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7682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docx

教育资料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学习精品

2019-2019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综合测试题

1、选择题

1.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3.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B.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4.

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表中外贸总额发生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两大阵营的对峙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5.

下面为苏联的经济结构变化表

年份

1940

1970

1980

1985|

工业产值

7.7

92

163

195

重工业产值

13

214

391

468

轻工业产值

4,6

30

50

61

农业产值

1.4

3,1

3.4

3.8

这表明苏眹(  )

A.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经济结构比例逐渐失调

C.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D.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6.

列宁曾说:

“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列宁在此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7.

有的史学家认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斯大林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

“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

……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

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

B.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

C.因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难以持续

D.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行不通

9.

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0.

下表是20世纪60~80年代东欧五国年均国民收入增长变化趋势表,由此可知(  )

年代

国家

60年代

70年代

1988年

1989年

保加利亚

6.9%

4.5%

﹣4%

﹣10%

捷克斯洛伐克

4.6%

2.0%

1.7%

﹣3.1%

匈牙利

4.6%

1.3%

1.2%

﹣3.0%

罗马尼亚

9.2%

5.2%

﹣9.9%

﹣10.0%

波兰

5.5%

1.3%

0%

﹣13%

A.计划经济弊端日益显露

B.社会制度严重偏离国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苏联解体冲击东欧经济

11.

1933年,作家肖洛霍夫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反映了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

信中反映的现象(  )

A.不能真实反映苏联情况

B.使斯大林开始削减农业税

C.与当时农业体制改革关系密切

D.减缓了苏联的工业化步伐

12.

苏联1965年9月开始实施新经济体制,将国家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20多项减为9项;企业的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企业经理获得确定本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权力等。

这表明苏联(  )

A.沿袭了新经济政策

B.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13.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14.

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有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这则笑话反映出农民对( )

A、农业集体化不满

B、斯大林非常崇拜

C、新经济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15.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6.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17.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仔集体农庄。

这此措施()

A.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飞速发展

18.

1921〜1929年10月,苏联(俄)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其中1921〜1927年苏联(俄)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到1928年,共有68家租让企业在苏联从事经营活动。

1927〜1930年租让企业的产值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A.租让制取得显著成效

B.外国公司对租让制仍心存疑虑

C.苏联积极推行租让制

D.租让制促进苏联社会制度变革

19.

1925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

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提高出口创汇额度

C.大力发展轻工业

D.追求提高农业产量

20.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

下面分别是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的宣传画,两者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1.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22.

《苏联国民经济》记载: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23.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

这直接反映出(  )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

D.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24.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苏俄的社会性质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苏俄生产力水平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25.

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

”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两极格局瓦解

D.环境污染

26.

20世纪30年代,当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

“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27.

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

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28.

杰里•本特利认为:

“苏维埃国家没收了私人拥有的土地,建立了集体或合作的农业单位,……愤怒的农民以屠杀牲畜、烧毁庄稼等手段来反抗政府的计划。

”它反映的是(  )

A.作者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诬陷

B.苏维埃政权高速发展工业计划

C.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利益

D.列宁等领导人对政策抱有幻想

29.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

“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在此,他抨击的是(  )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

B.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C.政府掌控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经济体制

30.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经济政策时指出:

“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是指(  )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制

C.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2、非选择题

31.

各国经济政策往往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时,把新经济政策划分为两个时期,认为如果从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时期必须从农业开始来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从1926年就进入了“直接工业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属于这个问题。

——摘编自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从1926年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的背景。

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材料二、二战后的一个时期,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

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另一方面,从长期看,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

政府开支过大,财政入不敷出,企业税收不堪重负,银根被迫一松再松,由此带来了生产停滞,物价飙升,通胀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撒切尔夫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

英国应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切实保障人民工作的权利、花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

总之,要使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摘编自《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试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英国经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撒切尔夫人是如何让英国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的?

材料三

1952—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2—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32.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三次重要改革。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由此可见,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历程。

试卷答案

1.考点:

CB:

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都有所涉及,但都没有明显效果.故A正确.

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的是勃列日涅夫.故排除B.C是三人的共同点,故排除C.

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符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故D错误,

故选A.

2.考点:

C9:

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解答:

由“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苏联要实行农业集体化,政府高度集中地计划,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准备资金,是有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的,故D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余粮收集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是实行固定的农业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故C错误.

故选D.

3.考点:

C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答:

根据”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4.考点:

C9:

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解答:

根据表格数据可见20世纪30年代苏联外贸总额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对外贸易形势较好,故A项错误;

B项时间点不对,故B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D项正确.

故选D.

5.考点:

CD: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考查对1940﹣1985年苏联的经济结构变化表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材料表格中并未出现苏联工业总产值和世界的排名,不能说明苏联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而且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是在193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表格的数据看,各个部门均在发展,故没有体现比例逐渐失调,故B项错误.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表格看出,从轻工业、重工业、农业增长率对比分析可知,苏联在1940﹣1985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故D项正确.

故选D.

6.考点:

C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A正确;

B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CD是斯大林模式,排除.

故选A.

7.考点:

CB:

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

依据题干“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结合所学可知,成功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C项正确.

A项错在“彻底”,应排除.

BD两项不符合赫鲁晓夫的改革史实,应排除.

故选C.

8.考点:

C8:

新经济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解答:

据材料并迁移相关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同时,政治上却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因缺乏政治支持,被迫停止,故C正确;

AB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

故选C.

9.

C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据材料“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排除B项;据材料“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可知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是斯大林,排除D项。

10.考点:

CA: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斯大林模式积极影响: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解答:

从20世纪60~80年代东欧五国年均国民收入增长变化趋势表可知,计划经济弊端日益显露,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1.考点:

C9:

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昆虫记阅读题及答案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解答:

“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与农业集体化运动有关,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政治理论知识应知应会故选C.

政治考核12.考点:

C8:

新经济政策.

政治经济学04任务答案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最大的书阅读答案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摆渡自己的阅读及答案解答:

“企业的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企业经理获得确定本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权力等”表明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故D正确;

昆虫记阅读题及答案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故选D.

最大的书阅读答案13.D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去把握历史事件。

1931年正式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购买机器设备完全是为了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D符合题意。

14.A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代码15.D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

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

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

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

所以选D

新初一语文16.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