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580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工程力学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问题.docx

《工程力学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力学问题.docx

工程力学问题

1.第1章图1-3(a)中,两个力F的作用点为什么一个在实线框上,一个在虚线框上?

两个力F的作用点都应该在实线上。

2.第2章2.2.1节最后您写道:

“下接内容如O”,我没有找到后面要补充的内容的电子稿或纸样。

您能否再发一份这部分增加的内容过来?

如图2-3(a)所示,设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F1、F2、F3和F4的作用。

求此力系的合力时,可连续使用力的三角形法则。

如先求F1和F2的合力R1,再求R1和F3的合力R2,最后将R2与F4合成,即得力系的合力R,如图2-3(b)所示。

由作图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求合力R时,表示R1和R2的线段完全可以不画。

可将各力F1,…,F4依次首尾相接,形成一条折线,连接其封闭边,即从F1的始端指向F4的末端所形成的矢量则为合力R,如图2-3(c)所示,此法称为力的多边形法则。

图2-3

力的多边形法则可以推广到确定n个共点力的合力。

可得出结论:

共点力的合力等于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共点力的交点。

合力R可用矢量式表示为

(2-2)

画力多边形时,若改变各分力相加的次序,将得到形状不同的力多边形,但合力不变,如图2-4所示,所求R与图2-4(c)一致。

图2-4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和多边形法则可以求多个力的合力,同时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分力。

在工程问题中,常将力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这种分解称为正交分解。

3.2.7节“物体的受力分析”最后的“分析思路和过程”中,“1.在分析物系受力时,先确定二力杆,二力杆优先……”这两句是否重复?

请修改。

将先确定二力杆删除!

4.第3章3.5节“物体系统的平衡”中例3-11(即第四版书中的例4-5),求约束反力,解中的R是否改成N?

R改成N

5.3.7节“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即第四版书中的4.6节),第一段有一个名词“干摩擦”,之后还在讲摩擦角时提过一次,其后再没有提到。

是否需要在第一次出现时对这个词的具体意义做下讲解?

因为在前面课程物理中有讲述干摩擦,所以不用再解释什么是干摩擦了。

6.第3章习题

3-15如图3-61所示。

已知:

均布载荷的载荷集度为q,集中力偶的力偶矩为

求:

A、C两处的约束反力。

图3-61

图的意思是表达杆AD一端嵌在A处的墙里吗?

A处的墙位置对吗?

对!

没有异议!

7.第4章图4-1(即第四版书中的图3-1),轴AB穿过轮Ⅰ、轮Ⅱ,是否画成立体形式,即有被挡住的部分?

此外,图上的F是否改成N?

关于画立体图您的建议很好!

将F改成N。

8.4.2节“力对轴的矩”是否像2.4节“力对点之矩”那样,都改为“力对轴之矩”?

是的。

9.第4章例4-2(即第四版书中的例5-2),约束反力F是否改成N?

是的。

10.第5章5.3.2节图5-7(即第四版书中的图6-9),前文描述中称“在侧面画两条垂直于轴线的横向线,横向线之间上下各画一条平行于轴线的纵向线”,图上无纵向线,是否需要补上?

请补上纵向线,在横向线ab和cd之间。

图下文字叙述为“纵向线伸长说明两端受沿轴线的拉力,两横截面间的纵向线伸长长度相同说明所受拉力相等。

”是否需要写明纵向线是在同一个面上伸长相同,还是向轴的两端伸长相同?

 

11.第5章例5-6(即第四版书中的例6-6),轴力F是否改成N?

FW是否也相应改为G或W之类的?

是的。

12.上例后面的“分析思路与方法”第2条中“若(截面和外力?

)均为变化,则需通过计算确定危险截面的位置。

”请补充完整。

若截面和外力均为变化,则需要综合分析危险截面的位置,需通过计算各截面上的应力后确定危险截面的位置。

13.第5章图5-23(即第四版书中的图6-25),杆BC右边是否有一段嵌在右侧墙里?

原图是否画的不对?

固定端约束的简图有两种画法,左端A和右端C,两种表达均可,原图没有错误。

14.第5章例5-10(即第四版书中的例6-10),解(3)“如果材料是钢,E=……”,这里的假设是否合适,需不需要写明“查XX资料得”?

将设字去掉就可以了!

15.第5章习题图5-33(即第四版书中的图6-35)

物体的透视关系没看明白。

图上是否有些线要去掉?

受F力的是根在环上方的轴吗?

中间环的两侧的实线改成虚线。

16.第6章6.1.1节最后一段写“轴向拉压发生在整个构件或一段构件的内部,而剪切变形只发生在剪切面上”,而6.1.2节第二段写“挤压只发生在接触面的表层,不像拉压与剪切那样发生在构件的内部”。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删去与剪切这三个字。

17.6.2.1节介绍的剪应力是矢量还是标量?

本教材中的应力符号都是标量。

18.图6-14(即第四版书中的图7-14)的右图,结构看不明白。

上部分是有一小段剖面?

下部分表示地面的剖线是不是不该通过在楔子部分?

右图上部带剖面线的表示楔子,右图地面的剖线是不该通过楔子部分。

19.第7章7.1.2节(即第四版书中的8.1.2),提到“1马力=735.3瓦特”,我查了下国家标准,标准上写1米制马力=735.49875,于是我把数值改为了735.5W,请核对。

是。

20.第8章学习目标中,第三条和第四条前是否应该分别加上“掌握”或“了解”这类词语?

第三条改成:

掌握对称截面梁的强度计算问题。

第四条改成:

掌握非对称截面梁的强度计算问题。

21.8.1节,因您将原来这一大节中的9.1.2小节“梁的载荷和约束”删掉了,所以8.1节现在的题目“平面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也应该相应作出修改,如“平面弯曲和静定梁”,可以吗?

好的,可以。

22.图8-2(即第四版书中的图9-2),粗实线、细实线、点画线用得有点乱,所以从图上整体结构表达的不是很清楚。

RA所在的直线应该用什么线?

RB的作用点是梁的后表面吧?

那画法是否有误?

图中RA,RB改成N所在的直线应该用粗实线,RA和RB是对称的。

立体图没画全。

8.2.1节的标题“计算梁的内力的截面法”改为“用截面法计算梁的内力”是否合适?

是。

23.图8-5(即第四版书中的图9-8),图上是否如正文叙述,标上正负号?

另外正文叙述为“剪力Q逆时针转90°与截面法线方向一致时,剪力为正,反之为负,如图8-5(b)所示。

”可(b)图上Q并没有转90°?

应该标上正负号,请将b图旋转90°。

24.例8-4(即第四版书中的例9-4)解答

(2)“二查:

在AC段内,取与原点距离为x1的任意截面,该截面左段一侧的外力为NA,外力对截面形心之矩为NAx1。

”是否有误?

改成

8.3节最后倒数第三行,“(6)注明数据和符号。

在所绘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中,注明各控制点的内力坐标值和各段剪力与弯矩的正负号。

”红字部分改为“各控制点处的内力值”,是否正确?

是。

25.第8章习题8-6

右图中间的点画线是表示什么?

可否删掉?

虚线表示确定形心位置,可以删掉。

26.第8章习题8-16的“指定截面”就是指图中左侧标的yc,θB吗?

能否把指定截面的具体内容加在题目中?

习题8-17,8-18同。

请将这三道习题中的

改成y.

27.第9章例9-1(即第四版书中的例10-5),解答中的约束反力R是否改为N?

是。

28.图9-6(即第四版书中的图10-10)中的a、b点是在圆上,还是在矩形的边上?

图(a)的点标明的位置是不是不对?

应该标在圆上。

图(a)b点所在侧圆弧为虚线。

29.图9-8(即第四版书中的图10-12)中(a)图点A上方的矩形看不明白是怎样的结构。

A为法兰,与轴连接部分的框中的横实线去掉!

30.第11章章首第二段,“工程中一些高速旋转或者以很高的加速度运动的构件,以及承受冲击物作用的构件……”这个词是否有误?

“物”字是否该去掉?

是。

31.图11-3(即第四版书中的图12-3)图(b),C、D两点各指哪点?

最低点和最高点。

32.附录Ⅱ中“附表1热轧等边角钢(GB9787-1988)”和“附表4热轧工字钢(GB706-1988)”,括号中的标准是否是“GB/T”?

是。

33.附录Ⅲ中,W组,“弯拉(压)组合变形bendinywithaxiallyloading”,括号内的“压”在英文中也表现出来了吗?

Axially包括拉和压的意思。

34.附录Ⅲ中,Z组,“正轴应力-就变关系”是否正确?

改成正轴应力-应变关系-On-axisstress-strainrelation

关于具体的参编人员,请您再仔细核对一遍人名——

本教材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蒙晓影任主编。

具体编写如下:

蒙晓影编写第1、2、3章;刘春华编写第5、6章;卢胜文编写第4、7章;刘兴超编写第8、11章;王显彬编写第9、10章。

正确!

关于每一章前增加的工程图片和介绍

第2章:

文字内容中

“船舶进是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风帆是推动船舶前进的推进工具……”这部分条理有点乱,上下文联系不大。

后面主要是强调风帆的出现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前面却提到了更高级的“机器驱动”。

而且人力、畜力和风力应该早于19世纪前很多世纪就应用了,为什么要强调19世纪?

建议删掉前面这句话。

麻烦您对整段文字修改下。

工程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蒸汽机、内燃机、铁路、桥梁、船舶、兵器等,都是在力学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比如船舶的推进是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在船舶发展中蕴含着很多力学知识,图中的风帆是推动船舶前进的推进工具,是利用自然界的风作为动力,使船舶的航速、航区大为扩展,为船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风帆的出现可说是船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船舶的大型化和远洋航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4章:

这幅工程图片因为是黑白照片,而且细节部分较多,成书印刷时,可能会不清楚。

而且图片下半部分无用黑色面积太大,上半部分左上角有一道不明灰色印记,可能是扫描的时候留下的。

整张照片在没有具体注解的情况下,读者可能一时间难于明白这是什么。

建议您更换一幅图片。

跨度为92.5米、宽6.5米的天津泰达大街人行天桥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其主体为钢结构单斜塔密索斜拉桥,由仰角为42.89度、重381.47吨的斜塔和8根主受力后背拉索、5根左右稳定索、34根桥面空间斜拉索组成空间受力体系,整体结构注重实用价值与景观效果有机统一,象征“扬帆起航”之意,国际罕见、国内唯一。

第5章:

图片也是因为细节较多,印刷时可能会不清楚,看不清结构。

“在石油钻井架的移动物体上悬挂的钢丝绳承受很大的轴向力,产生很大的轴向变形。

这个“移动物体”的描述是否准确?

是不是应该有具体名称,如挂钩之类的?

金门大桥的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

两座钢塔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

塔的顶端用两根直径各为92.7厘米、重2.45万吨的钢缆相连,钢缆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缆和桥身之间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

钢缆两端伸延到岸上锚定于岩石中。

大桥桥体凭借桥两侧两根钢缆所产生的巨大拉力高悬在半空之中。

第6章:

“真正的原因是它的船弓和船尾联接的铁制铆钉的强度问题。

“船弓”这个词不清楚是不是专业名词,指船的哪部分。

我XX了一下这个词,搜出来的都是关于泰坦尼克铆钉的这则新闻中用的。

所以可能有问题。

另外,这个铆钉是指船弓上联接用的铆钉和船尾上联接用的铆钉,还是指把船弓和船尾联接在一起的铆钉?

咨询过我们学院船舶学术专家,说船弓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说将船弓描述成船体比较恰当。

铆钉是指把船体和船尾联接在一起的铆钉。

第7章:

上面那幅图中应该为一辆至少八轮的卡车,而下面那幅图中卡车仅有四轮,下面是否应加注为“示意图”之类的或改下图?

文中“失去动力的后八轮急刹车过程中因惯性而转动”,那这辆车是否有十个或更多个轮子?

是否有误?

大货车四轮脱落后撞墙停住。

某日中午,一辆大货车正常行驶时,传动轴突然断裂脱落,急刹车过程中,中间四轮整体脱落,车头撞上主路墙体后停住,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车主只听见车尾部传来“咔嚓”一声巨响,便紧急刹车,一阵颠簸后车头撞上主路的墙体停下。

撞击未造成驾驶室严重变形,车主未受伤。

下车查看才知道,巨响来自传动轴断裂,失去动力的后轮急刹车过程中因惯性而转动,巨大的速度差和前后轮之间的撞击导致中间四轮整体脱落。

多亏车速不快,否则就惨了。

 

第8章:

图不清楚,而且右下角有logo,建议换一张图。

图中起重吊车梁承受弯曲外力作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弯曲应力。

 

第9章:

图的选择很好,但还是可能因为印刷时的损失,让结构无法辨别,而且下半部分占的面积太多。

美国一广告牌的支柱同时承受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作用,它的变形属于组合变形。

第11章:

右侧的坠毁图,黑白印刷后不清晰,建议换图或删掉。

将右侧的图删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