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32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必修二月考试题附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写在题后相应的答题栏内。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C.刀耕火种 D.木石锄耕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下列水利工程属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 

 A井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4.下列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同一类农具,其中最晚出

的应该是

 

A.青铜耜B.石耜C.骨耜D.铁耜

5.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翻车B.筒车C.耧车 D.水排

7.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8.明清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是

A.白瓷的烧成B.青瓷的烧成

C.青花瓷的烧成D.彩瓷的烧成

9.《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它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10.《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1.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贸易控制松弛

②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③“交子”的出现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1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13.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14.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开始出现

A.飞钱B.交子C.票号D.柜坊

15.某史书记载:

“乔治·华盛顿长期相信‘虽然中国人的形象和外表很有趣,但也是白种人’。

华盛顿这一错误观念直到1785年才由一名记者予以纠正。

”下列对华盛顿“错误观念”的成因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B.当时美国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不多

C.乔治华盛顿未曾到过中国

D.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白种人

1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逐步形成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打破④传统的经济政策开始产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

19.古代中国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B.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D.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2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在某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晚会上表演的一场历史剧中,有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下列台词中有误的是

A.我是迪亚士,我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好望角的一条航线

B.我是达·伽马,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继续前进,到达印度

C.我是哥伦布,我总共三次航行,开辟了到达亚洲的航线

D.我是麦哲伦,我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顺利回到欧洲

22.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3.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

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2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

A.地中海沿岸B.亚洲太平洋地区

C.大西洋沿岸D.北美地区

25、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大陆及北非等地,总之是不出世界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当时世界各地大体还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26、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联系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

27、1588年,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个国家的“无敌舰队”,使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A.荷兰B.法国C.葡萄牙D.西班牙

28、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从根本上说明了

A.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B.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

C.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转运世界各地商品

D.荷兰成为“世界工厂”

29.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D.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30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背景相同B.地理环境相同

C.世代友好交往D.殖民扩张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按:

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

材料三季孙欲以田赋(按:

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

“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材料四唐高宗时,富商邹风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五至(开元)十三年……在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陕西凤翔),夹路列让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六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

“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5)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

(4分)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了哪些实质问题?

(2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分)其实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4分)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材料一至材料三这一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4分)

(5)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

(4分)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了哪些实质问题?

(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

……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6分)

(2)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请说明荷兰和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相似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4分)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4分)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4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31阅读材料请回答:

(22分)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分)其实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4分)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材料一至材料三这一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4分)

 

(5)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

(4分)材料五和材料六反映了哪些实质问题?

(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6分)

 

(2)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请说明荷兰和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相似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4分)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4分)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4分)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A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D

A

B

C

B

A

B

B

D

B

B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B

D

B

D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C

B

B

D

C

A

D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

(2分)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实质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2分)

(2)材料二说明当时土地所有权的争夺十分普遍,表明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4分)

(3)表明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方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产生。

(4分)

(4)反映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的过程。

(4分)

(5)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

(4分)

(6)唐朝前期,商贾中一些富商的资本非常雄厚。

(1分)

32,18分

(1)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3分)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3分)

(2)一是都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是都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实力雄厚;

三是地理位置优越,利于航海;

四是政府支持对外殖民扩张。

(4分)

(3)条件:

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

(4分)启示:

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