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948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导学案

(2018年10月)

 

课题

页数

19

皇帝的新装

2

20

天上的街市

6

21

女娲造人

9

22

寓言四则

12

(注:

按住ctrl键,单击上面课题,跳转到相应的页数)

 

导学案

19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熟悉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体裁介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学法指导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1、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

更衣()称职()随声附和()的确()赏赐()陛下()滑稽()骇人听闻()爵士()御聘( )

2、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安徒生童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3、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

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

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

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

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

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

随声附和。

(7)典礼官:

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

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

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

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合作探究  

皇帝的新装

情节皇帝

引子                ___________

开端                ___________

发展                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

结局                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字多音】

更衣()   附和()   自称()  系鞋带()

更多()  和平()   相称()  联系()

1、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2、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3、怎样理解这篇童话的夸张和想象?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字词梳理】

更衣(gēng)称职(chèn)随声附和(hè)的确(dí)赏赐(cì)

陛下(bì)滑稽(jī)骇人听闻(hài)爵士(jué)御聘(pìn)

2、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直接讽刺了当时欧洲残留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封建统治者,锋芒直指他们的愚昧无知、虚荣腐败。

篇末小孩子揭穿真相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信心。

课堂检测

【一字多音】

更衣(gēng)   附和(hè)   自称(chēng)  系鞋带(jì)

更多(gèng)  和平(hé)   相称(chèn)  联系(xì)

2、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

“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

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

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3、这个故事通过爱慕虚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爱慕虚荣。

如果大家都像故事中的小孩子那样敢于说真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纯洁、真实。

3、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

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

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

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

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

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

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

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

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

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

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

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

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导学案

20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3、感悟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

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联想,是指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

联想必须有相似点和相关点。

想象,是这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人们虽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

想象,还必须进行再创造。

意象:

意象即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之“意”与外在之“象”的结合体。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文学常识】

《天上的街市》作者________,我国________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话剧________等。

《天上的街市》写于________年,收在他的第二部诗集________中。

2、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天上的街市》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里有什么不同?

3、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诗人郭沫若仰望星空,写下美好篇章,想一想,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把天上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课堂检测

1.说说“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中“闲游”二字的妙处。

2.《天上的街市》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3、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请你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文学常识】

1、《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吴望尧,笔名巴雷,台湾诗人,著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等

2、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明确:

传说:

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管制

想象: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闲游)

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联想与想象。

第一节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联想明星,接着诗人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诗歌后三节,都是想象。

第二节想象天上的街市与现实的对比,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

课堂检测

1、“闲游”一词表现出牛郎、织女不再受任何专制的约束,过着悠闲、自由、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写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象。

2、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

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3、略

 

导学案

21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理解女娲的形象。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字词积累(填字或注音)

女娲()泥潭()蹲()掘()起

掺()合莽()莽榛()榛生气蓬勃()

Chéngchè()yöu()光绵yán()枯t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莽莽榛榛:

神通广大: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用课文内容回答。

 

(2)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3)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链接: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黄土作人。

剧务(工作十分繁重);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拓展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道渴而死⑤。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逐走:

竞跑,赛跑。

②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渭:

即黄河、渭水。

④大泽:

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燕门山北。

⑤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⑥邓林:

桃林。

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2.

澄澈:

清澈透明。

幽光:

昏暗的亮光。

灵敏:

反应快,机灵敏捷。

绵延:

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

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

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3.

(1)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

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2)提示:

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

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

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

(3)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

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导学案

22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体会到文章的讽刺寓意,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熟悉寓言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难点:

领悟到盲目自高自大的可笑性。

知识链接

寓言: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学法指导:

1.阅读寓言故事,不能只看其表面意义,一定要深度咀嚼其中所寄寓的意义。

许多故事你看后也许会会心一笑,或觉得其荒诞,或觉得其滑稽,但请千万别忘了以其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许它所讽刺的幽灵还徘徊在你的头上2.要有意识地对比西方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异同,以便于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

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2.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

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通过对文章的梳理,你一定懂得了自高自大者的滑稽与可笑,可有人认为,自高自大只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如尼采如此自负,自诩是太阳,但他无疑还是一个伟大的人。

与同学们讨论讨论,各抒己见,看看大家是如何看待自高自大这一问题的,并据讨论结果写一篇不低于三百字的讨论结果。

课堂检测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

他说了些什么?

参考答案

1、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想知道;想得到。

2.伊索;三百五十七。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2.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略。

(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检测

1.略

蚊子与狮子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从蚊子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人生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更笨进一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难点:

领悟到盲目自高自大的可笑性。

知识链接

《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人的方式,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育。

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厚,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还有不少反映了强者虽凶残但却常被弱者战胜以及各种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

内含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讽刺懦弱、懒惰,赞美勇敢斗争,教人如何处事,辨别是非好坏。

学法指导:

在本部分要学会抓寓言的特点,更加深入认识寓言这种体裁。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2)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2.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

(1)√  

(2)×  (3)√  (4)×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2.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

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

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

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

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

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熟悉中国传统寓言小故事的风格。

2.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寓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切忌道听途说。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积累字词,提高文言素养。

难点:

体会古人思维与古人的世界观。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学法指导:

1.文言文普遍注重朗读,请有意识进行朗读训练;2.有意识那中国传统寓言小故事与西方寓言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杞人()崩坠()

躇步()跐蹈()舍然()

2.解释划线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略

2.

(1)等到;

(2)说,传言;(3)如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而传说这句话的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课堂检测

1.略

2.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