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42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医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总结.docx

《中医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总结.docx

中医学总结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所著

◆4.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

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个基本观点

◆5.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6.心的主要功能:

①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②心主神志

◆7.统联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8.的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萧将;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9.主宣发的生理功能:

①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②由于肺气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③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卫气有保护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10.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1.的分类:

①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②宗气:

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有名膻中。

◆12.津与液的区别: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夜。

两者可相互转换

◆13.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14.淫:

风寒署湿燥火。

风邪的性质: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15.神又称有神,多见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

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黄色:

主湿、虚、黄疸。

面色淡黄而晦暗无泽者为萎黄,属脾胃气虚;面目虚浮淡黄者为黄肿,属脾虚湿盛;面目一身具黄者为黄疸,其中色黄鲜明如植皮者为阳黄,证属湿热熏蒸,色黄晦暗如烟熏为阴黄,证属寒湿郁阻;小儿生后遍体皆黄,多为胎黄;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可见于疳积。

◆16.根——肾、舌中——脾胃、舌尖——心肺、边——肝胆

◆17.白舌:

主虚证、寒证。

腐腻:

颗粒细小,致密而黏,中厚边缘,刮之不脱者,称为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

◆18.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的初期,是表征特征。

若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的特征;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的特征;发热轻而恶风,多属外感风邪,伤风表征。

◆19.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证和疟疾

◆20.脉:

主表征,虚征沉脉:

主里征迟脉:

主寒征数脉:

主热征

◆21.气;寒热温凉五味:

酸苦甘辛咸辛能散能行,具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具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具通泄、燥湿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22.禁忌:

配伍禁忌、妊娠用药、证侯用药、服药时的饮食。

◆23.中药煎服法:

◆24.中药服法:

◆①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的,宜饭后服,以下的宜饭前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②服药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但解表药宜偏热服。

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25.腧穴的分类:

腧穴包括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

◆腧穴的定位法:

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26.毫针的构造:

为针身,针柄,针尖,针尾,针根。

◆27.针刺前准备:

做好诊断,辨证及解释工作;检查选择针具;体位选择;消毒(最好采用高压消毒,亦可用煮沸消毒,或用75的乙醇溶液消毒)

◆28.进针的方法:

指切、提捏、舒张进针法。

◆29.常用的行针手法:

提插发,捻转法,刮针发,震颤法。

◆30.针刺的注意事项:

①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②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③妊娠三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止进针,妊娠三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宫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④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31.针刺异常情况: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后遗感,刺伤内脏。

◆32.灸法:

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33、间接灸:

在施灸穴位上放一衬垫物,然后将艾柱放在上面点燃。

隔姜灸:

用于寒冷性疾病。

隔蒜灸:

用于痈疽初起及毒虫咬伤等证。

隔盐灸:

用于吐泻所引起肌冷、脉伏,或中风脱证,有回阳救逆的效果。

隔饼灸:

用于顽固性致疾病。

◆34、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

◆35、选穴原则:

a、局部取穴:

根据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围绕受病肌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局部取穴。

多用于病位较明确、较局限的病症。

如头痛——太阳,百会鼻病——迎香b、远部取穴:

根据腧穴的远治作用,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穴。

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

如面瘫——合谷胃痛——足三里c、对症取穴:

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对某些无法辨位的全身性疾病,进行症候及病性的辩证分析,然后按经取穴。

如外感发热——大椎、曲池虚脱——气海、关元小儿疳积——四缝

◆36、配穴方法:

a、表里经配穴发:

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即本经腧穴+表里经有关的腧穴,。

如感冒——列缺+合谷b、远近配穴法:

病变局部及远端同时取穴。

如头痛——百会、太阳+足临泣、太冲。

c、前后配穴法:

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

如肺病——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d、左右配穴法:

左右交叉或左右对称取穴。

如左侧面瘫——取左侧太阳、颊车和右侧合谷胃痛——取双侧足三里、梁丘e、上下配穴法:

指上肢或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37、影响针灸疗效的主要因素:

穴位、针灸疗法、操作方法、治疗时机

◆38、针灸的时间:

a:

治疗的时间:

一般疾病以上午为宜。

b、留针时间:

一般病症以20-30分钟为宜c、疗程时间:

多数疾病如面瘫、风湿痹痛等,以10次左右为一个疗程。

部分急性或简单的病症,以3-5次为一个疗程。

◆39、周围性面瘫

◆a、概念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b、病因:

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乘虚入面中部太阳、阳明经络。

c、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d、治疗治则:

驱散风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阳白攒足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太冲操作:

(1)面部腧穴多斜刺或平刺,针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2)针刺治疗本病以透刺、浅刺、轻刺为主,有利于面瘫神经的恢复。

◆40、肩周炎

◆a、概念指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

b、病因风寒之邪侵袭敬肩部,凝滞经络,气血淤阻不通则痛所致。

c、临床表现主症:

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期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减轻、静止痛为本病的特点。

d、治疗治则:

舒经通络、行气活血处方:

一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肩前、肩贞、天宗、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阴陵泉e、操作:

针用穴法,注意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还可刺洛拔罐,电针,穴位注射。

◆41、感冒

◆选穴:

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42、坐骨神经痛:

主穴:

太阳经型: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型:

环跳、风市、膝阳关、阴陵泉、悬钟、足临泣

◆43、淤血的临床共同特点;a、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b、肿块、外伤局部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者久聚不散可成为徽积,按之痞硬,固定不移;c、出血,血色紫黯或血块;d、忘诊,久淤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e、外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44、手足三阴三阳经走向交接图:

头——足三阳经——足——足三阴经——腹——胸——少三阴经——手——手三阳经——头

◆45、脾的特点: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系统连属: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

◆46、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脏腑,在外连属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上的洛属关系。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晓、阳晓、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络脉有别洛、浮洛、孙洛。

别洛是较大的主要的洛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个有一条别洛,在加上脾之大洛,合为15别洛。

别洛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络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洛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洛是最细小的洛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47、药物的作用

⏹人参:

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健脾,益气摄血,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

⏹当归: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钩藤: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大黄:

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独活: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枸杞:

益精补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

⏹黄芪:

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托毒排脓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麻黄:

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芝:

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48、穴位,定位,作用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臂痛,瘫痪,失眠,眩晕,偏头痛。

(2)足三里:

渎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作用:

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廋。

◆合谷:

在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

作用;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指挛,臂痛,口角歪斜,热病无汗,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等。

◆(4)关元:

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作用;遗尿,癃闭,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经闭,痛经,脱肛,中风。

◆水沟: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作用,癫狂病,小儿惊风,昏迷,口眼蜗斜,腰脊强痛。

◆(6)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作用;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作用;半身不遂,下肢萎痹,麻木肿痛,口苦,呕吐,胁肋痛。

◆(8)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作用;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

◆(9)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作用;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娴,咳嗽,气喘,脊背强急,骨蒸潮热,风疹‘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作用;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

◆(11)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或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压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作用;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及项强,口角渦斜。

◆太溪: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作用;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聋,耳鸣,气喘,咳血等。

◆(13)委中:

腘横纹中央作用;腰痛,下肢萎痹,腹痛,吐泻,丹毒。

◆49方剂;组成,功效

(1)四君子汤;人参,炙热草,茯苓,白术功效;益气健脾

(2)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功效;养血调经

◆(3)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效;滋补肾阴

◆(4)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5)桂枝汤: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部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部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部

◆足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前部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部

◆少阴肾经

◆少阳膀胱经

◆后部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人体

◆阳

◆男

◆背

◆腑

◆气

◆卫

◆体表

◆上部

◆外侧

◆督脉

◆功能

◆亢奋

◆阴

◆女

◆腹

◆脏

◆血

◆营

◆体内

◆下部

◆内侧

◆任脉

◆物质

◆抑制

 

◆五行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关

◆五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神

◆五声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

◆火

◆心

◆小肠

◆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

◆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

◆水

◆肾

◆膀胱

◆耳

◆骨

◆发

◆恐

◆唾

◆志

◆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