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54869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_3篇(共4页)2400字.docx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

可是,这个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

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很可怜。

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下去。

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

而&;涂墙砸像&;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

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

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

弱国,国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

&;王道士&;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

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而奋斗着。

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

《文化苦旅》是他亲身经历后写下的著作。

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本书有沉重的历史气味,苍老有力的文笔。

他说: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满盈盈的思想积淀。

土黄的书皮,便已让人闻到苦涩的味道。

  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曾经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门户,但他全然不知。

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

而外国学者却充分认识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

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掠夺者,或许那些文物就得不到人们更大的重视。

谁又能意识到它的珍贵?

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呢?

余秋雨说:

&;我好恨!

&;难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更恨!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加紧研究。

这些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虽然我没去过敦煌,但看了些图片,资料,我能感受到她的美。

08年的&;飞天&;舞蹈,更让我享受到无法表达的美。

  这是谁的错呢?

是王道士?

还是外国学者?

还是就是我们自己?

是自己没好好保护,没意识到它的珍稀,拱手相让,让它在历史的长流中流逝?

深究这些已没多大意义,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难以估量。

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文物保护,弘扬我们的中华文化,并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首先想到道士的无知。

你看,那么多珍贵的文物的遗失,不就是因为道士的无知吗?

设想,如果道士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和对国家的意义,他一定会舍命保护它们。

可他什么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画在他手下变为白墙,优雅的雕塑在他锤下化为乌有。

恨,恨他的无知。

  无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员们也很无知。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文盲。

中国的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

试想,一个文化无法得到普及、到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强大得起来?

怎么能与外界竞争?

当然留不住价值连城的经文和画卷!

  又多读了几遍,就开始恨起政府了。

的确,王道士的疏忽导致了直接的损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责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为落魄不已而无奈用文物换来少得可怜的银子时,政府哪儿去了?

来看看清政府都在干什么好事&;&;

  慈禧依旧每天一百道菜,依旧年年挥金如土地祝寿;颐和园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个老女人依旧在惬意地腐败!

  真是&;天子万年,百姓掏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呵!

  有这么多闲钱享盛宴,祝大寿,修园林,区区一点运费都出不起?

笑话!

  清政府腐败得无药可救!

恨,恨清政府的堕落!

  恨,又有什么用呢?

  只能把这次文物的流失当作惨痛的教训,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动力!

  那王道士的圆寂塔,刺痛了爱国人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