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600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docx

中医方剂名称由来

一字散

出处:

《济生方》

本方由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

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

有袪风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风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

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

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

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0.5至1克)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

出处:

《证治准绳》

本方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

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

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

“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

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一贯煎

出处:

《柳州医话》

本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

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

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

(《辞源》)《论理.里仁》云:

“吾道一以贯之”。

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

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

魏玉磺认为:

“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

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

一捻金

出处:

《古金医鉴》

本方由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

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

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儿一捻金”。

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

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

“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

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二至丸

出处:

《证治准绳》

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

有滋阴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

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叶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所以这时采集为佳。

《医方集解》云:

“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

....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

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

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

二仙汤

出处: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六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

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

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认为是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虚损所致。

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故而效果可靠。

“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称)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

另外亦寓运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二妙散

出处:

《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等症,有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

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湿热,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湿热,利筋络。

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二陈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半夏、陈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乌梅等组成。

用于湿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脉滑等症。

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证的基础方。

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

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有歌云: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吴仪洛云:

“《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

(《成方切用》)其命名意义皆在于此。

本方加枳实、砂仁名枳砂二陈汤,治湿热生痰;加枳壳、桔梗,名枳桔二陈汤,治小儿停饮,呕吐痰涎等症。

十灰散

出处:

《十药神书》

本方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诸药组成。

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有凉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药物,均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为散备用。

《十药神书.序》云:

“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

”用藕汁或箩卜汁磨京墨调服,其意亦在增强清热降气止血之效。

唐容川曰:

“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

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

”(《血证论》)本方对肝胃火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效果甚好。

其药烧炭存性用,可以加强收敛止血作用。

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十枣汤

出处:

《伤寒论》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枣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

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腹胀水肿之实证。

有攻逐水饮之功。

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

《医方论》:

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药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极》--病方证论)有搜剔停痰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十香返魂丹

出处:

《春脚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诃子肉、僵蚕、郁金、天麻、礞石、瓜蒌仁、莲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黄、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药组成,白蜜为丸,金箔为衣。

用于痰厥中风、口眼喎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神昏厥逆语言狂乱,哭笑失常等症。

有驱风开窍,解郁除烦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温开窍醒神之十余种“香”命名之药物,用于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复苏,故而称为“十香返魂丹”。

七气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加生姜、大枣等组成。

用于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中脘痞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等症。

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为治七情郁结所致之梅核气的常用方。

诸药配合,可使气机舒畅,郁结得解,痰喘消除,呕恶平息。

由于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不调所致之气郁症,故称“七气汤”。

又因用四种药物治疗七情郁结之病,取四、七两个数字,亦称“四七汤”。

七仙丹

出处:

《东医宝鉴》

本方由何首乌、人参、干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药物所组成,蜜丸,酒或盐汤送服。

用于治疗须发早白等症。

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之功。

“须发”,即指胡须、头发。

二者均赖血以滋养。

须发之荣枯,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须发荣泽,肝肾不足,则血虚不荣上荣,故须发枯燥,久则变白。

方中药虽八味,何以称“七仙丹”?

是因除茴香之外,其余七味药物,均是古代医家认为延年益寿、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作用,故对须发早白卓然有效。

七厘散

出处:

《良方集腋》

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没药、红花、朱砂、儿茶组成为末,黄酒冲服或调敷。

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2.1克。

本方是伤科常用方,内服外用皆可。

方中血竭、红花活血袪瘀;乳香、没药散瘀行气;麝香、冰片窜通经络;朱砂、儿茶宁心止血。

综观全方,虽有散瘀定痛,止血愈伤之效,但多数药为香窜辛散,行气活血之品,内服易耗伤正气,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为“七厘散”。

七宝美髯丹(菟当何骨杞茯牛)

出处:

《医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

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

本方相传为唐李翱方,邵应节用以进献嘉靖黄帝,从此其方盛传。

须发者,血之余,肾之华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

“七宝”者,指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美髯”者,指须发乌黑而润泽。

三国时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

喻服本方后,能使肝肾得补,精血充足,发乌髯美,神悦体健,故称“七宝美髯丹。

七制香附丸

出处:

《医学入门》

本方由香附与当归、莪术、丹皮、艾叶、乌药、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红花、乌梅等共十二种药物炮制而成,水糊为丸,黄酒送服。

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等症。

有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之功。

因本方炮制方法特异,具体是将香附十四两分为七等分,分别同当归二两酒浸;莪术二两童便浸;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水浸;乌药二两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两水浸;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红花、乌梅各一两盐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两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为浸泡时间,此后单取香附为末糊丸,由于用香附一味与六种府料七次炮制,故名“七制香附丸”。

九分散

出处:

《急救经验良方》

本方由制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既可用无灰酒调下内服,亦可外用烧酒调敷。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作痛等症。

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马钱子为主药,该药苦寒有毒,所含番木碱,成人每此服用5至10毫克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毫克可致死亡。

故内服用量宜严格掌控,以免发生中毒副作用。

方名“九分散”者,一则说明本方内服,每次以九分(相当于2.7克,四种药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内为宜;一则告人本方之中有剧毒药物,慎勿过量,以少为宜。

八正散

出处:

《太平惠明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黄、山栀子等诸药组成,加灯蕊引服。

用于湿热下注,发为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实数等。

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谓本方由八味主要药物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

朱丹溪曰:

“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

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

”总之,本方以八味药物为散,通过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以奏清热通淋之功,用以治疗湿热下注之淋证,故称“八正散”。

八珍汤

出处:

《正体类要》

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加姜、枣组成。

用于气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症。

有平补气血作用。

本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

既能健脾养胃以益气,又能养肝行滞以补血,适于一切因气血不足所致之证,张秉成曰:

“夫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与血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

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化出也。

”(《成方便读》)本方集两方为一方,八味药物皆为补气养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汤”。

人参养荣汤

出处:

《三因集一症证方论》

本方由白芍药、当归、橘皮、黄耆、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等组成,加生姜、大枣煎服。

用于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之症。

有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从十全大补汤变化而来,为双补气血之剂,方以“人参”命名,概以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取气为血帅之意,俾气行则血行。

“荣”即营,这里指营血。

喻用大补气血之品,滋养营血,使身体恢复健康,故名“人参养荣汤”。

《温疫论》有人参养营汤(人参、麦冬、五味、生地、当归、白芍、知母、陈皮、甘草),治大病愈后,气阴两虚而自汗者。

方以人参为主,辅滋养营血之品,故名之。

三仁汤

出处:

《温病条辨》

本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

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

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

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

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

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

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三消汤

出处:

《验方新编》

本方由党参、白术、当归、茯苓、生地黄、黄柏、知母、黄连、麦门冬、天花粉、黄芩、甘草等十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通治消渴之症,饮水不止者。

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以多饮多渴为主;中消以消榖善饥为主;下消以多饮多溺为主。

本方之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地黄滋阴养血;知母、黄柏、黄芩、黄连育阴清热;麦冬、花粉生津止渴,诸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故名“三消汤”。

三拗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黄、杏仁组成,加生姜煎服。

用于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症。

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

本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

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着之义。

《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

三痹汤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独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耆、续断、生姜诸药组成。

用于治疗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手脚拘挛之症。

有益肝肾、补气写、袪风湿、止痛之功。

痹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留滞于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成。

《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统称“三痹”。

本方为《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来,集袪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和血、益肾滋阴诸药于一剂,专治风、寒、湿三气袭虚所致之行、痛、着痹,故称“三痹汤”。

三品锭子

出处:

《外科理例》

本药由三种不同处方组成,分称上、中、下三,如法炮制,研极细末,糯米糊和为梃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置疮内。

上品锭子由白矾、麝香、没药、牛黄、白砒等味组成,外用治疗痔疮;中品锭子由上品锭子去牛黄一味,并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痔瘘、六瘤(即骨、脂、肉、脓、血、粉瘤)、气核、瘰癧;下品锭子由上品锭子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瘰癧、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疮。

“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某些事物的种类或等级。

本方有三种处方,分治三类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锭子”。

三子养亲汤

出处:

《韩氏医通》

本方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

用于老人中虚喘嗽,痰壅气滞之症。

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

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

“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

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

“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

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

”正如吴鹤皋云:

“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

”(《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三甲复脉汤

出处:

《温病条辨》

本方由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阿胶、麻仁、麦冬、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九味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下焦温热,热深厥甚,脉细数,心中憺憺大动,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阴息风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药物中有软体动物牡蛎之甲壳,脊椎动物鳖之背甲,龟科动物乌龟之腹甲,三种动物贝甲并用,其滋阴潜阳之功能更强。

“复脉”者,言本方是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创立,有益气补血、滋阴复脉之作用,本方可使阴液补充,脉复于常。

故对温热病后期阴亏脉弱等症有效。

三品一条枪

出处:

《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矾、砒石、雄黄、乳香四味药物组成,先将矾、砒锻红,再研成细末,加雄黄、乳香二味,调搓成药条,阴干后外用。

适用于痔疮、肛瘘、瘿瘤、疔疮、发背、脑疽等症。

有袪腐、拔瘘之功效。

“三品”者,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三种主要药物,乳香有调糊作用。

“一条枪”,谓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

故以此而命名。

三物备急丸

出处:

《金匮要略》

本方由大黄、干姜、巴豆等三种药物组成。

用于里、寒、实证,证见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高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清气喘,暴厥者。

有攻逐寒积之用。

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温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储藏,以备用于逐暴寒实之急证,故名“三物备急丸”。

汪昂亦有“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之说。

(《医方集解》)本方是中医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剂之一。

大定风珠

出处:

《温病条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生鸡子黄、鳖甲诸药组成。

用于虚风内动证,症见神倦瘈瘲,脉气虚弱,舌绛少苔,时时欲脱者。

有滋阴熄风之功。

吴鞠通曰:

“名定风珠者,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风。

肝为巽木,巽为风也。

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而未有无风者,雷镜而风亦静矣。

元阳真上巅顶,龙上于天也。

制龙者,龟也。

古有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

”(《温病条辨》)本方为治风之剂,方中多用甘润救阴之药,尤添鸡子黄其形如珠,功在滋阴液,熄风阳,因作用较“小定风珠”为强,故称“大定风珠”。

注:

“豢”:

音“换”,饲养之义。

大补阴丸

出处:

《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炙龟板四药组成,研末,用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

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证。

有滋阴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善卫生者,宜常养其阴,俾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体强无病。

今人纵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

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易作。

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

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

”为大补肾阴良方,故称“大补阴丸”。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出处:

《伤寒论》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等诸药组成。

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

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

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

“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出处:

《伤寒论》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

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

有峻下热结之功。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

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

承者,受也、顺也、制也。

王晋三云:

“承气者,以下承上也。

”(《古方选注》)柯韵伯云:

“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药以主之。

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无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

”(《伤寒来苏集》)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二方峻下热结,皆能承顺胃气,使腑气得降,热结得通,故名“承气汤”。

大陷胸汤、小陷胸汤

出处:

《伤寒论》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

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大结胸症。

有泻热、逐水、通结之功。

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药组成。

用于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症。

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结胸,是邪热结于胸中,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病证。

《伤寒论》中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大、小、热实、寒实、水、血等类结胸。

二方分治大、小结胸证。

成无己云:

“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汤’”。

(《伤寒论注解》)剂有大小,证有轻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热互结之邪,如同陷阵,故分称“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

干颓汤

出处:

《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七味药组成。

用于治疗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细微无力者。

有益气和血、滋补肝肾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预之意;“颓”者,即败坏、颓废为谓也。

本方中生黄耆补中益气;当归养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补肝肾;乳香、没药散瘀止痛;鹿角胶补肾生精。

诸药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废之证的发展,使颓废的肢体重新振复,故名约“干颓汤”。

千捶膏

本方由麝香、乳香、没药、铜绿、黄丹、龙骨、轻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诸药等组成。

外用至瘰癧、痈疽、疔疮初起之症。

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于本方制法比较特殊,先将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捣烂如泥,然后将余药研成细末,置于石板之上,边加边用木槌去捶打,击千余下,使药物达到充分混合,成为软膏方止,方名则根据其制作方法而言,故称“千捶膏”。

川芎茶调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等组成为末,清茶调下。

用于外感风邪头痛,证见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有疏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

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以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

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治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头痛有卓著的疗效,故名“川芎茶调散”。

本方加菊花、僵蚕名“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主治风热上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