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药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2322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期药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4期药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期药讯.docx

《第4期药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期药讯.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期药讯.docx

第4期药讯

【药事动态】

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医改专题研讨班结业式21号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的重心,确保完成今年医改任务。

李克强说,一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表明医改的基本方向、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是正确的。

同时必须看到医改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李克强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关键在保基本,按照实现全民基本医保的要求,逐步扩大覆盖面,从实际出发提高保障和服务水平,提高门诊统筹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要突出强基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上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之处。

李克强指出,深化医改还要注重建机制。

健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切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努力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公共医院有激励有约束的运行机制、多元办医的市场竞争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克强说,广大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要凝聚医务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他们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把医改这件大事办实办好。

【药物警戒】

警惕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异常睡眠行为

  一、背景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澳大利亚医疗产品局(TGA)多次发布镇静催眠药的安全性信息或要求药品生产商在药品说明书中强调此类药品可能引起异常睡眠行为的潜在风险。

  自报道镇静催眠药的风险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一直对该类药品保持高度关注,及时跟踪国外最新的安全性信息,并在中心网站()和《药物警戒快讯》等载体中刊载了相关信息,同时密切关注我国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时了解镇静催眠药可能诱发的风险,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特通报此安全信息。

  二、产品基本情况

  镇静催眠药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和催眠作用的药物。

镇静催眠药小剂量可引起镇静,使服药者处于安静和思睡状态,用于解除病人的焦虑和烦躁不安。

中等剂量可引起催眠,诱导入睡,减少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引起生理性的睡眠,用于失眠症的治疗。

大剂量具有抗惊厥作用或麻醉作用。

  镇静催眠药在缓解病人紧张、焦虑和失眠症状以及抗惊厥、抗癫痫等方面确有使用价值。

但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几乎都能引起耐受性、习惯性、成瘾性,同时也存在对这类药物的滥用现象。

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

  三、镇静催眠药的异常睡眠行为风险

  镇静催眠药的异常睡眠行为风险包括睡行症、梦驾症(在服用镇静催眠药后不清醒的状态下驾车,而没有任何印象)或在明显睡眠状态下的其他潜在危险行为,包括准备食物、进食、打电话和性交等。

  澳大利亚TGA发布了唑吡坦安全性信息,强调服用唑吡坦可能导致神经和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及一些奇怪的行为(如梦游或入睡时做出奇怪或潜在危险的行为);此后TGA再次发布信息称,TGA已在含唑吡坦的药品说明书中加入了黑框警告提示“唑吡坦可能与危险复杂的睡眠行为相关,包括睡行症和梦驾症,以及一些其他的离奇行为。

服用唑吡坦时不能饮酒,并且在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同时使用时需要警惕。

唑吡坦限于短期使用,在严密医疗监护下最长可使用4周。

  四、国内上市的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情况

  我国上市的镇静催眠药品种众多,所有品种可能都会涉及异常睡眠行为的风险,仅对上述相关品种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具体检索情况如下:

  酒石酸唑吡坦主要表现为幻觉、谵妄、行为紊乱、意识模糊、头晕、嗜睡、梦游症等,严重的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精神分裂样反应等。

  盐酸氟西泮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

  艾司唑仑片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嗜睡、皮疹、乏力、白细胞减少、无力、共济失调、头痛、睡眠障碍、幻觉等,严重的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溶血性黄疸、视觉异常、水疱疹、意识模糊等。

  三唑仑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宿醉现象、头晕、幻觉、双硫仑样反应、记忆力降低、谵妄、药物依赖等。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86岁。

II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因睡眠障碍,2006年8月22日开始服用酒石酸唑吡坦片10mg。

9月2日家属诉患者晚上噫语,20:

50在病房摔倒,当时测血压160/90mmHg,心率84次/分,血糖3.8mmol/L,右眼眉弓处青紫肿胀,神不清,对答不切题。

22:

15测血糖9.5mmol/L,患者神志清,对答切题,但对经历事情无记忆。

停用酒石酸唑吡坦片。

9月4日再次给酒石酸唑吡坦片,9月7日晚又发生梦游,事后无记忆,当时血压160/90mmHg,心率84次/分,血糖5.4mmol/L,停用酒石酸唑吡坦片。

五、建议

  鉴于镇静催眠药可能存在的上述风险,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治疗应本着最短疗程和最小剂量的原则,并建议患者不要与酒精和/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同时服用。

患者应遵循医生和药师建议,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药品。

  尽管所有的镇静催眠药都存在这类风险,但风险出现的概率却不相同。

建议企业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各类药品导致梦驾症和其他复杂行为的发生率,并加强对镇静催眠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及时报告不良反应信息。

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

  维C银翘片是由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油、芦根、淡竹叶、甘草、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13味药制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等。

其中维C银翘片严重病例报告共计48例,约占所有报告的2.55%,无死亡报告。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维C银翘片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

皮肤及附属器损害占75﹪,表现为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消化系统损害占12.50﹪,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全身性损害占10.1﹪,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泌尿系统损害占4.17﹪,表现为间质性肾炎;血液系统损害占4.16﹪,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

  典型病例1:

患者,男性,42岁,因“咽痛1天”自购维C银翘片,口服2小时后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胸闷”,立即就诊。

查体:

血压90/40mmHg,脉搏104次/分,不齐,二联律,全身皮肤红斑疹,压之退色,两肺呼吸音清,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

立即给予地塞米松注射剂10毫克静脉推注,异丙嗪注射剂25毫克肌注,5%葡萄糖25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剂20毫升静脉滴注,1小时后,症状减轻,测血压110/60mmHg。

  典型病例2:

患者,女性,33岁,因“发热,咽喉痛”到药店购买维C银翘片,口服3次/日,每次3片,服药3天后,体温未降反而上升至39度以上,伴厌食、上腹部不适。

前往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报告显示:

谷丙转氨酶364U/L,谷草转氨酶265U/L,r-谷氨酰转肽酶189U/L,碱性磷酸酶259U/L,总胆汁酸58.8μmol/L,乳酸脱氢酶407U/L,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

患者1月前体检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停用所有药品,给予垂盆草颗粒、肌苷口服液、维生素C治疗,三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二、超说明书用药分析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维C银翘片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未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

  维C银翘片说明书提示:

用于成人时,每次2片,每日3次;国家中心接收的病例中约14%的患者使用维C银翘片每次3-4片,每日3次。

  典型病例3:

患者,男性,38岁,因“感冒”到当地诊所就诊,予维C银翘片口服3次/日,每次4片。

3天后,患者全身泛发红斑,自觉轻微瘙痒。

前往医院就诊,查体:

T36.8℃,P88次/分,BP152/82mmHg,神智清楚;四肢躯干泛发红斑,部分融合,压之褪色,米粒至蚕豆大小,皮温不高。

诊断:

发疹型药疹。

给予甲基强的龙松20mg静脉滴注,开瑞坦10mg口服等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2.同时合并使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药品

  维C银翘片说明书提示:

本品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

国家中心收到的维C银翘片严重病例报告中有部分病例同时合并使用其他成分相似的抗感冒药。

  典型病例4:

患者,男性,8岁,因“发热,咽痛”口服维C银翘片和百服宁(通用名为对乙酰氨基酚)3天后,双唇出现糜烂,伴疼痛,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红斑伴瘙痒,体温开始升高至39℃,前往医院就诊。

查体:

面部、四肢、躯干散在0.3-1.0cm大小的水肿性暗红色斑,圆形或椭圆形。

予以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强的松治疗,10天后痊愈。

  3.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用药。

  维C银翘片说明书中提示: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国家中心数据库分析显示,个别对本品所含某些成分过敏的患者,使用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5:

患者,男性,28岁,因“上感”自服维C银翘片及板蓝根冲剂,用药后第二天发现双手臂、双侧下肢、胸背部及阴囊部出现数个圆形紫红色斑片,直径3-6cm,无痒痛感,未就诊。

第三天部分紫红色斑片中心出现水疱,水疱直径最大约2cm,疱壁薄、易破,阴囊部出现糜烂,遂就诊于急诊科,诊断为“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有青霉素、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史,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治疗。

入院后给予甲基强地松龙40mg静脉滴注,氯雷他定10mg1天1次,黄连素液、硼酸液外用湿敷等治疗,10天后病情明显好转,水疱结痂,糜烂面渗液减少,好转出院。

  三、影响维C银翘片安全性因素分析

  维C银翘片是由13味药制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其所含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药热、肝肾功能损害以及严重过敏反应等;其所含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困倦、虚弱感、为嗜睡、口干、咽喉痛、心悸等。

目前,国家中心数据库维C银翘片病例分析提示,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与其所含的相关成分有一定关联性。

四、相关建议

  1.建议医生处方或药店售药时,提示维C银翘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得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肝、肾功能受损者慎用;膀胱颈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不得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2.建议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早期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或立即就诊;出现食欲不振、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并监测肝功能。

  3.建议生产企业应完善产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

 

【医院药事】

2010年第三季度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及监测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ADE):

患者使用合格药品后发生异样反应,有可能与临床用药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关,不排除可能出现的医生超量用药、用药不当和药物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为了解我院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ADR/ADE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2010年7—9月来源于我院临床医师,药师及护士上报的30例ADR/ADE报告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具体如下:

1.1方法

对上述报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的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30例ADR报告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

年龄最小者为2岁,最大者为73岁。

30例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如下:

(表1)

年龄

合计

构成

比例

性别

0—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60

5

0

2

1

0

4

2

14

46.7%

6

0

2

2

1

3

2

16

53.3%

合计

11

0

4

3

1

7

4

30

100%

构成比例%

36.6

0.00

13.3

10.0

3.0

23.3

13.3

2.2药物统计

ADR涉及药品种类:

30例ADR涉及药品品种14大类。

22个品种。

其中抗菌药物占比例最高,涉及12个品种。

药物

发生ADR次数

药物

发生ADR次数

头孢匹胺+利巴韦林

6

头孢曲松

1

阿奇霉素

2

克林霉素+地塞米松

1

头孢呋辛

2

双黄连

1

美洛西林

1

复方醋酸棉酚片

1

头孢哌酮舒巴坦

1

比拜克胶囊

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1

愈伤灵胶囊

1

阿洛西林+利巴韦林

1

麝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1

头孢噻肟

1

麻仁软胶囊

1

青霉素+利巴韦林

1

黄体酮胶囊

1

氨曲南

1

复方氨基酸,丙氨酸谷酰胺,氯化钾

1

头孢米诺

1

氯化钾

1

2.3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涉及的受损器官以皮肤系统及附件最为常见,其次是胃肠道系统。

涉及器官或系统

临床表现

例数(n)

百分比(%)

皮肤及附件

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疹

21

70.0

胃肠道系统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5

16.7

药物热

寒颤

2

6.7

心律及心律絮乱

心悸,心慌,胸闷不适

1

3.3

其他

局部麻木,水肿

1

3.3

合计

30

100.0

2.4导致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表3)

给药途径

例数

构成比/%

静脉滴注

24

80.0

口服

6

20.0

合计

30

100.0

2.5上报ADR科室统计

科室

次数

构成比例(%)

科室

次数

构成比例(%)

儿科

12

40.0

眼科

1

3.3

内科

6

20.0

骨伤科

1

3.3

妇科

5

16.7

外科

1

3.3

外2

4

13.3

3.ADR信息分析

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是否与女性耐受性差有关有待考证;0—10岁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的ADR的概率较高,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多病且治疗时应用药物品种较多,而其各项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体内药物积蓄,儿童则是由于肝肾等器官尚未发发育完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用药剂量不易控制。

报告中静脉给药24例,是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关效应,其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其他途径给药迅速而强烈。

对抗感染药物ADR分析看出,引起ADR的主要抗感染药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这与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范围广,品种多,临床大量应用有关。

报告中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是因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易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且皮肤损害也容易被临床观察。

4.通过ADR信息分析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我院的ADR报告中发现药物的溶媒选择、剂量、用法、药物的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于引起ADR有关联。

4.1药物的配伍和相互作用

典型病例1:

患儿,女,2岁,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头孢匹胺+利巴韦林”治疗。

在输液过程中,患儿面部,四肢,背部,腹部均出现散在的硬币大小的红色皮疹。

立即停止输液,予以地塞米松3mg抗过敏处理,症状有好转。

典型病例2:

患者,女,58岁,临床诊断(支气管炎),给予“阿洛西林3.0g+利巴韦林0.3”治疗。

在输注阿洛西林与利巴韦林组液后,患者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并伴有瘙痒。

予以口服朴尔敏抗过敏处理,症状有好转。

分析:

头孢匹胺说明书显示头孢匹胺不应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建议头孢匹胺单独使用。

阿洛西林说明书显示阿洛西林可被氧化剂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而利巴韦林是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两者配伍会有白色絮状物出现,易发生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3:

患者,男,58岁,在输液复方氨基酸18(AA)+丙氨酸谷酰胺+氯化钾组液过程中,患者全身发抖,测体温38.5℃,P124次/分,遵医嘱立即停止输液,予以地塞米松10mg,复方氨林巴比妥2ml对症处理。

症状有好转。

分析:

复方氨基酸18(AA),丙氨酸谷酰胺都为肠外营养用药。

为了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复方氨基酸须与葡萄糖,脂肪乳同用以补充足够能量,也应同时补充电解质。

丙氨酸谷酰胺为高浓度溶液,不可直接使用,必须与载体溶液(可配伍的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溶液)混合后滴注,且勿将其他药物加入混匀后的溶液中。

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过快可引起面部潮红,多汗,发热等不良反应,且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含60mmol/L的醋酸,与电解质合用时应谨慎。

建议:

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重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或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氮质血症、严重尿毒症患者;氨基酸代谢障碍者;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水肿、高钾血症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

使用复方氨基酸溶液时应严格控制滴速。

且老人及重症患者更需缓慢。

典型病例4:

患者,女,38岁,临床诊断(胸闷待查)。

不良反应/事件过程描述:

患者因胸闷气短五天,查BP110/85mmHg,HR86次/分,律齐,心电图:

窦性心律,STⅡⅢavf V4—V6↓≥0.05mV。

给予5%葡萄糖+参麦30ml静脉滴注;5%葡萄糖+麝香10ml静脉滴注。

在输液参麦注射液后开始静滴麝香注射液大约10余滴后,患者感觉胸闷,胸痛,气急,头部发麻,发晕。

立即停止输液,嘱休息片刻,休息20分钟后,症状缓解。

分析:

【成分】参麦注射液:

红参,麦冬;麝香注射液:

人工麝香、郁金、广藿香、石菖蒲、冰片、薄荷脑。

【功能主治】参麦注射液:

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

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

麝香注射液:

豁痰开窍,醒脑安神。

用于痰热内闭所致的中风昏迷。

【不良反应】两种药品都可引起胸闷,心悸,麻痹,头晕等不良症状。

建议:

1.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中成药,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2.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4.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

5.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6.输液时,应用适量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避免输液的前后两种药物在管道内混合,引起不良反应。

7.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4.2药物的浓度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2岁,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100ml+头孢匹胺0.5+利巴韦林注射液0.2g静脉滴注。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全身皮疹,立即停药,予以地塞米松2mg抗过敏处理,症状有好转。

分析:

利巴韦林注射液说明书明确提示:

【适应症】抗病毒药。

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

成人一次0.5g,一日2次,小儿按体重一日10~15mg/kg,分2次给药。

每次滴注20分钟以上,疗程3~7日。

超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

且头孢匹胺应单独使用。

5.通过ADR信息分析促进ADR工作水平的提高

报告信息中可以看出药品部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差异,与药物的选择,给药方式,药品质量,药物溶媒,稀释浓度,滴速,合并用药等相关联;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相差甚远,说明我们的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ADR报告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通过ADR上报,及信息分析强化了我们对ADR知识的认识,明晰了工作中的不足,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医院不合理处方情况分析

为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使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根据*****医院文件:

第六号处方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对我院门急诊处方进行处方评价。

现就本院门急诊处方中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7月药师在调配、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各类不合理处方。

2.方法

通过查阅药品说明书,《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第1版,处方管理办法,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不合理处方按联合用药不适宜(配伍禁忌,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药物剂量使用不当,给药频次不当等进行分类分析。

3.分析

3.1配伍禁忌

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

这些配伍均属配伍禁忌。

表1静脉药物配伍禁忌统计

配伍禁忌类型

举例

配伍结果与分析

PH值变化

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6

ATP在PH8—11时稳定,加入维生素B6PH2.5—4易产生沉淀

维生素B6+肌苷

维生素B6(PH2.5—4)与肌苷(PH8.8—9.1)混合后,药物稳定或疗效下降

维生素C+肌苷

维生素C(PH5.7—7.0)与肌苷(PH8.8—9.1)混合后,药物稳定性下降或疗效下降

阿洛西林+地塞米松

配伍后PH变化大于0.2

药物化学结构变化

维生素K1+维生素C

维生素C含烯二醇结构,具有强还原性,与醌类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维生素K1疗效降低

脂肪乳+氯化钾

脂肪乳是靠乳滴间阴离子的相互排斥作用达到稳定,加入阳离子药物会破坏这种平衡,使脂肪乳微粒聚集,降低药效并造成用药危险

10%葡萄糖+10%氯化钾+10%氯化钠+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它是水包油型乳剂与糖盐水配伍会导致水包油乳滴的油相和水相分裂,油水分离导致药物中不溶性微粒增多,药物被破坏。

因此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加入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中

阿洛西林+利巴韦林

阿洛西林可被氧化剂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利巴韦林是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两者配伍会有白色絮状物出现

理化配伍禁忌

克林霉素+地塞米松

克林霉素(磷酸盐)与地塞米松(磷酸盐)(0.5%pH值6.5—7.0)呈理化配伍禁忌

溶解度原因

甘露醇+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为磷酸酯的钠盐注射液,内含0.2%亚硫酸钠,与过饱和20%甘露醇注射液混合,可使甘露醇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