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5765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7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docx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1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

设想

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药品器材:

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

     锰酸钾、烧杯

教学过程:

引入: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

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按颜色分类  白色:

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

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

氯气

         紫黑色:

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  固态:

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

硫酸、醋酸

         气态:

氧气、氯气

教学程序与策略

提问:

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

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讲授:

物质的分类

*注:

⑴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

),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小结:

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作业: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认识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的依据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推测物质的组成

3.理解氧化物的含义了解有机物的含义及性质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2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

设想

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探究:

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1、提出问题:

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

1

2

3

4

5

6

7

状态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加热熔化

……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

加热是否变色?

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小结: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二、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

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思考有何不同?

   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      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          没有延展性

  可锻             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         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        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        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高            熔点低

提问:

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

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课堂练习:

第52页,练习1-2题

作  业:

作业本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本课时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的不同性质有所掌握,并且能够区别

金属与非金属。

更重要是由金属的性质来推断金属的用途。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3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

设想

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知识精讲:

1.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方法。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类别————→物质的组成。

3.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典型例题:

例题1.如何用实验证明酒精(甲烷、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以下有学生来完成,并回答

 

例题2.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⒐6克氧气,生成⒏8克二氧化碳和⒌4克的水,则该有机化合物中()

本节知识点复习、作业讲评

教学程序与策略

A.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D.无法确定

本题有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有教师评讲。

练习:

(由多媒体呈现)

小结:

作业: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能初步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测物质的用途。

能够认识不同的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1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

设想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

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

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

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程序与策略

 P→P2O5→H3PO4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

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

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1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2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3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一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一部分。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安全教育。

通过物质间的互相转化,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的来源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2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

设想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试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1)S→SO2→H2SO3

(2)Na→Na2O→NaOH

二、新课教学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板书)

教师提问:

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教师讲授: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实验1:

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板书)

  

(1)观察现象:

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2)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程序与策略

C+CuO――

教师介绍:

(1)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2)铁的冶炼

教师强调: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板书)

(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4)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课堂练习:

1、课本:

P59例题

2、课本P61练习第1、4、小题

课堂小结:

(略)

布置作业:

作业本(A)P11A层第1——7题

B层第1——10题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其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有所理解。

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规律。

利用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掌握制取物质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3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

设想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引入新课

提问:

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

讲授:

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

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

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程序与策略

演示3:

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

小结:

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二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二部分。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实验室和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4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

设想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试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1)C+CuO―

(2) CO+CuO―

(3)Cu2(OH)2CO3―(4)H2+CuO―

二、新课教学

(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板书)

教师提问:

钟乳石、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实验:

蛋壳的变化

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4、解释原因。

教学程序与策略

小结:

物质转化的规律(根据图2-17)

1、两条纵线: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1)金属+非金属→盐

(2)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3)碱+酸→盐+水

 (4)盐+盐→新盐+新盐(各举例)

3、四条斜线:

 

(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3)碱+盐→新碱+新盐

 (4)酸+盐→新酸+新盐(各举例)

4、两条折线:

 

(1)金属+酸→盐+氢气

 

(2)金属+盐→金属+盐(各举例)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61页1-6题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不断发生的物之间的转化,了解化合物之

间的转化规律。

学会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图,查找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会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各类物质的制取途径。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5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了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

2、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

3、进一步体验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

设想

【器材】

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稀硝酸碳酸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试管(中)6支

教学程序与策略

被检物质

所用试剂

现象与结论

有关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和稀盐酸

 

食盐水和稀盐酸

 

烧碱溶液和石灰水

 

2、现有4包白色粉末,编号为A、B、C、D,它们是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请通过实验一一加以区别。

(1)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物质的特征性质,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达到区别物质的目的。

写出下列物质的特征性质:

教学程序与策略

硫酸铜:

氯化钠:

硝酸钾:

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方案:

(写出所用试剂和现象)

 

(2)按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ABCD

(4)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作业:

课后题、作业本

选做:

了解溶洞中形成石笋、钟乳石的化学变化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教师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生小组讨论、观察、读图、个别提问等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还有要注意控制课堂上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转化的规律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6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除杂题的一般思路、常见题型、除杂原则和操作步骤。

2.熟练运用酸、碱、盐等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理解离子共存的原理,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已知离子能否共存。

教学

设想

 

重难点:

除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1.除杂的方法

(1)过滤法:

即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例如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泥沙,可将粗盐溶解于水,充分搅拌,然后过滤,再把滤液蒸发至干,即可得到不含泥沙的食盐。

(2)结晶法:

当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差很大时,可利用结晶的方法将杂质除掉。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以上两种方法是借助物理性质的差异(溶解性不同或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来除杂。

此外,还可以通过杂质与被提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来除杂,包括:

溶解法:

将杂质用化学方法溶解。

例如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可往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得不含铁的铜粉。

教学程序与策略

(3)沉淀法:

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后形成沉淀,滤去沉淀,即可除掉杂质。

例如,要除掉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可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滤去CaCO3沉淀,即可达到除去Na2CO3的目的。

(4)化气法:

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化为气体逸出,即可除掉杂质。

(5)加热法:

通过加热,使杂质分解,从而除掉杂质。

例如,要除掉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就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6)吸收法:

用某种物质做吸收剂,把杂质吸收。

例如,实验室用锌跟盐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氢气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欲得纯净干燥的氢气,可用氢氧化钠和浓硫酸将氯化氢和水蒸气吸收,以达到除杂的目的。

2.除杂题的原则

1.除杂时,所选用的试剂不能跟被提纯的物质发生反应。

2.除杂时,还要防止在被提纯的物质中引入新的杂质。

3.还要考虑除杂后便于分离

如何判断常见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在初中阶段,如果溶液中的离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即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就不能共存: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方面还存在欠缺。

2.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来除去杂质。

3.对物质间的分离和提纯方面掌握不是很好。

杭州市萧山区阳光学校

课时授课计划

主备人:

年级:

学科:

日期:

年月日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第1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3、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

设想

 

重点难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教学程序与策略

引入:

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一、金属材料

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

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

(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

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1观察它们的外观;

2导电性实验;

3压力实验;

4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

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

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

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

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

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

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教学程序与策略

*探究实验:

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提供器材: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4、得出的结论5、评价

小结:

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

铁锈很疏松,易吸水。

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防锈两大措施:

 1、保护膜法

   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如制成不锈钢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

水泥、陶瓷、玻璃

1、水泥:

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

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

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

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