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789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docx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

郭昭第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

2、掌握文学理论的建构形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识记文艺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文学理论的品格,难点是文学四要素的构成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2课时)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

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

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

观念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

它的实践品格在于:

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

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

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是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2课时)

(一)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教材缺憾剖析:

没有说明广义文艺学与狭义文艺学的概念差异,没有说明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分类和描述的相对性,将诸如文学人类学、文学地理学等形态以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形态未能涵盖,没有阐明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意义。

基本理论拓展:

(一)文艺学的概念

文艺学并不具有完全确定的学科概念,常常在不同学者的阐释中显示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在目前国内外的文学理论之中,被较为普遍地阐释为: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但是也有人作广义阐释,认为不仅包括文学这一语言艺术,还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这种意义上的文艺学,其实也就是艺术学。

也有人作狭义阐释,认为文艺学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在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释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这其实就是文艺理论或者文学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这样看来,文学理论在学科归属上应归属于文艺学。

就是说,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

(二)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一般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其中文学理论是一种在宏观的理论视野共时性(横向)地阐述文学的性质、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科学,文学批评则往往对文学文本、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以及文学活动的具体现象和问题进行微观研究和评判,至于文学史则是微观地历时性(纵向)地研究文学的具体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内在联系的科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虽然彼此独立,但是常常紧密联系、互相包容,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美国学者韦勒克指出:

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研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

要把上述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上述的一些定义的区别是相当明显、并广为人知的。

可是一般却不太能够认识以上几个术语所指的研究方式是不能单独进行的,不太能够认识它们完全是互相包容的。

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显然,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都不能“凭空”产生。

可是,反过来说,没有一套课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也是无法进行的。

(韦勒克《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P31-32)

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三)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艺学是在人文科学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

其一,能够揭示文学乃至艺术的原型意义,即潜藏在文学现象乃至文学作品最深层次的人类原始欲望和生命欲求;其二,能够阐发文学乃至艺术的现实意义即意识形态,也就是存在于文学现象乃至文学作品之中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法律的思想观念;其三,尤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文学乃至艺术的最高意义即审美意义,因为审美意义是对审美体验的反思,而审美体验是最高的生存体验形式,具有鲜明的超越性,不仅超越了现实意义,而且常常作为不可证伪的可能性具有永恒探索和自由创新的意义,尤为可贵的是能够将人类从本能欲望、外界现实和文明枷锁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成为具有理性的和谐完整、自由解放的人。

如席勒所说:

能够“把人从一切可以叫做强迫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强迫)中解放出来。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P183)

引申阅读文献:

1、韦勒克《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

文艺学、文学理论

2、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如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难点是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2课时)

(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把人类生命活动看成是本身合目的性的全面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理应也是如此。

(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层面提出了反映论,列宁和毛泽东将其运用在文学领域,形成了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有多种含义,但是主要是从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经济规律研究文学创造规律。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是在一般意识形态的层面阐释文学的,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引申为审美意识形态。

(五)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经济规律,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交往行动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3课时)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具有中国特色

(三)体现当代精神

教材缺憾剖析:

将文学艺术看成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仅仅是揭示了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般特征,并没有揭示出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因而不能看成是对文学艺术本质的揭示,更不能将其作为定义看待;没有比较明确地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揭示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列宁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卢卡契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理论三种重要理论资源;没有指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症结,以及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资源整合的问题。

基本理论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动论”;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劳动与异化劳动;内容: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2)艺术生产论:

经济学的观点,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

(1)艺术生产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指艺术形式—引者)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3)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2、列宁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文学反映论:

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列宁: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弱的反映。

”(列宁: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毛泽东: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卢卡契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理论

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洛夫:

《美学:

问题和争论》)

艺术交往论: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

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卢卡契,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

主要理论:

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葛兰西,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

《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

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

《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否定性文论:

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弗洛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等。

精神分析文论:

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改造人、美化人。

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

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社会无意识和文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学习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运动发展、多样统一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并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理论面临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重视马克思主义文本尤其经典篇章的阅读;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理论活的灵魂及其当代意义;正确处理文本研究、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广泛借鉴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和西方现代文艺学、美学尤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成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建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症结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是对以儒释道本土文化为基点的传统文论话语体系的彻底颠覆和深刻革命。

然而由于疏离社会政治的本体化和边缘化、轻视文学事实的学院化和玄学化、缺乏原创性理论基点的苏俄化和欧美化分别导致了严重的软骨症、失语症和贫血症,致使中国文学理论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深刻影响。

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路: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当代性(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吸收20世纪新学科的理论方法,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

引申阅读文献:

1、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3、郭昭第《中国20世纪文论话语建构的症结》,《洛阳师院学报》,2001,6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说明。

2.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掌握“文学活动”的要素

2.了解有关文学活动产生的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难点是文学起源的各种学说以及评价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1课时)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的活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是马克思所说人脑掌握世界的四种不同方式即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和艺术方式之中的艺术方式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2课时)

(一)、世界

世界(或自然、生活)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不仅文学文本反映的对象,而且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和通过文本对话的基础。

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自然和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二)作者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不仅创作文本,而且通过文本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传达给读者。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三)文本

文本是作者借以传达其审美体验的载体,同时也是与读者对话的载体,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四)读者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环境的主体,同时也是使文本最终实现其价值的主体。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产生与发展(5课时)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1.巫术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

4、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材缺憾剖析:

未能明确阐释人的本质力量,同时片面理解了马克思学说,将普遍规律作为文学活动的性质,不能揭示其特殊性,尤其夸大了劳动说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理论拓展:

巫术说和宗教说肯定了文学发生的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原型基础,从而深入地阐释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原型,但是忽略了心理动因和社会历史条件;游戏说乃至无意识本能说虽然肯定了深层心理动因乃至生理基础,但是却忽视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原型和社会历史条件;劳动说强调了社会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决定作用,解决了文学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问题,但是忽略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因,尤其片面地将文学发生完全归结为劳动实践。

引申阅读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有何合理性和不足?

2.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掌握“文学”的三种含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特性和语言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难点是理解意识形态

教学时数:

10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4课时)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即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流行于中国魏晋和西方18世纪以前。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流行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即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流行于现代。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课时)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文学是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既是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又是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状况。

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和交织在一起。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2课时)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为含蓄和含混。

教材缺憾剖析:

文学是复杂的发展的开放的概念,教材将其概括为三种含义,未免有些简单化;未能阐释清楚意识形态的概念,对于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也失于表面化,没有很好地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果;用来阐释文学的话语蕴藉比文学概念本身难以理解,章节标题的概念种属关系混乱。

基本理论拓展:

(一)文学概念

由于界定视角和视点的差异性、文学形态构成和变化的复杂性,中西思想家和文论家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所形成的观念论显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概括而言,主要有世界中心论、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四大类,而且每一类中又存在许多不同学说。

这是历代思想家和文论家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世界中心论

世界作为文学的一个要素和材料的一个来源,是许多思想家和文论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许多思想家和文论家的观念论都是以世界为中心而建构的,我们把这种观念论称为文学本质的世界中心论,简称世界中心论。

这种观念论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从古希腊一直影响到现代的整个世界文化。

具体来说,主要有摹仿说、再现说、反映说等。

2、作家中心论

由于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和文学的又一要素,许多思想家、文论家界定文学的本质时,都将作家作为中心。

因而文学本质的作家中心论显得格外丰富、复杂。

作家中心论的特点是界定文学本质时强调作家这一要素,将作家的理念、欲念、意志、情感、想象、灵感、知觉,甚至个性、普遍特征、具体经验,乃至游戏活动等分别视为文学的本质。

这类观念论同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而且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3、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将文本的特征和规律视为文学的本质,因为文本作为文学的一种物化形态,同样是文学的一个要素,也是连接作家和读者的纽带。

文本中心论或者强调文本的话语,或者强调文本的形象、意象、意境,或者强调文本的象征、叙述、程序、乃至结构等,事实上都是将文本的内容(如形象、意象、意境)和形式(如话语、象征、叙述、程序、结构)作为文学的本质。

比较来说,这类观念论在古代虽有,但真正受到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则在近代尤其现代。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的贡献不可低估。

4、读者中心论

读者是文学的又一要素和思想家、文论家界定文学本质的一个中心,读者的阅读和文学通过读者阅读对世界产生的作用被视为文学的本质。

其中共鸣说、距离说、习俗说、孤立说、需要说和过剩说主要是针对读者的阅读而言的;其它如巫术说、宗教说、社会说、净化说、革命说和乱政说则是就读者的阅读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而言的。

作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世界的影响的读者中心论,在古代就受到广泛重视和长足发展;但重视读者主体性的读者中心论则起源于现代的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总之,文学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

每一种学说虽然在某些思想家和文论家的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