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516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docx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泰安新华城国际广场工程

主体结构阶段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施工方案

 

编制:

王德亮

审核:

董鹏

审批:

陈前钟

 

泰安新华城国际广场项目部

2014年02月13日

 

 

一编制目的

为响应业主3月份质量检查活动,同时加强本项目质量管理力度,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本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特制定本项目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二编制依据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备注

1

泰安新华城国际广场项目结构图纸

2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10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5

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34-2004

6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7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8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

ZJQ08-SGJB204-2003

三工程概况

3.1建设概况

泰安新华城国际广场工程位于泰玻大街以南,万官路以北,傲徕峰路以东,龙潭路以西。

总建筑面积127682.67㎡(不含车库),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为:

90896.14㎡,地下建筑面积为:

36786.53㎡。

分为B区和C区两部分,B区为地下一层,地上B-1区:

7层,B-2,3区:

4层,B-4区:

5层;C区为地下两层,地上C-1区:

4层,C-2区:

8层,C-3区:

2层;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地下部分为停车场,地上部分为商业用房及商铺。

3.2建筑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建筑功能

商业中心

2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

127682.67㎡(不含车库)

地下建筑面积

36786.53㎡

地上建筑面积

90896.14㎡

3

建筑高度

B-1区楼高21.30米;B-2/B-3区高19.90米;B-4区高22.55米

C-1区楼高26.1米;C-2区30.55米;C-3区14.80米

4

建筑层数

B区地下1层。

地上B-1区:

7层;B-2区,3:

4层;B-4区:

5层

C区为地下两层,地上C-1区:

4层,C-2区:

8层,C-3区:

2层

5

耐火等级

地下一级,地上二级

6

防水等级

防水等级二级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4.1模板工程

4.1.1模板轴线位移

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差。

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照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能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置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多大。

解决措施:

1、严格按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预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浇筑时,一定要均匀对称下料。

4.1.2结构标高偏差

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度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解决措施:

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米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模板。

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4.1.3结构变形

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原因分析:

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3、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未夯实,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撑随地基下沉。

4、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5、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达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炸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胶合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面变形。

解决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4、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不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6、对跨度不小于4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7、采用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

4.1.4模板接缝不严

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无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干缩造成裂缝。

3、模板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解决措施:

1、翻样要认真,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和拼装。

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严密。

3、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4.1.5脱模剂使用不当

现象: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原因分析:

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解决措施: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

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

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

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遍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

4.1.6模板未清理干净

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到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解决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建议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未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毫米×100毫米,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4.1.7模板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原因分析:

1、墙体内大型顶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

解决措施:

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高柱、高墙(超过3米)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4.1.8模板选配不当

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原因分析:

1、支撑选配不严谨,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

解决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

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立杆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应铺垫型钢或。

4.1.9顶板模板支撑不当

现象: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原因分析: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以及刚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底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

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

解决措施:

1、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可能发生的下沉)。

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

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

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

4.1.10墙模缺陷

现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

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4、墙角模板拆不出。

原因分析:

1、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

2、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3、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

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4、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解决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本厚度一致。

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3、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4、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4.1.11楼梯模板缺陷

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原因分析:

1、楼梯施工缝留在踏步跨中1/3处,即3步半位置,后续支模完成后清理难度度。

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解决措施:

1、楼梯施工缝改为踏步起步处,清理干净后支模。

2、底模应平整,拼缝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长细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

3、支撑垂直踏步支设,并加设顶撑。

4.2钢筋工程

4.2.1钢筋锈蚀

现象:

1、浮锈。

钢筋表面附有较均匀的细粉末,呈黄色或淡红色。

2、陈锈。

锈迹粉末较粗,用手捻略有微粒感,颜色转红,有的呈红褐色。

3、老锈。

锈斑明显,有麻坑,出现起层的片状分离现象,锈斑几乎遍及整根钢筋表面;颜色变暗,深褐色,严重的接近黑色。

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过长;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解决措施:

1、钢筋原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堆放在地上,必须用有效措施垫高。

先进场材料先使用;必要时加盖苫布,场地四周有排水设施。

2、浮锈:

一般可不作处理。

但是,有时为了防止锈迹污染,也可用麻袋布擦拭。

3、陈锈:

可采用钢丝刷等手工方法;

4、老锈:

对于有起层修片的钢筋,应先用小锤敲击,使锈片剥落干净,再用除锈机除锈;因麻坑、斑点以及锈皮去层会使钢筋截面损伤,应先鉴定是否能降级使用或另作他用。

建议方法:

当箍筋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时,对于I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行弯曲调整(只可一次);对于其他品种,不得直开后再弯曲。

4.2.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

现象:

绑好的钢筋网片在搬移、运输或安装过程中发生歪斜、扭曲。

原因分析:

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解决措施:

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画线方法:

画弯曲钢筋分段尺寸时,将不同角度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在弯曲操作方向相反一侧长度内扣除,画上分段尺寸线;形状对称的钢筋,画线要从钢筋的中心点开始,向两边分画。

扳距大小应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并结合本单位经验取值。

治理方法:

将斜扭网片正直过来,并加强绑扎,紧固结扣,增加绑点或斜拉筋。

4.2.3箍筋弯钩形式不准确

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

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解决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标注和说明。

因为并不是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构件中箍筋都取斜弯钩,而只有某结构部位才用斜弯钩;至于哪些结构所用构件属于受扭,配料人员也不掌握。

如果图纸上表述不清或有疑问,应了解确切后再配料。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应做以下处理:

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

治理方法:

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应做以下处理:

斜弯钩可以替代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替代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

4.2.4钢筋网片扭斜

现象:

绑好的钢筋网片在搬移、运输或安装过程中发生歪斜、扭曲。

原因分析:

搬运过程中用力过猛;堆放地面不平;有绑扣的钢筋交叉点太少;绑一面顷扣时方向变换太少。

解决措施:

堆放地面要平整;搬运过程要轻抬轻放;增加有绑扣的钢筋交点;一般情况,靠近网片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都应绑扎牢,而中间部分至少隔一交点绑一扣(易松动的网片,如搬运频繁的情况,应增加绑扣点);在靠近外围两行的钢筋交点最好按十字花扣绑扎;在按一面顺扣绑扎的区段内,绑扣的方向应根据具体情况交错地变换;对于面积较大的网片,可适当地用一些直钢筋作斜向拉结加固。

4.2.5柱子外伸钢筋错位

现象:

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

原因分析:

1、钢筋安装后虽已检查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

2、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

解决措施:

1、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移位,则应矫正后再浇筑混凝土。

2、注意浇筑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筑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核改正。

治理方法:

在靠近搭接不可能时,仍应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必须采取垫钢筋焊接联系;对于错位严重的外伸钢筋,应采取专门措施粗粒,如加大柱的截面面积、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设计单位确定。

4.2.6钢筋露筋

现象:

结构构件在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裸露。

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解决措施:

1、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

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

2、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上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向保持湿润阶情况下补修。

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

4.2.7梁上部钢筋下落

现象:

梁中钢筋骨架绑扎完后或安装入模,经浇筑混凝土振动时,上部二层钢筋下落变位。

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上部二层钢筋是用铁丝吊挂在模板的横木方上或上面的钢筋上,有时在搬移过程或浇筑混凝土时会碰松或碰断铁丝,造成钢筋下落或下垂。

解决措施:

采取固定上部二层钢筋的办法:

弯制一些类似开式箍筋的钢筋将它们兜起来,必要时还可以加一些钩筋以供悬挂。

下部钢筋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浇捣混凝土时,施工现场必须留有钢筋工看守钢筋骨架,若见到钢筋移位,应立即修整,以避免造成隐患。

4.2.12直螺纹接头露丝

现象:

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原因分析:

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解决措施:

1、同径或异径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二次拧紧连接法;单向可调,双向可调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三次拧紧方法。

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紧,再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3、对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的接头,应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可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加以补强。

补焊的焊缝高度不小于5毫米,焊条可选用E5015,

4.2.13直螺纹接头压空、压痕分布不均

现象:

1、钢筋插入钢套筒的长度不够。

2、压痕明显不均。

原因分析:

1、没有检查钢筋伸入套筒的长度。

2、未按钢筋伸入位置标志挤压。

3、套筒上未标明压痕标志线,或挤压时压模与检查标志不对正。

解决措施:

1、施工前,在钢筋上做好定位标志和检查标志。

定位标志距钢筋端部的距离为套筒长度的一半,检查标志与定位标志距离为a,当钢套筒的长度小于200毫米时,a取10毫米;当钢套筒长度等于或大于200毫米时,a取15毫米。

2、严格按套筒上的压痕分格线挤压,挤压时,压钳的压接应对准套筒压痕标志,并垂直于被压钢筋轴线,挤压应从套筒中央逐道向端部压接。

4.2.14钢筋套丝缺陷

现象:

钢筋的牙形与牙形规不吻合,其小端直径在卡规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外;套丝丝扣有损坏。

原因分析:

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2、操作工人未按机床操作规程操作。

解决措施:

1、套丝必须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润滑液,不得用机油润滑或不加润滑油套丝。

2、钢筋套丝质量必须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钢筋的牙形必须与牙形规相吻合,其小端直径必须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

3、应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以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宜用气割切断钢筋。

4、钢筋套丝质量必须逐个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

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数值,用扳手拧紧连接套。

5、对丝扣有损坏的,应将其切除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套丝。

4.3混凝土工程

4.3.1混凝土质量缺陷处理流程

 

4.3.2处理流程落实措施

混凝土缺陷处理从检查发现、上报监理业主、处理修补自检等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各个环节的有效性。

混凝土缺陷检查由主管工长负责组织检查,并上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通知监理、业主方相关负责人并组织混凝土质量缺陷的现场评定。

对于重要结构部位及重大质量缺陷,三方达成一致评定意见后,形成书面资料,给出处理意见。

根据处理意见及本方案中相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并书面下发整改通知单给施工对相关负责人,限期整改处理。

由技术员负责混凝土缺陷处理的过程检查和效果检查,并保存影像资料。

处理完成后通知监理业主复查,并给出整改效果意见。

4.3.3具体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麻面:

将麻面部位用水刷洗,充分润湿后用1:

2水泥砂浆找平。

2露筋:

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润湿,再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除,冲刷干净润湿,用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3蜂窝:

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然后用1:

2水泥砂浆补修。

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成喇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4孔洞:

对混凝土孔洞的处理,通常要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指定补强方案。

经批准后方可处理,如混凝土浆柱的孔洞处理,应根据批准的补强方案。

首先采取安全措施,在浆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将孔洞处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颗粒剔凿掉,要凿成斜型,避免有死角,以便灌筑混凝土。

为使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应将剔凿好的孔洞用滑水冲洗,或用钢丝刷仔细清刷,并充分润湿,浇筑比原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分层仔细捣实,认真做好养护。

有的孔洞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支牢模板,再浇筑混凝土,伸出结构面的混凝土影响装修时,可将伸出部分再剔掉。

5缝隙夹层:

(1)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润湿后抹水泥浆。

(2)对夹层的处理应慎重。

梁柱等补强前,首先应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的混凝土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润湿再浇筑,捻塞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认真养护。

6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较小时,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清水冲洗充分润湿,用1:

2

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对于较大的掉角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料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补好,并认真养护。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