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85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docx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

《劝学》《过秦论》教案及练习

《劝学》《过秦论》

二.教学目标:

《劝学》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过秦论》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劝学》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秦论》

1.归纳掌握“制”“之”“利”“固”“遗”“度”等词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四.知识分析:

《劝学》

(一)作者作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二)把握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三)把握结构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

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

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艺术特色

1.比喻论证,运用自如。

2.排比对比,语言整齐。

3.行文简洁,条理清楚。

《过秦论》

(一)认识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他的教学设计>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时代背景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一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把握主旨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五)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ú)闻者彰(zhāng)

B.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

(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

(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

(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B.⑵⑶⑹⑼⑽C.⑴⑷⑸⑺⑾D.⑹⑻⑼⑽⑾

3.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丈夫不耕④能谤讥于市朝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⑥宿将爪牙,若李广⑦宫女左右莫不私王⑧牺牲玉帛⑨金就砺则利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吾尝题乎是。

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①④/②⑤⑥⑦/③B.①③④/②⑥/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②⑤⑥⑦

7.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劝学

A.尽消失快功绩劝说

B.到达隔断猛烈功劳勉励

C.到达横渡强成绩勉励

D.得到渡过锐利成绩鼓励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端而言,蝡而动:

端,微言;蝡,微动。

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

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

一种香料。

9.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10.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B.入、出C.布、美D.身、己

11.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和代替。

12.“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

13.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4.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15.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

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

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

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

继承。

C.尝以十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

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

耗费。

1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

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9.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答案及分析:

1.A

分析:

B项中“靛”读“diàn”;C项中“跬”读“kuǐ”,“驽”读“nú”;D项中“镂”读“lòu”

2.A

分析:

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⑦句中“致”义为“到达”,⑧句中“绝”义为“横渡”。

3.B

分析:

用排除法。

先确定①句中“江”为词义扩大,再推断②③⑤⑨均为词义缩小,即可得出答案。

4.C

分析:

此项中的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

5.A

分析:

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

6.D

分析:

①③④相当于“于”介词,其他为语气助词。

7.C

8.C

分析:

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9.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0.C

分析:

“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于;何

12.B

分析:

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论述中心都是“芷”

13.D

分析:

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即可快速锁定答案。

14.A

分析:

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就很好作答。

15.C

分析:

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很容易作答。

16.A

分析:

A项中“务”应释为:

从事、致力于。

17.D

分析:

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②坚决。

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

④败北,败北的士兵。

18.D

分析:

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

“囊”,像袋子一样(去装);“内”,在内部,在国内。

“东”,向东。

与例句“席”用法相同。

D项“争”,一般性状语,译为争着。

19.C

分析:

C项无财物方面,这是无中生有的干扰项,要注意一把选项中的信息点代入到原文中比较。

【模拟试题】

1.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氓隶(méng)万乘之国(shèng)锄櫌(yōu)棘矜(qín)

B.鞭笞(chì)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qiè)

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zú)逡巡(jù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

②合从缔交(盟约),相与(援助)为一

③叩(击)关而攻秦

④延(发展)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⑤蹑足(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谪戍之众,非抗(抵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

A.①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②③⑤⑥D.②③⑤⑥⑦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

黄河以西。

河:

专指黄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

倒下。

橹:

使船前进的工具。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

担负。

景:

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于是从散约败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6.下列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于是从散约败

B.外连衡而斗诸侯

威振四海

C.赢粮而景从

倔起阡陌之中

D.百有余年矣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8.《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篇。

“过秦”即“”,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包括论和论。

《过秦论》属论。

(5分)

9.“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是秦国采取的一种

的策略。

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阅读下面教学设计>文章,回答问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

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

“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

“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②焉,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

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①高、国、鲍、晏:

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不与:

不在其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

挑选,这里是“经过挑选,精锐”的意思。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

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

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

恣:

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

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

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之国:

父母生活的国度。

B.甲兵之事:

打仗的事。

C.大臣内空:

大臣内心空虚

D.按兵无伐:

按兵不动,不要进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移其兵欲以伐鲁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君之伐鲁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而以教常,何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

D.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

则将焉用彼相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试题答案】

1.A2.A3.B4.C5.C6.D7.D

8.上;言秦之过;政;史;史9.连横;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与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张仪;苏秦

10.D11.C12.A13.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