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4734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2 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docx

《42大学之道》教案及导学案

《4.2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

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

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八、写作特点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

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

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

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十、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

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2.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

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

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

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答案:

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解析:

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3.答案:

A

解析: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4.答案:

B

解析:

均为介词,在。

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4.2大学之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注释

1.道:

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

亲近。

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

至,到。

5.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6.静:

心不妄动。

7.安:

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

思虑精详。

9.得:

处事全宜。

10.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

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

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

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

一律,一概。

本:

本源、根本。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

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导读理解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自我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知止而后有定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

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

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

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

忧虑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请将下面这个句子按要求改写,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委婉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烈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2)止:

动词活用为名词,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

(3)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清明。

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2.答案:

D

解析:

虑:

思虑精详。

3.答案:

(1)大学:

古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今义,高等学府。

(2)至于:

古义,到;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答案:

①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恐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吧!

②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解析:

根据要求,第一句要求是委婉语气,可以考虑“是不是”“恐怕’等含有推测语气的词语进行重组。

而第二句要求是强烈语气,可以考虑用双重否定的“不能不”,也可以考虑否定词和反问语气的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