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821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低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文档格式.doc

江山文溪外国语小学的小学语文和绿色童谣(儿歌)整合的理念策略,他们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校园语言环境研究。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儿歌导行相结合,他们以优秀导行儿歌为学习材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但这些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将优秀儿歌净化学生

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

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

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与研究”它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随文教学。

根据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诵读感受儿歌语言美。

2.专项阅读。

虽然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但教材里这些儿歌还不能满足低段学生的需求,我们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儿歌,定时开展实用性、操作性、融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儿歌教学系列活动。

3.导编儿歌。

孩子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孩子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的状态。

我们就抓这个时机,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尝试编儿歌,做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收集、创编儿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探索儿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让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研究历程

两年来我们主要从随课教学、专项阅读、导编儿歌这三方面,进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一)随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沟通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方言)之间的桥梁,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

,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韵文。

据统计第一册约有16首,每一首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这些儿歌、韵文是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儿歌课堂教学模式:

巧妙评价

读出语感

诵读积累

开发潜能

感情诵读品赏韵味

重视评价巩固效果

背诵积累读写结合

正确诵读初感韵律

字字响亮

声声入耳

感悟词性

品味诵读

1.正确诵读初感韵律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儿歌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立“一要四不可”的诵读标准,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去诵读儿歌,初步感知儿歌韵律美。

(1)确立诵读标准

“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评价学生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

(2)指导有效实施

要求明确了,课堂上,学生进行自由读、同桌读、男女读、分小组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按照“一要四不可”这个标准展开多种形式的评价,如:

奖星星、竖起大拇指、点头、掌声、亲切的语言等。

人人做到“字字响亮,声声入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98%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子弟(尤其是学前教育不规范的农村学生),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先人人过好拼音关。

[案例 

1]课题组老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一课教学片段:

上课老师出示儿歌,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读,同桌读、指名读,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读得不熟练,另一名学生一站起来就这样评价:

“他读得不熟练”,这时,老师立即纠正:

咱们评人家的时候,要先说说他的闪光点,接着,有的学生就这样评:

“我觉得王晨今天能主动举手站起来已经很勇敢了”,有的说:

“我觉得王晨读的声音很响亮。

”,还有的说:

“我也觉得王晨读得很响亮,如果“跟”和“陪”读得重一点,那就更好了”,面对这位学生的评价,老师乘机这样鼓励那位诵读儿歌的学生:

王晨,你能再读一遍吗?

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的帮助下,那位学生连续读了三遍,才把儿歌读通顺,老师又不失时机地送给他一颗进步星(贴在衣服上)表扬这位学生,那位学生说了声“谢谢大家 

”,老师又鼓励他:

你进步了,自己给自己一点掌声。

评析:

以上课例,我们可以看出儿歌简单清浅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儿歌不少),能带给学生一种天然的快乐,教学中老师没有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以伙伴的身份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而非老师的直接灌输。

对学生的诵读,既有即时评价,又有延时评价,既有老师的评价,又有同伴间的评价。

在这个过程,学生带着这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互检互评,互帮互助,当学生读得不熟,老师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促使多元智能中的弱项也得到应有的开化和发展,面对一首短小的儿歌连续三次方读通,可见这位学生的语言智能是弱项,针对其弱项,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与等待,并用掌声、星星等激励性的评价促成该生把这首儿歌读正确、读通顺,其弱项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另外儿歌中最妙的句子,学生自己在诵读中直接感受,像这首儿歌中的“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简直令人叫绝,学生读到这儿都会心一笑,个个兴致盎然。

2.感情诵读品赏韵味

感情诵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首先让学生“感悟词性”,其次指导品味诵读。

(1)感悟词性

“感悟词性”即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

低年级学生对于某个词语感情色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搭建梯子,给予启发引导逐渐培养而成。

新教材《纸船和风筝》中有一句话:

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

“祝你幸福”。

[案例2]

词语“幸福”教学片断

这是我校课题组老师《纸船和风筝》(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词语“幸福”教学片断。

师:

小朋友,你什么时候感到幸福?

生:

没吱声(静静的坐在那儿)

每天在学校,碰到到小朋友一个个对我说:

“老师,您好!

”那时我很幸福。

冬天,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很幸福。

爸爸妈妈带我去玩我很幸福。

我不生病健健康康时很幸福

……

幸福只有自己才感受得到,也许幸福就是快乐,幸福就是舒心,幸福就是愉悦,也许平常的一个动作,寻常的一句话,足以让你感到幸福……

以上课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没学习“幸福”一词之前,对它并没有感情色彩,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对其有了感情色彩,以后听到读到“幸福”一词会引起感情的共鸣,心底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

在语感敏锐的学生的眼里,读到“春天”二字,不单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这就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2)品赏韵味

中国汉字有显著的表意功能外,还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声音作为一种物质材料,确是影响一个人情感和理智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感悟,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处在一定语境中的汉字语音,其强弱、快慢、虚实以及音调、节奏等方面,随着特定的语境,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

[案例3]

儿歌《小小的船》教学片断

这是我校课题组老师《小小的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教学片断。

晴朗的夜空多美啊,谁来读一读。

(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学生基本读出了节奏,但“弯弯的、小小的”读得不够到位)。

请你再读一遍,读了以后,要让听的人很快知道月儿是怎样的(学生再读,较好地处理了重音)。

有进步!

让我们一齐读。

(学生的感情有所流露,让人感到月儿的可爱)。

好,小女孩在太空上看到什么?

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平实地、较快地念)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请同学们评一评刚才同学读的情况。

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太快,那么请你来读一读。

(读)

(学生读得节奏缓慢,逗号的停顿略长,“只”音略拖,强调了“闪闪”和“蓝蓝”,令人仿佛陶醉)。

让我们自由地读读儿歌,感受夜空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

“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

”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教例《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音韵和谐,富有节奏,读起琅琅上口,但如果学生对无声文字潜在的音韵、节律,缺乏敏锐的感悟,特有的语意和韵味就不可真切地感受到,当然朗读也不可能让别人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例中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等,学生感悟到语言的美,感受到夜空的美,也很好地读出了夜空的美,

3.重视评价巩固效果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

课堂上老师细心斟酌,或随意点拨看似简单、普通的评价,往往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语文朗读指导中,巧妙的评价是朗读指导的润滑剂,在儿歌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适时地引导、评价,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读出语感。

4]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两只鸟蛋》一课教学片断:

老师用指导性的语言“孩子们,看到这么心碎的鸟妈妈,看看我们身边这么可爱的鸟蛋,你有什么话要对鸟蛋说呢”?

创设“归还鸟蛋”的情境,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学生回答:

“小鸟蛋,妈妈正在寻找你,我一定要让你回到妈妈身边。

”老师课件出示句子: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学生先自由的朗读句子,接着老师指名读,当学生读得不流利,教师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帮助:

“别急别急,我和你一起来读”,当学生把“小心地、轻轻地”读得很到位,老师亲切地问:

孩子,你为什么要小心捧,又为什么轻轻放?

学生答道:

“如果不这样做,鸟蛋会破碎的,鸟妈妈会伤心的。

”这时,老师一边抚摸着学生的头,一边欣喜地表扬“多善良的孩子呀。

”其他学生立即鼓起掌来。

在当前课堂中很多老师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一律用“好”进行机械的评价,学生读课文,即使读得很一般,老师也称赞一句“读得不错”。

而片段中,老师的评价方法多样,自然、巧妙,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

老师的“多善良的孩子呀。

”“春风化雨”般的评价语言及爱抚地摸摸学生的头,这极具亲和力的动作有很强的形象可感性,可多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传达出语言难于传递的多种信息,诱使被评价者多种智能得到发展。

老师亲切的话语创设了一个个教学活动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是在简单的朗读文本,而是在声情并茂的演绎文本。

另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案例中老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评价学生,而是把评价对象当成“归还鸟蛋的孩子、朋友”,与其说学生在朗读诗,不如说他们在与鸟蛋亲切对话。

这样有效地评价、点拨学生在对话中不留痕迹地入情入境去读,读出语感。

4.背诵积累 

读写结合

(1)背诵积累 

加强记忆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中用词造句,培养习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

吟诵的时候,对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可见背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是重视背诵的指导,如:

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感受儿歌语言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背诵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

(2)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历来是我国语文传统经验宝库中的精粹,以“读”为“写”的基础,以“写”为“读”的深化,可谓相得益彰。

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但写的形式不受限制,如:

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小节、补白等。

模式所描述的只是儿歌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对其进行调整和整合,合理的安排在课时内容中。

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性的去应用模式。

(二)专项阅读研究

虽然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但这些儿歌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以教材中的儿歌为中心,向周边辐射,鼓励学生收集、阅读课外的儿歌,使教材中的儿歌成为教材外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外的儿歌成为课内诵读的扩展与补充。

定时开展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儿歌教学系列活动。

1.内容的选择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

在未经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只喜爱诸如《奥特曼》、《红猫蓝兔七侠传》等卡通图书。

他们看书都是有什么看什么,很少有目的地选择书目,因此不能盲目让他们读书。

我们引导孩子选择适合的儿歌,并在适合的时间将这些儿歌送给适合的孩子(定期在班级“采蜜角”展出), 

指导他们诵读。

(1)内容的选择着眼以下几方面:

①相同主题的儿歌:

动物类:

《大白鹅》、《小百兔盖新房》……植物类:

《菜园里的歌》《捡豆》……童趣亲情类:

《奶奶和爷爷》《过生日》……器具类:

《小牙刷》《碰碰船》……自然界类:

《雨娃娃》《蚂蚁蚂蚁迷路啦》……

照片

(1)—2 

采蜜角

②与教材相关的儿歌:

根据作者选择课外的儿歌或根据内容选择儿歌,如:

学了《小小的船》可以选择其

他一些描写月亮的儿歌。

(2)选择儿歌的标准:

①儿歌的语言要优美;

②学生在诵读时可以感受与理解;

③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2.构建模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把激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期待放在第一位。

“阅读期待是阅读行为的起点”。

有了期待,加上科学的阅读方法,然后进行阅读、实践、感悟、交流、分享,在分享交流中又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等。

在这样循环反复的阅读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成长进步。

为此,我们提出了专项阅读活动的教学流程。

阅读期待

方法指导 

分享交流

实践感悟

图2-1专项阅读活动四步法流程

(1)激起阅读期待

①美文欣赏:

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诵读: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

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叫,我的衣服破了!

我的衣服破了!

听了这么有趣的语言,相信学生一定对老师手中的书兴趣倍增。

②建立班级书屋:

我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民工子女,民工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差,买书少。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也不多。

面对学生藏书不多的现状,教师要努力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给学生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捐赠图书,填充班级图书角。

家庭经济好的孩子,可以多捐赠书籍,而家庭比较拮据的学生,则少捐一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动每位学生将自己已看完的好儿歌向班里的同学进行推荐,然后将这本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由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儿歌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读书氛围。

这样,只要每个孩子提供一首儿歌或一本童谣,他就能读到四十多首儿歌或四十多本新童谣书了。

这样的“流动书屋”,书籍也是常换常新。

学生可以互相借阅,还能促进阅读交流。

另外在实验班教室里布置两块“儿歌飘香”专栏,定期展示孩子课外搜集或创编的儿歌,让他们读读、背背。

(2)着眼方法指导

传统教材所涉及的阅读方法多是精读的方法,课改实验教材补充了浏览与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但是缺少训练材料。

我们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补充读书方法与习惯的培养:

1爱护书籍、爱读书的习惯。

随身携带儿歌、童谣,以便有闲暇时随时阅读。

2寻找、使用阅读资源的方法。

选择、购买、借阅书籍的渠道与方法。

3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

个别条件允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网络信息收集,整理。

(3)实践感悟体验

1师生阅读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如果教师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就不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可想而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阅读教育专著,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我校开展教师阅读摘记工程)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与人文底蕴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再者,教师阅读学生爱读的书籍。

了解学生所读的书,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指导或推荐阅读。

这样,我们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的时候有了“共同语言”。

2伙伴阅读

曾经有位名师说:

“我有信心转变一个集体,但不一定有信心转变一个人。

”他强调的就是环境与伙伴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

一个集体形成了阅读的氛围,这个集体的成员就会受到书香的熏陶。

大家共读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对话磁场效应”,促使阅读兴趣与动力的长久。

③ 

亲子阅读

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首先要求父母应起表率作用,多读书多看报,给孩子做出示范。

长久的熏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喜欢读书。

其次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

生活习惯要注意,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对孩子读书的干扰。

最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

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

让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并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让家长明白,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这件事虽不能一时显现出效果,却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建立“课外诵读记录卡”(附下表)可以帮助家长督促孩子自觉在家读书。

每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阅读的情形。

课外诵读记录卡

日 

记录者

儿歌题目

诵读者

内 

问 

不认识的字:

收 

(4)互动分享交流

我们把课外诵读指导的最后一个环节定为“分享交流”,而不是评价,这是有意淡化评价这个概念。

因为我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与主观性,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设计富有童趣的量化表格对孩子的阅读量进行测评。

关于阅读的质量,我们采取分享交流的形式代替评价。

因为我们相信,量的积累一定能够带来质的变化。

另外,孩子们把阅读的收获记录下来。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老师的赞扬下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差距。

这种直观而又开放的评价方式更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与阅读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分享交流的方式,我们采用小组讨论,诵读展示、诵读报告会、好儿歌展示、编剧表演、手抄报等。

如下照片:

照片(4)—1 

手抄报 

照片(4)—2 

好儿歌展示交流

对于在专项活动中进步大或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发“喜报”给予鼓励。

(详见附件2)

3.建立机制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课外诵读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四个一”,个人每天一次回顾,同伴每周一次交流,班级每月一个主题,学校每学期一个活动。

(1)个人——每天一次回顾。

我们提醒学生每天睡前想想,今天读了哪首儿歌。

(2)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我们每周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本周的儿歌诵读情况,可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可交流诵读方法。

(3)班级——每月一个主题。

低年级学生诵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我们引导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或贴近他们生活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