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90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周围的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2.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3.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猜猜看里面都有什么?

(生边摸边说)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既平凡又神奇的物体,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

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

2、新授

1.自学:

我们知道的材料一部分

找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你们知道它们的特性吗?

试着分别用适当地词语描述它们。

(师分组。

一组汇报一种材料)

汇报后,教师总结归纳其特性

2.小调查:

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讨论后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名称

可能使用的材料

名称

可能使用的材料

校服

扣子

拉链

发夹

钥匙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

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三、当堂训练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观察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5.完成本课的科学活动手册。

四、课堂总结

形形色色的材料构筑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同学们你们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材料

木头金属

塑料玻璃

纤维

橡胶

 

课题

谁更硬一些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

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

(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课题

比较柔韧性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

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

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

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

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

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课题

它们吸水吗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

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

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

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

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

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

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

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

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

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

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

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

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课题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

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

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

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

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

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

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课题

砖和陶瓷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

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

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

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

想怎样进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具呢?

(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

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

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

(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

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

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

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课题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

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

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

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

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

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

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

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

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

打算怎么做?

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

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课题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重点

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长木条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

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

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

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提示:

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

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

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

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

(师适当提示:

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

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

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

(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

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

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

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课题

谁流得更快一些

1、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教学重点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水、油、洗洁精、玻璃、滴管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

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

(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

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

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

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

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

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

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

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

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课题

比较水的多少

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2、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3、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玻璃杯、量筒、纸带、胶水、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

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

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