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418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爱国词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爱国词四首》

价值标准

一次,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掘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于是他就拿着它到一位喜欢各种艺术珍品的收藏家那里出售。

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然后他们就分手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拿着钱边走边思量,自言自语地说道:

“这笔钱能使人生活得多么美好!

石雕是死的,埋藏在地下谁也梦想不到已有千年,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

而收藏家却在欣赏他的雕像。

他思索着,也自言自语地说:

“多么美丽!

多么栩栩如生!

多么伟大的杰作……而它刚从千年酣睡中苏醒!

为何竟有人宁愿不要这一切,而要既无生命、又无诗意的钱呢?

微感言: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

 赏读:

诗人在逆境之中,尽管年老力衰,仍然一心想为君王、国家清除政治上的弊端,足见忠心耿耿。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赏读:

表示自己临危不惧的豪情,用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志和勇于战斗的激情。

 头颅肯使闲中老?

祖国宁甘劫后灰。

——秋瑾

 赏读:

自己哪里愿生命在空闲中虚度?

怎么甘心让祖国遭受苦难后化为灰烬呢?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

 赏读:

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力图收复中原祖国河山的理想和追求个人功名的宏愿。

一、作者视窗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今属山西人。

南宋政治家、词人。

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其词早期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人,出身仕宦家庭。

自小志于学,胸怀壮志。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

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诉衷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今浙江省绍兴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

其词风格多样,但以爱国词为主调。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

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

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

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

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

赵鼎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

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表示“不与秦桧等共戴天日”,因而遭到迫害。

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编管。

当时士大夫慑于秦桧的淫威,都“畏罪箝口,莫敢与立谈”。

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诉衷情》: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

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柳梢青·春感》: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

此词就作于他隐居期间。

“春感”,这里是写在元宵节的感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华胥(  )   

(2)离黍(  )   (3)砥柱(  )

(4)南浦(  )(5)耿斜河(  )(6)貂裘(  )

(7)两鬓(  )(8)蒙毡(  )(9)辇下(  )

答案 

(1)xū 

(2)shǔ (3)dǐ (4)pǔ (5)ɡěnɡ(6)diāo qiú (7)bìn (8)zhān (9)niǎn

2.词语释义

(1)客路那知岁序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底事昆仑倾砥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南浦,送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不到,书成谁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匹马戍梁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年万里觅封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身老沧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那堪独坐青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辇下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 

(2)何事,为什么 (3)代指送别的地方 (4)信 (5)戍守 (6)寻找 (7)水边,指隐居的地方 (8)怎么受得了

(9)代指京都。

辇,皇帝的车驾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记得当年全盛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精宫殿五云飞。

(3)分明一觉华胥梦,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5)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_。

(6)铁马蒙毡,银花洒泪,____________。

答案 

(1)天涯海角悲凉地 

(2)花弄影 月流辉 

(3)回首东风泪满衣 (4)天意从来高难问 (5)尘暗旧貂裘 (6)春入愁城

文本感知

1.《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这首词通过写身居客地不知不觉又值元宵节,回忆了北宋欢度元宵的盛况,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感情。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

通过描写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混乱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金兵侵扰的强烈谴责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憎恶,表达了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深切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迫害者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3.《诉衷情》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4.《柳梢青·春感》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身居山中的词人通过对故都临安今年元宵节凄凉情景的想像,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结构图示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诉衷情》

今昔对比感慨: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柳梢青·春感》

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师生探究

一、诗词作品中的“景”(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情境)有“实景”,也有“虚景”。

实景是写作时的真实情形,虚景则是回忆中的或想象中的景象。

许多描写家国之思与人生经历的作品常常将实景与虚景作恰当的经营构造,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请体会并指出本课词篇运用实景与虚景的具体例子。

提示 诗词作品中许多描写家国之思与人生经历的作品常常将实景与虚景作恰当的经营构造,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赵鼎的《鹧鸪天》上片先写实景,说明在金兵南侵之际,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以“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蝉联而下;换头接着从虚处着笔,回忆“全盛时”的情景,以昔日美好的景象来衬托眼前全非的景物,表达了家国之恨的无穷沉痛,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作了尽情的表露。

又如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进入实景描写,自己对国事梦寐不忘,但却早已被投闲置散,英雄无用武之地,形象地反映了梦境与现实的矛盾。

这样,虚实之间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二、张元幹《贺新郎》借送别表达了对“卖国有功,爱国有罪”的政治现实的无比愤慨,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请深入体会,细作分析。

提示 当北宋覆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悲愤慷慨的忧国爱国的词家们,名篇迭出。

而以张元幹的《贺新郎》尤为忠愤悲慨,感人肺腑。

“梦绕神州路”是说魂梦皆不离那未复的中原故土,表露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

在词中,作者严词质问,为什么昆仑山天柱倾倒了?

为什么九州之上黄河决堤洪水泛滥?

为什么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

表示了对金兵侵扰的强烈谴责,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

对文化礼乐之地的中原长期遭受的践踏强占表示了极其憎恨的感情,浸透着一个爱国者对故国深深的眷念与伤悼。

胡铨坚决反对与金人议和,并要求杀掉秦桧等主和大臣,被贬为福州签判,到1142年,又被贬新州,张元幹不顾政治处境的险恶,作此词为胡送行,“更南浦,送君去”“回首对床夜语”“举大白,听《金缕》”,对“卖国有功”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无比愤慨,对“爱国有罪”的胡铨表示了同情与支持,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

名句品评

(1)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品评 “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

故事谓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

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此处喻北宋全盛时的景象,随着金人的入侵,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

这句诗是联结全篇的关键。

诗人从幻想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

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2)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品评 “底事”三句,连续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深切地抒发了家国之思。

“昆仑倾砥柱”,犹言天塌了下来,喻指北宋沦亡。

“九地黄流乱注”,喻指在金侵略者的铁蹄的大肆蹂躏下,中原大地到处都是灾难。

“聚万落千村狐兔”,喻指此时的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野兽出没。

这一切都是首句“梦绕神州路”的具体内容。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品评 “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

“沧州”,水边,指隐居之地。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的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

这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

词人没有料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

(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品评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在音节上,三个短句,声调急促,步步紧逼,给人一种紧迫感,从而表现了词人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人生的慨叹;从词的上下阕关系看,“胡未灭”承接上阕“关河梦断”,是关河梦断的具体落实,而“鬓先秋,泪空流”又是下阕“身老沧州”的形象再现;从句子内部关系看,“胡未灭”也是“鬓先秋,泪空流”的直接原因,两者构成因果关系;古人常以“鬓先秋”比喻光阴似箭而此生虚度,以“泪空流”暗示心愁不解而报国无门的怅恨,此处两者“连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心头之无奈和悲苦。

(5)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品评 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

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

“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

“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

“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

“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

考点链接

诗歌中的虚与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

虚实结合,可以给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给作品增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诗歌的“虚”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2.诗歌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3.虚实关系:

虚实相生

虚与实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a.虚实对比: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虚实相应: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延伸阅读

说我爱你

1992年9月,我就读的轻工学校来了一位年龄比我们学生平均大不过两岁的英语教师。

第二年情人节的前两周,英语课后,老师没有布置下次预习的课文,而是要求每个人回去认认真真地对父母说三个字——我爱你,要尽可能当面说,然后把父母听到后的反应铭记,并像作业一样带回班上。

全班32个人,完成作业的只有两人。

林佳雨说,他是在和父亲一起看电视时向父亲讲的,父亲莫名其妙地盯着他看了两眼,机械地点点头说:

“好,好。

”晚餐后收拾碗筷时,他又在厨房里对母亲说,母亲甩甩湿淋淋的手笑道:

“傻孩子呀。

”母亲手上甩落的水珠四溅。

桂兰向爸爸说“我爱你”时,爸爸没讲话。

向妈妈说时,妈妈说“算没白养你”,对哥哥说时,哥哥大叫“爱你个鬼!

其他30个人没有完成作业的理由各异,有些说没有机会见到父亲,但大多数的理由是因为说不出口。

临下课时,教师说:

现在记一下作业的答案:

“我爱你”,不仅仅只局限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可以用来表达谢意与感恩。

爱要让他人知道。

二、写法迁移

角度

好汉与当年勇

题目: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这是辛弃疾所提的当年之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这是陆游所提的当年之勇。

而古语却告诉我们:

“好汉不提当年勇。

”你以为呢?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00字左右。

示例

好汉偏提当年勇

近来,言语间常常谈起当年之勇,夫人、女儿为此颇有微词。

好汉不提当年勇,不知是谁能这么谦卑的对自己的一生这么不负责任。

谁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我想真正的好汉和英雄,一定会在人生的暮年提起当年之勇。

这不是躲避现实,也不是无聊自恋,而是在维护和守护一个人的尊严,是对自己人生做无悔的总结,也是给子女、晚辈、后人一种启示:

每个人都会老去,但他曾参与创造的历史,自有其价值。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这是辛弃疾所提的当年之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这是陆游所提的当年之勇。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这是陈与义所提的当年之勇。

“雄兵胸百万,威武镇东江。

”这是我,普通一兵所提的当年之勇。

美人迟暮,英雄气衰。

这是谁也不可避免的人生规律。

如果我们都刻意地将过去隐藏,让当年之勇消散在逝去的时光中,那该是一件多么无趣而悲哀的事。

英雄如此,既是对自己历史的不珍惜,而对想创造一番事业的后来者也少了许多有益的教诲。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追忆当年未完成巨著,忍辱活下来的那份勇气。

这种穿透时空的当年之勇,至今让我们景仰不已。

好汉不提当年勇,是对自己一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人类的历史不负责任。

我们每个人的功业大小,地位高低,是相比较而言的。

我们来到世间都是上天的厚爱,我们必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当年之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毫不掩饰地述说当年之勇。

好汉偏提当年勇,是对自己也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尊重。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B.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答案 C

解析 C项中“戌”应为“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客路那知岁序移。

客路:

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

B.梦绕神州路。

神州:

指当时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

C.关河梦断何处。

关河:

边关的河流。

D.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铁马:

指元军的骑兵。

答案 C

解析 C项“关河”的意思是关塞、河防,即边疆。

3.下列选项中,对《柳梢青·春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

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品味;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答案 C

解析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

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

4.“词”这种新诗体产生和盛行于哪个朝代?

选出正确的一项(  )(5分)

A.汉代、唐代B.南北朝、宋代

C.唐代、宋代D.宋代、元代

答案 C

解析 产生在唐代,盛行在宋代。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题。

(20分)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1)这首词主要通过哪些细节来描绘闲适的生活?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畅饮美酒,闲阅经卷,竹林漫步,卧榻看山。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对卖国行为的满腔激愤。

(3)“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饱含了怎样的深意?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排斥爱国志士、推行卖国投降政策的不满。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20分)

沁园春

次韵林南金赋愁

陈人杰①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

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

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

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淡烟衰草连秋,听鸣

②声声相应酬。

叹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

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

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①陈人杰:

南宋末年词人。

又名伯劳、杜鹃、子规。

(1)下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感情丰富,请分析有哪些思想感情。

(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情抒情。

衰草连天,烟雾迷蒙,子规鸟声声不断,描绘了一幅秋光渗淡的画面,创设了萧瑟肃杀的凄凉氛围,也是作者内心无限忧愁的写照。

(2)①渴望立修名,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崇高品德的思想感情。

②对国家多难,半壁江山易于异族的忧愁。

③报效国家,拯民于水火建功立业的壮志不得实现的壮志难酬之苦。

④离人游子漂泊游荡、思念家乡的羁旅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