对侧浸润生长。

类圆形密度不均匀性肿块,边界不清,70%可见不同形态钙化,瘤周轻度水肿,有轻度强化

肿块位于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平扫等密度偏高,增强扫描显著强化,幕上脑室扩大

MRI

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信号的不均匀性与肿瘤坏死、出血、囊变、钙化有关;恶性程度越高,其T1和T2值愈长,囊壁及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钙化T1WI与T2WI均为低信号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位于小脑蚓部,突入四脑室,四脑室向前上移位,幕上脑积水

脑膜瘤

垂体瘤

颅咽管瘤

临床

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多于男,病程长,表现:

头痛、癫痫、神经功能障碍。

占颅内肿瘤第三位,大多为垂体腺瘤,表现:

压迫症状(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改变(闭经溢乳、肢端肥大等)

多见于儿童,鞍上常见。

表现:

发育障碍,视野缺如等。

病理

起源于蛛网膜粒,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相连,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天幕、脑室。

肿瘤包膜完整,质地坚硬,多由脑膜中动脉供血,血运丰富,常有钙化,少数有出血、坏死、囊变;瘤体紧邻颅骨,引起骨质增厚、破坏、变薄,组织学分合体型、纤维型、过渡型、沙粒型和成血管细胞型

分大腺瘤和微腺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大腺瘤可坏死、囊变。

囊性多见,单囊壁光滑,囊液含胆固醇结晶及角蛋白。

实性少见,多有钙化。

X线

颅骨增生、破坏;瘤体钙化;血管压迹增粗;颅高压征;松果体钙斑移位。

脑血管造影:

血管移位;瘤体血管显影

蝶鞍改变

鞍区钙化、蝶鞍改变、颅高压

CT

平扫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类圆型,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可出现中-重度水肿;骨质破坏,白质塌陷,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性强化。

大腺瘤呈椭圆或分叶状,冠状位呈哑铃;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可侵及海绵窦、蝶窦。

垂体微腺瘤:

小于10MM,冠状面显示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增强为低密度,延迟为等密度

间接征象:

高度、上缘隆突、垂体柄、鞍底。

鞍上及鞍上池内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囊壁及实体部分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实体部分呈不均匀性强化。

MRI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强化呈均一性,临近脑膜强化称“硬膜尾征”,有一定特征性。

大腺瘤: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对周围结构的侵犯。

微腺瘤:

与CT表现相似。

T1WI信号多变,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脑积水。

生殖细胞瘤

听神经瘤

脑转移瘤

临床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

性早熟、视麻痹、颅高压

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好发成年人。

表现:

耳鸣,听力下降,小脑受损症状

男多于女。

表现:

颅高压,共济失调

病理

起源于生殖细胞(中线部位、松果体),瘤体球形,包膜完整,可浸润沿脑室扩散。

起源神经鞘膜,类圆形有包膜,可囊变出血,内听道扩大,压迫脑干移位,产生脑积水,可双侧发病

肺癌、乳腺癌多见,位于皮髓交界,瘤体易发生囊变、出血、坏死,瘤周水肿明显;转移途径:

血行

X线

颅高压、松果体区钙斑

内听道扩大及骨质破坏.

溶骨性破坏

CT

松果体区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均匀强化,沿脑室扩散时可见结节

桥小脑角区等或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呈显著强化,周围有水肿,压迫脑干移位,脑积水,内听道扩大

皮髓交界区多发结节或肿块,密度不均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形态多样的不均匀性强化

MRI

肿块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基本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显著强化;三脑室以上平面脑积水

圆形或分叶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肿块,信号不均匀,有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部分无强化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瘤周水肿广泛(4mm以下者除外),占位明显,强化形态多种多样。

出现短T2低信号提示来源于黑色素瘤,有出血者多来源黑色素瘤、绒癌等

四.脑血管病

脑梗死

脑出血

临床

占首位,属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

主要为“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视野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病因:

高血压、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表现:

起病急,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病理

缺血性:

4-6小时,血管源性水肿;1-2天,神经细胞坏死;1-2周液化,胶质增生及肉芽形成,8-10周软化。

出血性:

再灌注梗死区出血,为出血性脑梗死。

腔隙性:

深部髓质小血管闭塞,直径10-15mm

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玻璃样变,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易破入脑室;脑组织受压、软化、坏死。

血肿分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CT

(1)缺血性:

24小时后出现扇形低密度,基底贴颅骨内板,2-3周出现“模糊效应”,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1-2月形成低密度囊腔。

(2)出血性:

低密度灶内出现斑点、片状高密度灶。

(3)腔隙性:

10-15mm低密度灶,好发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

急性期:

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影,灶周水肿,脑室受压、积血。

吸收期:

血肿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模糊,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

2个月以后,囊腔及脑萎缩。

MRI

发现早,敏感性高;1小时有局部脑肿胀,脑沟变窄,后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PWI和DWI序列更佳;MRI对腔隙性梗塞十分敏感

超急性期:

小于6小时,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急性期:

7小时-3天,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血肿:

3-28天,早期T1WI高信号,由周缘开始。

T2WI变化不明显;中晚期T1短,T2长;慢性期:

28天以上,T1短,T2长,含铁血黄素沉着。

动脉瘤

颅内血管畸形

临床

局部颅内动脉的异常扩大,先天多,平时无症状,破裂时出现脑出血症状

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分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

AVM最多见。

表现:

出血、头痛、癫痫

病理

好发脑底动脉环及分支,呈囊状及梭形,小于10mm易漏诊,可合并钙化和附壁血栓

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构成;有盗血现象

X线

可显示瘤壁钙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动脉壁突出的囊状物,以蒂与载瘤动脉相连,有血栓时可见充盈缺损

DSA见供血动脉粗大迂曲,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早显,阴性时称隐匿性AVM。

CT

Ⅰ型无血栓,平扫圆形高密度,均一强化;Ⅱ型部分血栓平扫中心高密度,增强见“靶征”;Ⅲ型完全型平扫等密度,有斑点钙化,增强囊壁环状强化

畸形血管:

混杂密度不规则病灶,占位不明显,有脑萎缩,脑水肿不明显;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

增粗,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呈蚯蚓或蜂窝状;出血时有占位征。

MRI

瘤腔在T1WI和T2WI呈流空低信号灶有血栓时为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可产生涡流及搏动性伪影,MR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

T1WI和T2WI均可见蚯蚓或蜂窝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MRA可直接显示AVM。

5.颅脑外伤

1.颅骨骨折:

(1)颅盖骨骨折;

(2)颅底骨折:

多合并颅盖骨折

直接征象:

线形骨折线,骨缝分离

间接征象:

气颅、蝶窦内“液平”及“混浊”

脑脊液鼻漏:

为常见前颅窝凹底筛骨骨折,CT脑池造影可指出骨折部位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

外伤所致硬膜与骨板剥离而出现腔隙,为破裂血管的出血所充填,形成硬膜外血肿。

有中间清醒期

积血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临床症状重

病因:

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AVM,表现:

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CT

①梭形高密度影(CT值50~70Hu)②内缘光滑锐利③急性期质地较均一④常有骨折⑤中线移位⑥较局限,不越过颅缝。

1.急性:

①均匀一致高密度(70~80Hu)②呈新月形或“S”形,较广泛③中线结构有移位④合并脑挫裂伤改变;2.亚急性:

早期--血细胞比容效应,CT为上半部低密度,下半部高密度。

晚期--血肿可变为等或低密度,诊断依赖于①脑白质推挤征②脑室系统变形③皮层静脉的内移④中线结构移位而无占位病变的征象⑤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3.慢性(>3W):

梭形、新月形,“S”字形低密度影,密度可均一,亦可混杂

脑沟、裂、池密度增高,量大时呈铸形

MRI

与CT形态相似,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及场强有关。

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及场强有关。

CT平扫上的等密度血肿,在T1WI和T2WI常呈高信号。

急性期不敏感,亚急性期脑沟、裂、池见条片状短T1高信号,慢性期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脑挫裂伤

脑白质剪切伤

临床

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发生于着力点及对冲部位。

表现:

神经定位体征及意识障碍

多剪切力作用形成神经轴突损伤。

多见于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处。

病理

早期(数日):

以出血为主的脑水肿和脑坏死;中期(数日~数周):

脑组织液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疤痕增生;晚期(数周~年):

脑萎缩疤痕粘连,吸收不良→液化囊肿。

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片状出血、水肿

CT

低密度或密度不均,灶内有散在点片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周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明显,随时间变化变萎缩;可合并骨折、血肿等

多发,少量的血肿,多位于中央或周边的灰白质交界,胼胝体和大脑脚,并广泛脑水肿、脑肿胀,脑沟裂池变窄。

MRI

出现血肿、水肿、软化的信号。

与CT表现相似

6.颅内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

颅内结核

病毒性脑炎

临床

耳源性多见,好发颞叶、小脑;血源性多见于额、顶叶,鼻源性、外伤性、隐源性也可引起;可单、多发,金葡菌、链球菌多见。

表现:

全身感染、颅高压、神经定位体征

结核菌经血行播散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或结核性脑脓肿。

表现:

脑膜刺激症状,颅高压、全身中毒症状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多见。

表现:

呼吸道感染史;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

病理

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脓肿形成期

结核性脑膜炎为鞍上池软脑膜受侵,形成结核结节;结核瘤为脑皮质内2-6cm的肉芽肿,有干酪样坏死及钙化;脓肿少见

CT

急性炎症期呈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占位明显,增强无强化;化脓坏死期低密度区出现更低密度灶轻度不均匀强化;脓肿形成期平扫见等密度环,内呈低密度或见气液平,环形强化,壁光滑或分隔。

鞍上池密度增高,失去正常透明度,增强扫描脑膜广泛强化;可出现脑水肿、脑梗死;结核瘤平扫呈等、低密度,有钙化,瘤周水肿,有占位,强化明显。

脑实质低密度灶可伴出血、水肿,占位明显

MRI

急性炎症期,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占位明显;脓肿形成期,脓腔及水肿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脓肿壁为等信号,增强呈光滑环形强化,无壁结节

鞍上池呈短T1、长T2高信号,结构不清,增强扫描脑膜异常强化,结核瘤T1WI为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可呈环形强化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增强呈线样或脑回状强化,晚期可见脑萎缩、脑软化

脑囊虫

脑包虫

临床

猪绦虫幼虫寄生于脑部,最常见。

表现:

癫痫、意识障碍;皮下结节;囊虫补体结合试验

少见。

常见部位是大脑半球脑实质,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蛛网膜下腔也多见。

病理

虫卵入脑变囊尾幼,囊泡有液体和白色头节,虫体死亡成肉芽肿,修复后变瘢痕,虫体可钙化。

由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

CT

1脑实质型:

可表现为急性脑炎状、多发低密度小囊样、单发大囊状、多发钙化样。

囊腔内可见致密小点代表囊虫头节2脑室型:

第四脑室多见,脑室形态异常,脑积水,囊壁可环形强化或钙化。

3脑膜型:

脑池囊状扩大,有占位,囊壁强化

单一、球形、薄壁、大个、无强化、脑脊液样密度、位于顶叶区。

通常无灶周水肿。

CT显示钙化敏感。

MRI

1脑实质型:

小囊主体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其内偏心性小结节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T1WI,囊壁和头节轻度强化。

2脑室型:

多间接显示局部脑室扩大,常合并脑积水,囊壁、头节有时可强化3脑膜型:

与脑室型类似,并可显示局部脑池扩大,邻近脑实质光滑及脑膜强化等

显示灶周包膜敏感

7.脱髓鞘疾病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多发性硬化

临床

性连锁阴性遗传,男孩多见,因缺乏乙酰基辅酶A,长链脂肪酸细胞内堆积(脑、肾上腺皮质)。

表现:

进行无缓解,智力下降,视力差,瘫痪等。

最多见,多见20-40岁女性,起病慢,病程长。

多灶性脑损害,并视神经和脊髓症状,症状复发与缓解交替,激素治疗有效。

病理

大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由后向前发展

早期髓鞘崩解并周围水肿,中期形成坏死灶;晚期胶质增生,形成灰色斑块,多发对称

CT

三角区脑白质呈大片状对称低密度区,蝴蝶样,可见钙化,活动期有环状强化,脑萎缩。

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也见于皮层、小脑、脊髓,活动期有强化,激素治疗后和慢性期无强化。

MRI

三角区脑白质呈大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由后往前,活动期有强化。

斑块呈稍长或等T1、长T2异常信号,类圆形,冠、矢状位斑块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及胼胝体,活动期有明显强化。

八.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

1.脑膜膨出:

神经管闭合不全,多位于中线,枕、顶、额和鼻咽腔。

病理:

颅腔内容物经颅裂疝出,形成软组织包块,内容物为脑膜和脑脊液者,为脑膜膨出,伴脑组织突出为脑膜脑膨出。

CT和MRI可见颅骨中线区骨质缺损,伴大小不一的软组织包块,可清晰显示内容物

胼胝体发育不全

Arnold-Chiari畸形

临床

分完全性、部分性,可合并脂肪瘤。

表现:

智力障碍,癫痫等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系先天性后脑发育异常所致。

表现:

锥体束征、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

病理

侧脑室分离,三脑室上移,合并其它畸形

小脑扁桃体变尖延长,经枕大孔下疝椎管内可合并延髓、四脑室下移、脊髓空洞和幕上脑积水

X线

颅颈畸形(颅底凹陷、环枢关节脱位等)

CT

侧室前角扩大、分离,体部间距增宽、突出,三角区扩大环抱状;三脑室扩大向前上移位,脂肪瘤CT值呈负值,边缘有钙化。

幕上脑积水,椎管上端软组织影,CTM有帮助

MRI

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缺如的部位和程度,其中压部缺如最常见。

合并的脂肪瘤呈短T1、长T2高信号,脂肪抑制像上变为低信号

优势明显,矢状面见小脑扁桃体下疝5mm或以上,3mm可疑,扁桃体呈舌状紧贴延髓及上颈段后方,可见脊髓空洞和幕上脑积水

2.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

MRI:

①脊髓低位(L3以下)②栓系③终丝增粗(>2mm)

皮毛窦:

中线皮肤瘘道将皮肤表面与神经组织相连

蛛网膜囊肿

结节性硬化

临床

脑脊液在脑外异常局限积聚。

分原发(发育异常)、继发(外伤、感染、手术等)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可家族发病。

表现:

癫痫、智力低下、面部皮脂腺瘤。

病理

囊壁为透明薄膜,充满脑脊液,可推压局部脑组织及颅骨,多见于枕大池、侧裂池。

皮层结节、异位细胞团、脑室内小结节,质硬易钙化,好发大脑皮层、白质、室管膜下,基底节区,脑积水,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X线

颅内散在钙化,颅板骨质增生

CT

脑沟裂池局部扩大,密度与脑脊液一致,无强化,脑组织受推压,颅骨变薄。

类圆形、点状高密度钙化灶,居室管膜下与脑室周围,双侧多发,结节可强化,钙化无强化,可显示脑积水、脑萎缩、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MRI

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含脂类和蛋白成分时,信号可稍高于脑脊液。

双侧室管膜下、脑室周围、大脑皮层、白质多发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在莫氏孔区。

9.脊髓病变

1.椎管内肿瘤:

以20-40岁多见,主要表现为肿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感觉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髓内肿瘤

髓外硬膜下肿瘤

硬膜外肿瘤

临床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最多见。

1.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前者起源于雪旺细胞,后者来自纤维母细胞。

2.脊膜瘤:

起源蛛网膜细胞,胸段多见

常见为转移瘤

病理

室管膜瘤起源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的室管膜残留物,好发腰骶段、圆锥、终丝,边界较清可囊变;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类及多个节段,颈胸段常见,分界不清,有囊变。

1.包膜完整的孤立或多发结节,偏侧生长,与神经根相连,脊髓受压移位、变细,神经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呈哑铃状。

2.圆形、卵圆形,包膜完整,基底宽,与硬脊膜粘连。

X线

平片多无异常,椎管扩大,椎弓根间距增宽;脊髓造影脊髓无移位,膨大,梭形两侧蛛网膜下腔变窄,完全梗阻时呈大杯口状梗阻。

1.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椎弓根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脊髓造影见造影剂流动受阻,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阻塞端呈小杯口状,脊髓移位。

CT

脊髓密度降低,外形不规则增粗,有囊变坏死区,强化不均匀。

1.类圆形等密度肿块,中度均匀强化,脊髓受压,椎弓根骨质破坏,椎间孔、椎管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呈哑铃状。

2.胸段多见,较局限圆形、卵圆形实性肿块,包膜完整,可见钙化,强化均匀,脊髓受压移位。

MRI

梭形膨大,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囊变坏死区表现为更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实质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1.肿瘤呈等或稍短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脊髓受压,增强扫描强化均匀,边缘更锐利。

2.T1WI呈等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强化显著,界限清楚,脊髓受压。

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受压移位

脊髓空洞症

脊髓损伤

临床

广义指脊髓内囊腔及脊髓中央管囊状扩张,多由外伤、肿瘤、先天因素引起。

表现:

感觉分离障碍,痛温觉存在,触觉消失

包括脊髓振荡、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或横断。

表现:

脊髓休克,脊髓振荡可短期恢复。

病理

髓内囊腔内衬胶质细胞和纤维,而中央管内衬室管膜细胞;空洞液体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为交通性(先天),反之为非交通性(外伤、肿瘤)。

1.脊髓振荡:

指单纯功能性损伤,可逆,为神经内传递功能短暂异常和脊髓微循环的一过性中断。

2.脊髓挫裂伤:

超出脊髓振荡以外的脊髓损伤,不可逆,包括脊髓内出血、水肿、坏死,其微循环变化在伤后24-48h最明显,伤后水肿最高峰有3-6天,1-2周水肿消退,出血吸收→脱髓鞘→脊髓中央溶解成囊状,边缘为神经胶质增生。

重者完全离断。

X线

观察骨折、椎管内有无碎片

CT

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同脑脊液交通性时行CTM检查,可见造影剂进入空洞。

脊髓振荡阴性,脊髓挫裂伤髓内密度不均,髓内血肿为高密度,髓外血肿可见脊髓受压,可观察骨折。

MRI

矢状位见脊髓中央管状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分隔,边界清楚,交通性可见脑脊液流空征,增强扫描无强化。

①脊髓挫伤并髓内出血,急性期T1WI和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亦高信号(细胞崩解,正铁血红蛋白释放)。

②水肿:

T1WI等或低信号,T2WI为梭形高信号。

③显示脊髓软化灶

头颈部(P18--27)

1.眼部:

1.眼部异物:

铁磁性异物为MRI检查禁忌症

眼部炎性假瘤

泪腺肿瘤

临床

可能与免疫异常相关。

激素有效,易复发

分为良性混合瘤、恶性混合瘤、囊腺癌、腺癌等

病理

急性期:

水肿、炎症。

眼红、眼痛,动眼及视力障碍;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增殖、纤维化,持续时间长

泪腺分眶部泪腺和睑部泪腺,前者较大,位于泪腺窝内,形如杏仁,为泪腺肿瘤的好发部位。

CT

各型表现不一,边缘往往较模糊,增强扫描有强化

平扫见良性肿瘤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清楚,中等偏高均匀密度肿块;恶性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良性者强化不明显,恶性者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MRI

急性期成稍长T1、长T2信号,慢性期成等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中重度强化,累及周边

泪腺窝内见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

良性者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中等或高信号,信号多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