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45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00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沈思孝传

   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

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

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

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

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

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

“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

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

”乱卒咸涕泣谢。

入见殷,公曰:

“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

”殷曰:

“若何以为计?

”公曰:

“只烦两纸告谕耳。

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

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

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

”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

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

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

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

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

公曰:

“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

”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

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

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

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

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

【注释】①殷:

人名,殷正茂   ②神电卫:

明代广东海防要塞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力沮不奉行________   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斥不收部(   )

A.排挤 B.罢免 C.责备 D.拒绝

②而反侧潜消矣(   )

A.辗转 B.反复 C.反叛 D.惶恐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

(4)请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5)第④段两次写到沈思孝“告病去”,请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6)第②段写沈思孝劝说士卒和尚书,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案】

(1)阻止;错误

(2)D;C

(3)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4)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5)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6)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

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

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

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

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

(1)①沮:

阻止;公力沮不奉行,译为:

沈思孝极力阻止没有奉命行事。

②咎:

错误;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译为:

沈思孝上疏极力弹劾张居正的错误。

(2)①依据前面“殷以张募非己出”,可知殷正茂因为这些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募而来的,所以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由此判断“斥”是拒绝的意思。

故选D。

②“反侧”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不正直、不顺从的人,由此推断“反”是反叛之意,“而反侧潜消矣”,意思是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

故选C。

(3)本题得分点为:

囚,拘捕;微,暗中,偷偷地;示,告知,告诉;赴,去,前往。

译为:

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4)句子大意是:

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总是刚刚被起用不久就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

根据古代语言表达习惯,“然”往往放在句首,表示转折,“然旋起旋仆”,是说沈思孝总是当官不久就被贬官,与后面“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照应,沈思孝敢于指陈错误、毫不畏惧的精神让他“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由此“愈见公独立不惧”。

“愈见公独立不惧”,是作者对沈思孝的赞美。

经过以上分析,画线句子断句如下:

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5)第④段中,沈思孝因为“历救言官”,已经被调动了官职,再加上救海瑞,“益忤当事大臣”,得罪了当权者的沈思孝无奈“遂告病去”。

第二次是说沈思孝穿上铠甲去平定“宁夏之乱”,因为不能“扶同欺蔽”。

即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于是被“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刚正的沈思孝只好再次“告病去”。

第一次体现了他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6)第②段中沈思孝去劝说剑拔弩张的士卒,主要有三点打动了士卒:

第一,他首先指出,“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即你们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第二,然后说自己也是浙江人,“亦浙产”一句话拉近了与士卒的关系;第三点,“力为诸士卒谋之”,沈思孝说要极力为大家考虑,这样就把自己放到了士卒相同的一面,而不是敌对的一面。

总之,沈思孝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

沈思孝去劝说尚书殷正茂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并且这句话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

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

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让这些江浙远来的士卒有了从军立命的机会,很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⑴阻止 错误

⑵D;C

⑶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⑷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⑸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⑹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

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

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

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

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

 

【点评】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是嘉兴人,丁卯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广东番禺县县令。

番禺距离京城万里,到此地为官之人,大都以多获钱财为能事,唯独沈思孝凭借廉洁的品行闻名。

   当时尚书殷正茂镇守两粤,所下之令大都对百姓不利。

几次下令给番禺,沈思孝都极力抗拒没有奉命行事,于是他与殷正茂不相投合。

岭南地区贼寇比较嚣张,殷正茂用公文通知浙江招募三千甲士,而大帅张元勋也派人招募甲士到制置司府衙。

等到士兵们都到达广州,殷正茂以张元勋招募的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来的为由,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

于是士兵们(恼羞成怒)在辕门亮出兵器喧嚷闹事,沈思孝召见闹事的士兵说:

“各位士兵从万里外被募招而来,一路辛劳奔波,现在喧嚷闹事岂不是在犯上作乱。

我也是浙江人,我马上去制置司府衙,尽力为你们谋划。

”作乱的士兵都对他感激涕零。

殷正茂进入府衙去见殷正茂,他说:

“三千凶猛的士兵,加上都有赴死的决心,祸乱眼看就要发生,府衙没有时间为自己考虑,难道就不为朝廷考虑吗?

”殷正茂说:

“你用什么做计策?

”公曰:

“只劳烦您下两道命令告谕他们。

一是要告诉他们大帅没有皇帝命令,就自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都要回还老家。

再告诉他们府衙正在大举征讨贼寇,召募骁猛的士兵,想要应征的去测试等待招收录取。

这样就不会有损你的军令,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

”殷正茂听从了他的建议,兵乱才被平定。

   适逢张居正听到父亲死去的消息而没有回家为父亲奔丧,沈思孝上疏皇帝极力弹劾张居正的罪过。

奏疏呈上去之后,皇帝下诏锦衣卫去逮捕沈思孝,在内廷杖责他。

过了五天,遣送他到广东神电卫。

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到了恩平县,县令毛凤彩在郊外慰问沈思孝,并且询问他来的缘故。

沈思孝说:

“抚军年已将近八十,位在六卿之列,想要杀掉罪人来取媚权相,我因此前来赴死,来成就他的功名。

”毛凤彩看见沈思孝来意不善,急速送信去报告粤抚,粤抚派毛凤彩制止沈思孝。

御史孙继先上奏章请求皇帝让沈思孝回去,他才得以回到京城。

   第二年,沈思孝多次救言官。

被调做了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瑞,更加触犯了掌事的大臣,于是告病离开。

壬辰年入关,爆发了宁夏之乱,他亲自穿上甲胄远征边塞,而他不能伙同别人蒙蔽上下,被督臣排挤,被调去做河南巡抚。

他又告病离开。

   沈思孝多次做官,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刚刚被起用不久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

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

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

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

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

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

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

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

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

寻进左都御史。

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

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

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

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

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

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

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

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

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

寻遭母丧,夺哀如前。

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

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

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

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

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

文力辩曰: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

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

文之死,人皆知其诬。

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

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

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 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

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 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

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 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

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②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

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答案】

(1)C

(2)B

(3)C

(4)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这段化是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

’言辞激昂壮烈。

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重点关注动词、名词、代词以及语气词等,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金牌信符”为并列短语,都是“用”的宾语,此处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车驾主事沈敬”为“逮”的宾语,“车驾主事”是“沈敬”的官职,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项,故选C。

(2)B项,“视事,即考察政事……”错误,“视事”非考察政事,而指“官吏到职办公”。

故选B。

(3)C项,“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面百姓并不思念他”错误,选项对他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从原文看,他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的原因除其平常刻薄强悍外,还有“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

故选C。

(4)第一句,“深刻”,深沉刻薄;“严冷”,严峻冷酷;“同官”,同在官位;“揖”,揖;“尝”,曾经,“未尝”,未曾;“接谈”,交谈。

第二句,“以……故”,因为……的缘故;“倾”,使动用法,使……倾倒,此处引申为陷害;“用”,因为,“言”,进言,“罢”,(被)罢黜,动词包含被动;“由是”,从此;“卒”,最终;“相得”,契合、投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⑷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强,束鹿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被任为监察御史。

他保持廉洁,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顾佐所称道。

宣德末年,奉命处理彰德妖贼张普祥案件。

还京奏报,使皇帝很满意,赏赐他名为文。

   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陕西按察使。

遭逢他父亲的丧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丧后,回来再上任。

正统三年正月,升为右副都御史,为宁夏巡抚,正统五年,被征为大理寺卿。

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审问京城中的狱案,不久,被升为右都御史。

正统九年,出去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

弹劾处理定边营不遵法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罪行,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第二年代陈镒镇守陕西。

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文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

不久,进升左都御史。

在陕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乱。

   景泰帝即位后,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

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各御史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朝中官员没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内心却柔顺温和。

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

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这时,陈循最放纵,喜欢刚愎自用。

高谷与陈循不相和睦,因为王文强悍,高谷想引荐(王文)入阁共同理政来对付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阁员。

陈循举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于是举荐了王文。

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

不久,王文从江、淮回朝,改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

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

不久,遭母丧,“夺情”和以前一样。

王文虽然是被高谷引荐的,但高谷迟疑慎重,陈循却明朗决断,王文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

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五年升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

再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职东阁。

英宗复位,王文当天就和于谦一起在朝中被捕。

御史们劾奏王文和于谦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审问。

王文竭力辩驳说:

“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

”言辞激昂壮烈。

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

朝臣就判于谦和王文召来沈敬计议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他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地。

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

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

只因他平常刻薄强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

成化初年,赦免他儿子回来,不久恢复其官职,追赠太保,谥为毅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召权知开封府。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奏曰:

“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

”仁宗曰:

“卿欲谁立?

”拯曰: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帝喜曰:

“徐当议之。

”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

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C.“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