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068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9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技术习 题集共27页.docx

电子技术习题集共27页

电子技术习题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01、对本征半导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A、不含杂质且具有完整晶体结构的半导体;B、含有三价元素硼的半导体;

C、含有五价元素磷的半导体;D、不含杂质且电阻率极低的半导体。

02、本征半导体在热力学温度为零度时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该半导体为微导电;B、该半导体为绝缘体;

C、该半导体为导体;D、A项和C项。

03、对本征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说法正确的是C。

A、数量很多;B、数量适中;

C、数量很少;D、满足A项和B项。

04、对本征半导体中的价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给本征半导体加上一定的能量,则价电子就能成为自由电子;

B、给本征半导体不加能量,则价电子也能成为自由电子;

C、给本征半导体加上一定的能量,则价电子也不能成为自由电子;

D、以上所有说法都不正确。

05、N型半导体是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下列D物质而形成的。

A、电子;B、空穴;

C、三价元素;D、五价元素。

06、在掺杂后的半导体中,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掺杂的工艺;B、杂质的浓度:

C、温度;D、晶体的缺陷。

07、晶体三极管用于放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B、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C、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D、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08、晶体三极管的截止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B、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C、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D、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09、晶体三极管的饱和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B、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C、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D、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10、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下图所示,其AB两端的电压是B。

A、—12V;B、—6V;

C、+6V;D、+12V。

11、在PN结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多数载流子的运动称为漂移;B、电子与空穴的中和称为复合;

C、多数载流子的运动称为扩散;D、少数载流子的运动称为漂移;

12、要使普通二极管导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运用它的反向特性;B、锗管使用在反向击穿区;

C、硅管使用反向区域,而锗管使用正向区域;D、都使用正向区域。

13、对于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A、用万用表的R×100或R×1000的欧姆,黑棒接正极,红棒接负极,指针偏转;

B、用万用表的R×10K的欧姆,黑棒接正极,红棒接负极,指针偏转;

C、用万用表的R×100或R×1000的欧姆,红棒接正极,黑棒接负极,指针偏转;

D、用万用表的R×10,黑棒接正极,红棒接负极,指针偏转;

14、当PN结加正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将C。

A、加宽;B、不变;C、变窄;D、无法判别。

15、由二极管构成的限幅电路如下图所示,则该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正确的是B。

限幅电路的输入波形限幅电路

A、B、

C、D、

16、稳压管的稳压区是其工作在D。

A、正向导通状态;B、反向截止状态;

C、饱和导通状态;D、反向击穿状态。

17、电路如下图所示,则A、B两点的电压正确的是C。

A、UA=3.5V,UB=3.5V,D截止;

B、UA=3.5V,UB=1.0V,D截止;

C、UA=1.0V,UB=3.5V,D导通;

D、UA=1.0V,UB=1.0V,D截止。

18、电路如下图所示,则F点的电位是A。

A、UF=3V;B、UF=6V;

C、UF=4.5V;D、UF=12V。

19、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的接法,正确的说法是B。

A、稳压管是正向并接在电路中,即稳压管正极接电路中电源的正极,负极接电源的负极;

B、稳压管是反向并接在电路中,即稳压管正极接电路中电源的负极,负极接电源的正极;

C、稳压管是正向串接在电路中,即稳压管正极串接电路中电源的高电位,负极接电源的

低电位。

D、稳压管是反向串接在电路中,即稳压管正极串接电路中电源的低电位,负极接电源的

高电位。

20、电路如下图所示,当电路输入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则

下列四种变化中正确的是A。

A、UI↑→U0↑→IW↑→IR↑→UR↑→U0↓;

B、UI↑→U0↑→IW↓→IR↓→UR↓→U0↓;

C、UI↑→U0↓→IW↓→IR↑→UR↑→U0↓;

D、UI↑→U0↓→IW↓→IR↓→UR↓→U0↓。

21、对于三极管放大作用来说,下列说法中最确切的是C。

A、三极管具有电压放大作用;B、三极管具有功率放大作用;

C、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D、三极管具有能量放大作用。

22、对于二极管来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B、二极管同样具有放大作用;

C、二极管具有箝位功能;D、二极管具有开关等功能。

23、对于三极管的输入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是指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与Ube之间的关系;

B、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是指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与Uce之间的关系;

C、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是指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与Ic之间的关系;

D、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是指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与Ie之间的关系;

24、下图中两只二极管的导通状态是D。

A、D1、D2导通;B、D1、D2截止;

C、D1导通、D2截止;D、D1截止、D2导通。

25、下图中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则输出电压是D。

A、UAO=15V;B、UAO=12V;

C、UAO=-15V;D、UAO=-12V。

26、下图中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则输出电压是D。

A、UAO=15V;B、UAO=12V;

C、UAO=-12V;D、UAO=0V。

27、下图中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则输出电压是B。

A、UAO=6V;B、UAO=–6V;

C、UAO=-12V;D、UAO=12V。

28、对于三极管的输出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指集电极电流与Uce之间的关系;

B、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指集电极电流与Ube之间的关系;

C、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指集电极电流与Ie之间的关系;

D、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是指集电极电流与Ec之间的关系;

29、对于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输出特性曲线中不仅有放大区、饱和区还有截止区。

B、输出特性曲线中只有饱和区和放大区;

C、输出特性曲线中只有放大区和截止区;

D、输出特性曲线中的每一根几乎平行的线代表了每一个IC;

30、半导体PN结是构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基础,其主要特性是B。

A、具有放大特性;B、具有单向导电性;

C、具有改变电压的特性;D、具有增强内电埸的特性。

第二章放大电路基础

01、放大电路如下图所示,如果Re与rbe同一数量级,则该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

近似为C。

A、-Rb/Re;B、-Rc/Re;

C、-Rc∥RL/Re;D、-Rc/Re(Rc∥RL)。

02、放大电路如图所示,该电路的输入电阻为D。

A、Rb;B、Rb∥Rc;

C、Rb∥[rbe+Re];D、Rb∥[rbe+(1+β)Re]。

03、放大电路如图所示,该电路的输出电阻为D。

A、RL;B、Rc∥RL;

C、rce+Re;D、Rc。

04、电路如图所示,接法错误的是B。

A、电源极性接反;B、基极被短路;

C、信号不能输出;D、C1接反,Rb可不接。

05、电路如下图所示,U0与Ui的相位关系为A。

A、U0与Ui同相;B、U0落后于Ui900;

C、U0落后于Ui1800;D、U0领先于Ui1350。

06、电路如下图所示,当晶体管的β由50变为100时,

则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C。

A、约为原来的1/2;B、基本不变;

C、约为原来的2倍;D、约为原来的4倍。

07、电路如下图所示,当晶体管的β由50变为100时,

则电路的输入电阻A。

A、不变;B、减小很多;

C、增大为原来的4倍;D、接近原来的2倍。

08、要求一个电路输入电阻很大、输出电阻很小,对放大倍数要求不高,用三极管电路

来实现,则应选A。

A、共集电极电路;B、共基极电路;C、共射极电路;D、差动放大电路。

09、电路如(题10)下图所示,Rb=28KΩ,Rc=30KΩ,β=50,RL=30KΩ,

Ec=12V,C1=C2=20μF,则静态工作点参数的最佳选项是B。

A、Ib=0.4μA、IC=0.2mA、Uce=11.4V;B、Ib=4μA、IC=0.2mA、Uce=11.4V;

C、Ib=40μA、IC=0.2mA、Uce=11.4V;D、Ib=0.4μA、IC=20mA、Uce=11.4V;

10、电路如下图所示,Rb=28KΩ,Rc=30KΩ,β=50,RL=30KΩ,

Ec=12V,C1=C2=20μF,则动态参数的最佳选项是A。

A、Au=-108、ri=2KΩ、r0≈30KΩ;

B、Au=-10.8、ri=20KΩ、r0≈15KΩ;

C、Au=-1.08、ri=0.2KΩ、r0≈30KΩ;

D、Au=-108、ri=20KΩ、r0≈15KΩ;

11、下图中R1=3KΩ,R2=1KΩ,E=10V,则A点的电压UA和二极管上

所通过的电流ID的最佳值是C。

A、UA=1.4V;ID=0.24mA;B、UA=4V;ID=2.4mA;

C、UA=0.7V;ID=2.4mA;D、UA=1.4V;ID=24mA;

12、右图电路的组态正确的说法是C。

A、共射电路;B、共基电路;

C、共集电路;D、振荡电路。

13、在下图电路中,当Rb=20KΩ,Re=1KΩ,RL=500Ω,E=16V,C1=C2=20μF时,其静态

参数值的最佳选项是D。

A、Ib=22mA,Ic=110mA,Uce=50V;

B、Ib=2.2mA,Ic=110mA,Uce=15V;

C、Ib=22mA,Ic=11mA,Uce=15V;

D、Ib=0.22mA,Ic=11mA,Uce=5V;

14、在下图电路中,当Rb=20KΩ,Re=1KΩ,RL=500Ω,E=16V,C1=C2=20μF时,其动态

参数值的最佳选项是B。

A、Au≈10,ri=92KΩ,r0≈84Ω

B、Au≈1,ri=9.2KΩ,r0≈8.4Ω

C、Au≈0.1,ri=0.92KΩ,r0≈0.84Ω

D、Au≈1,ri=92KΩ,r0≈84Ω

15、电路如下图所示,已知Ube=0.6V,二极管的导通电压UD=0.6V,β=50,rbb=174Ω,

Rb=240KΩ,Rc=2KΩ,RL=2KΩ,Ec=6V,C1=C2=10μF其静态参数的最佳选项是A。

A、Ib=0.02mA、Ic=1mA、Uce=3.4V;

B、Ib=0.2mA、Ic=0.1mA、Uce=0.34V;

C、Ib=2mA、Ic=10mA、Uce=34V;

D、Ib=0.02mA、Ic=10mA、Uce=13.4V;

16、电路如下图所示,已知Ube=0.6V,二极管的导通电压UD=0.6V,β=50,rbb=174Ω,

Rb=240KΩ,Rc=2KΩ,RL=2KΩ,Ec=6V,C1=C2=10μF其输入电阻的最佳选项是D

A、ri=15KΩ;B、ri=150KΩ;

C、ri=150Ω;D、ri=1.5KΩ;

17、电路如下图所示,已知Ube=0.6V,二极管的导通电压UD=0.6V,β=50,rbb=174Ω,

Rb=240KΩ,Rc=2KΩ,RL=2KΩ,Ec=6V,C1=C2=10μF其放大倍数的最佳选项是C。

A、Au=34;B、Au=43;

C、Au=-34;D、Au=-43;

18、电路如图所示,管子的Ube=0.7V,则静态参数的表达式正确的是A。

A、Ib=Ec-0.7/R1+R2+(1+β)Rc;Ic=βIb;Uce=Ec-(1+β)IbRc;

B、Ib=Ec-0.7/R1-R2+(1+β)Rc;Ic=βIb;Uce=Ec+(1+β)IbRc;

C、Ib=Ec+0.7/R1+R2+(1+β)Rc;Ic=βIb;Uce=Ec-(1+β)IeRc;

D、Ib=Ec-0.7/R1+R2+(1+β)Rc;Ic=βIb;Uce=Ec+(1+β)IcRc;

19、电路如图所示,管子的Ube=0.7V,则动态参数的表达式正确的是B。

A、Au=βRL′/rbe、ri=R1∥(R1+rbe)、r0=R2∥Rc;

B、Au=-βRL′/rbe、ri=R1∥rbe、r0=R2∥Rc;

C、Au=-βRL′/rbe、ri=rbe、r0=R2∥Rc;

D、Au=-βRL′/rbe、ri=R1∥rbe、r0=Rc;

20、电路如图所示,已知Ec=-9V,Rb=100KΩ,β=50,要求Ic=2mA,则Eb的最佳选项应

该是D。

A、4V;B、4.8V;C、3.8V;D、4.3V。

21、在多级放大电路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是各级放大倍数的积;

B、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是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C、多维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是最后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D、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是各级放大倍数的和。

22、电路如下图所示,对于电路中Re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发射极直流负反馈电阻,其作用是稳定静态工作点;

B、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它既有直流负反馈又有交流负反馈;

C、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它只有交流负反馈;

D、发射极负反馈电阻,它具有交流负反馈,能稳定静态工作点。

23、电路如下图所示,对于该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正确的是A。

23题图

24、电路如下图所示,对于该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正确的是D。

24题图

25、对于反馈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输入相连就有了负反馈;

B、将放大器输出端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电路送回到输入端来,这就引入了反馈;

C、反馈,就是把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连;

D、反馈,就是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接一只电阻。

26、对于交流电压反馈的就法,正确的是B。

A、反馈信号取自于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则称电流反馈;

B、反馈信号取自于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则称电压反馈;

C、反馈信号是电压,则称电压反馈;

D、反馈信号是电流,则称电流反馈;

27、对于交流电流反馈的就法,正确的是A。

A、反馈信号取自于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则称电流反馈;

B、反馈信号取自于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则称电压反馈;

C、反馈信号是电压,则称电压反馈;

D、反馈信号是电流,则称电流反馈;

28、对于交流电压反馈的就法,正确的是C。

A、将输出端开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压反馈;

B、将输出端开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流反馈;

C、将输出端短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压反馈;

D、将输出端短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流反馈;

29、对于交流电流反馈的就法,正确的是D。

A、将输出端开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压反馈;

B、将输出端短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流反馈;

C、将输出端短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压反馈;

D、将输出端开路,反馈信号等于零,则称电流反馈;

30、对于射极输出器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射极输出器的放大放大倍数近似于1;

B、射极输出器的输出电阻很大,输入电阻一很小,所以一般用作中间级;

C、射极输出器的输入电阻很大,输出电阻一很小,所以一般用作中间级;

D、射极输出器输入电阻很大,输出电阻很小,所以从前级取用的电流小,而带负载能力强。

第三章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01、对于产生零点漂移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是由于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β过大而引起的;

B、是由于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β过小而引起的;

C、是由于三极管随温度的升高而产生的;

D、是由于三极管基极的电流过大而引起的。

02、克服零点漂移的方法,下列不可取的是B。

A、采用差动放大电路;B、采用文氏电桥振荡电路;。

C、采用调制式放大器;D、只能采用A或C项。

03、对于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差模输入信号;B、共模输入信号;

C、比较输入信号;D、双向输入信号。

04、对于带射极电阻的差动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是半电路放大倍数的2倍;B、是半电路放大倍数的1/2倍;

C、与半电路放大倍数相同;D、是半电路放大倍数的

倍;

05、对于带射极电阻的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阻,正确的是A。

A、rid=2[Rb+rbe+(1+β)Rp/2]、ro≈2Rc

B、rid=[Rb+rbe+(1+β)Rp/2]、ro≈Rc

C、rid=[Rb+rbe+(1+β)Rp/2]、ro≈2Rc

D、rid=1/2[Rb+rbe+(1+β)Rp/2]、ro≈1/2Rc

06、电路如图所示,当Ui1=0.1V;Ui2=0.2V;R1=R2=10KΩ,Rf=100KΩ,R3=6.2KΩ,则

输出电压的大小正确的是A。

A、U0=-3V;B、U0=3V;

C、U0=0.3V;D、U0=30V。

07、电路如图所示,当Ui1=0.2V;Ui2=0.4V;R1=R2=10KΩ,Rf=100KΩ,R3=6.2KΩ,则

输出电压的大小正确的是B。

A、U0=-3V;B、U0=-6V;

C、U0=0.3V;D、U0=6V。

08、电路如图所示,当Ui1=0.2V;Ui2=0.8V;R1=R2=10KΩ,Rf=R3=100KΩ,则输出电压的

大小正确的是D。

A、U0=-3V;B、U0=-6V;

C、U0=3V;D、U0=6V。

09、电路如图所示,当Ui1=0.1V;Ui2=0.5V;R1=R2=10KΩ,Rf=R3=100KΩ,则输出电压的

大小正确的是C。

A、U0=-4V;B、U0=-6V;

C、U0=4V;D、U0=6V。

10、集成运放的两个信号输入端分别为B。

A、直流和交流输入端;B、同相和反相输入端;

C、电压和电流输入端;D、基极和集电集输入端。

11、集成运算放大器在线性区的“虚短”原则是由A推出来的。

A、开环放大倍数Ad→∞;B、差模输入电阻rid→∞;

C、输出电阻r0→0;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电路如图所示,从负反馈的角度来分析,它属于A项。

A、串联电压负反馈;B、串联电流负反馈;

C、并联电压负反馈;B、并联电流负反馈;

13、电路如(题12)所示,对于R3上无电压的说法正确的是B项。

A、因为“虚短”所以R3上无电压;B、因为“虚断”所以R3上无电压;

C、因为“虚地”所以R3上无电压;D、因为既有“虚短”又有“虚地”所以R3上无电压。

14、对于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表达式,正确的是C。

A、U0=(1+Rf)Ui;B、U0=(1+Rf/R1)Ui;C、U0=-(Rf/R1)Ui;D、U0=(Rf+R1)Ui;

15、对于同相比例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表达式,正确的是B。

A、U0=-[(Rf/R1)Ui1+(Rf/R2)Ui2];B、U0=(1+Rf/R1)Ui;

C、U0=-(Rf/R1)Ui;D、U0=[R3/(R2+R3)][(Rf/R1)+1]Ui2-(Rf/R1)Ui1

16、对于加法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表达式,正确的是A。

A、U0=-[(Rf/R1)Ui1+(Rf/R2)Ui2];B、U0=(1+Rf/R1)Ui;

C、U0=-(Rf/R1)Ui;D、U0=[R3/(R2+R3)][(Rf/R1)+1]Ui2-(Rf/R1)Ui1

17、对于减法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表达式,正确的是D。

A、U0=-[(Rf/R1)Ui1+(Rf/R2)Ui2];B、U0=(1+Rf/R1)Ui;

C、U0=-(Rf/R1)Ui;D、U0=[R3/(R2+R3)][(Rf/R1)+1]Ui2-(Rf/R1)Ui1

18、电路如图所示,从反馈的角度分析,它属于C项

A、串联电压负反馈;B、串联电流负反馈;

C、并联电压负反馈;D、并联电流负反馈;

19、对于“虚断”的说法,正确的是A。

A、“虚断”就是流入输入端的电流为零;B、“虚断”就是输入端与输出端断开;

C、“虚断”就是输入端与电路断开;D、“虚断”就是加在输入端的电压为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