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42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

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蔡襄《乞③用韩琦②、范仲淹》

注:

①支:

通“肢”。

②乞:

乞求,请求。

③韩琦:

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

②固不病矣(_____)

③使良医不得尽其术(_____)

④不惮改作(_____)

2.两文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他们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

3.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恨:

遗憾。

②固:

本来。

③使:

假使。

④惮:

怕,畏惧。

2.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蔡襄提出的建议是“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或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

都认为贤材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贤材。

3.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两汉”事例,通过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从而想使刘禅更好地接受“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乙文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恨”:

遗憾。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惮”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怕,畏惧”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比较阅读。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甲文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和乙文的“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可以看出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是:

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蔡襄提出的建议是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建议相同之处:

都认为亲贤,要重视贤材。

280.比较阅读。

要求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写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对比论证,列举“两汉”事例为举例论证。

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的观点;而乙文,“……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等句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的观点。

也就是论述人才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点睛】

(一)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二)译文:

如今天下的弊病,臣请求用得病的人来作比喻:

人们安分随时,用适宜的办法调养身体,本不会生病。

(如果)病根在皮肤,医生能早早祛除病根,(那么)病还算安全。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已经来不及了,那么病根在肢体中,如果能求得好医生,还可以迅速痊愈。

天下的弊病,形势已经像这个样子了,趁现在还能医治的时候,陛下又能选拔任用好医生,若能信任他们而不猜忌,任由他们施展才华,那么不只是病可以痊愈,还能给人民带来福寿。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任用他们或猜忌他们),让好医生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病就会越发加重。

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2.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_________)②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幺?

【答案】

1.碰、撞道歉

2.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3.表明决心,威慑秦王。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词“道歉”;“抢”是古今异义词,“碰、撞”的意思。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凭借)、徒(只)、以(因为)”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文中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

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最后用“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其用意在于自己以视死如归的决心,来威慑秦王。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

怎么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

“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

1.C

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因为马援

(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

(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辞:

辞别/推辞;

B.之:

去,到/的;

C.益:

更加/更加;

D.从:

投奔,跟从/由,自。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语,中间应该断开;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

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写他志向坚定;“‘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

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

马况说:

“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

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他常对宾客们说:

“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

”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

不久又叹息说:

“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

”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

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

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4.(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

“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编编:

(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2.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3.对话(语言);对比

4.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分析】

选自《左传》作者:

左秋明年代:

春秋时期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案件。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是、则、可”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

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

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

庄公说:

“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

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

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

1.D

2.A

3.C

4.

(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A“致”:

得到。

B“走”:

跑。

C“规”:

规劝。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试题分析:

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动词“到、往”。

3.试题分析:

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

“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填”“辞色”“嬉”“由是”“益”等字词的翻译。

“铨故不能荒于嬉”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

我的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

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_______

(3)于是遂就书就:

________

(4)吾徒相教徒:

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

2.

(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意思是“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翻译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意思是“因为”。

“于是遂就书”翻译为“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就”意思是“接近”。

“吾徒相教”翻译为“我白白地教你”,“徒”意思是“白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