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279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docx

江苏省如东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语文无答案

如东县201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学情调研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蔼然邻界点纤巧∕翩跹噱头∕可发一噱

B.扫描水蒸气期年∕期颐熟稔∕光阴荏苒

C.像素荧光棒一泓∕股肱拮据∕佶屈聱牙

D.殒落亲和力挺括∕聒噪府邸∕扺掌而谈

参考答案:

C(一泓∕股肱、拮据∕佶屈聱牙,加点字分别读作“hóng∕gōng”、“jié∕jí”。

A.临界点;纤巧∕翩跹,加点字读音相同,都读作“xiān”。

B.熟稔∕光阴荏苒,加点字读音相同,都读作“rěn”。

D.陨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传媒界,作秀成风,虚假成灾。

在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先生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

B.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传开,其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等电商连夜打起营销大战,将其作品炒作到一书难求的地步。

C.虽然今年的中秋月在上午11点达到最圆,但夜幕降临后悄然升起的明月依然珠圆玉润,清泠、皎洁的银辉洒满夜空,为赏月的人们默默地送上温馨的祝福。

D.2012年11月7日,美国总统大选的尘埃终于落定,奥巴马成功连任。

消息传到他的家乡——肯尼亚西部的乡村小城克盖洛,当地民众载歌载舞,弹冠相庆。

参考答案:

B(洛阳纸贵:

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

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A.石破天惊: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景。

后多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此处望文生义。

C.珠圆玉润:

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湿润。

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此处用错对象。

D.弹冠相庆:

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

此处感情色彩及适用对象均出现偏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西方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政府有信心控制通货膨胀,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并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造成的。

B.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让久受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C.刚刚发布的“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

中石化连续八年蝉联榜首,国字号的垄断企业和银行包揽前十,而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无缘前十。

D.近日,诺奖评委会轮值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到访中国,记者问他是否知道有报道称诺奖评委马悦然透露“山东文化干部”书画贿选,引起轩然大波。

参考答案:

B(A.句式杂糅。

应删去“造成的”。

C.表意重复。

应删去“连续”或将“蝉联”改为“占据”。

D.表意不明。

一种理解:

记者的提问引起轩然大波;另一种理解:

诺奖评委马悦然所透露的贿选一事引起轩然大波。

4.近日,有消息称,中年演员吴秀波的母亲住在敬老院,且入住已超过两年。

对此,吴秀波回应说:

这是尊重母亲的选择。

此消息一发布,就引起了网友关于“孝道”的热议。

请你以网友身份,分别站在赞成者与反对者的角度,发表看法。

要求:

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不超过60个字;反对者要针对赞成者的看法表述,使用反问句,亦不超过60个字。

(6分)

⑴赞成的理由:

对长辈的孝顺莫过于尊重长辈的选择。

老人入住敬老院,晚辈能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去打拼,有助于将来给予长辈更好的照顾。

⑵反对的理由:

尊重长辈的选择就是孝吗?

晚辈为将来给予长辈更好的照顾而打拼,又怎能保证随时给予长辈精神上的赡养呢?

评分建议:

每小题3分。

其中,内容(注意:

赞成的理由必须合理、充分;“反对”必须针对“赞成”且言之成理),2分;句式(“赞成”用陈述句、“反对”用反问句),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

欧阳修

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

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

呜呼!

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

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

此予之所欲铭也。

距离长沙县西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坟墓,为狄君之墓,(狄君)就是我所记载的谷城狄栗。

起初,狄栗居住在谷城,有好的政绩,等到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狄遵谊哭着请求我(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

唉!

我对狄君的死很伤心,他的寿命只有五十六年,他的官职只是一个卿丞。

他生前不为世人所熟知,如果他死后又没有传记,那么后世就会将他忘记,(如果这样)为善的人凭什么受到鼓舞呢?

这就是我要为他撰写墓志铭的原因。

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

幼孤,事母,乡里称其孝。

好学自立,年四十始用其兄棐荫,补英州真阳主簿,再调安州应城尉,能使其县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

荐者称其材任治民,乃迁谷城令。

汉旁之民,惟邓、谷为富县,尚书铨吏常邀厚赂以售贪令,故省中私语,以一二数之,惜为奇货,而二邑之民未尝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

至君一切以法绳之,奸民、大吏不便君之政者,往往诉于其上,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

其州所下文符,有不如理,必辄封还。

州吏亦切齿,求君过失不可得,君益不为之屈。

其后民有讼田而君误断者,诉之,君坐被劾。

已而县籍强壮为兵,有告讼田之民隐丁以规避者,君笑曰:

“是尝诉我者,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吾岂挟此而报以罪邪?

”因置之不问,县民由是知君为爱我。

是岁,县民数万聚邑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发常平仓赈之。

有司劾君擅发仓廪,君即具伏,事闻,朝廷亦原之。

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而使得岁免破产之患。

逾年,政大洽,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

时予为乾德令,尝至其县,与其民言,皆曰:

“吾邑不幸,有生而未识廉吏者,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而继之者今君也。

”问其一人者,曰:

“张及也。

”推及之岁至于君,盖三十余年,是谓一世矣。

呜呼!

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

君其可不惜其殁乎?

其政之善者可遗而不录乎?

狄栗,字仲庄,世代都是长沙人。

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他)热爱学习,生活自立,四十岁时才因为哥哥狄棐的功绩,补任英州真阳主簿,后调任安州应城尉,能让该县在他离开之前没有一人做盗贼,推荐他的人称赞他的才能能够担当治理百姓的重任,于是升为谷城令。

(生活在)汉水流域的百姓,只有邓县、谷城县是富县,尚书省(的官员)在选拔官吏的时候,为了谋取丰厚的财物常常把一些职位卖给贪腐的县令,因此尚书省的官员私下商议,把邓、谷城二县官吏职位的价格排在一二位,像奇货一样来惜售,因而这两个县的百姓不曾遇到过廉洁的官吏,而那些有声势的不法之徒就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县令,进而胡作非为。

狄栗上任后,一律依法惩治他们,认为狄君的做法不利自己的奸民、大吏,常常向狄君的上级告状,即使(上级)来核实,(也)都不能让狄栗改变他的做法。

州里下发的文件,有不合事理的,(狄君)一定封好退回。

州吏也很痛恨(他),(千方百计)寻找狄君的过错,但始终未能如愿,狄君更加不会因此而屈服。

后来,有一个老百姓为田地打官司,狄君误判,(该百姓)控告他,狄君因此而遭到弹劾。

不久,县里征召强壮的人入伍,有人揭发因田地打官司的那个百姓隐瞒自己的强壮来逃避兵役,狄君笑着说:

“这是曾经控告我的那个人,他有冤情能够为自己申雪,这正是县令所希望的,我怎么能借他逃避兵役这件事来报复他让他获罪呢?

”于是搁置了这份告发而不追究。

谷城县的百姓从这件事上认识到狄君是爱民的。

这一年,县里的几万百姓聚集在县城,正值秋天,下大雨,米价上涨,变得昂贵,(随后)断了供应,狄君打开常平仓库救济百姓。

官吏弹劾狄君擅自打开粮库,狄君当即立具承认(注:

具伏=具服,此为“立具承认”的意思),这件事上奏到朝廷,朝廷也原谅了他。

(狄君)又替百姓纠正征税簿册上的错误,而让他们免除了当年破产的忧患。

过了一年,政治非常和谐,狄栗就修建孔子庙,制作祭器,与百姓在春、秋两季陈设酒食祭奠孔子(注:

古代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大兴学习之风。

当时我担任乾德县令,曾经到他所管辖的县,跟他的百姓交谈,(百姓)都说:

“我县很不幸运,我们生下来就没见过清廉的官吏,年长的人称说他们记得的(此指“清廉的官吏”)只有一人,接下来的就是现在的县令了。

”问他那个人(是谁),说:

“张及。

”推算张及(离任)的那一年到狄君,大概已有三十多年,这是一世了。

唉!

让老百姓经历了一世(或:

三十多年)才得到一位好的县令,官吏怎能不慎重地选拔呢?

您又怎能不痛惜狄君的死呢?

狄君好的政绩(又)怎能遗忘而不记录下来呢?

君用谷城之绩,迁大理寺丞,知新州,至则丁母郑氏忧。

服除,赴京师,道病,卒于宿州。

狄栗因为(治理)谷城的政绩,升为大理寺丞,掌管新州,到任就遇上母亲去世。

守丧期满,赴京城,在路上得病,死在宿州。

(选自《文忠集》,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诉之,君坐被劾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史记·汲黯传》)

B.已而县籍强壮为兵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C.有司劾君擅发仓廪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汉书·苏武传》)

D.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璧》)

参考答案:

D(名:

称说)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狄栗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往往诉于其上②君益不为之屈③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

④因置之不问⑤君发常平仓赈之⑥又为其民正其税籍之失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参考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狄栗写作墓志铭,不仅是因为狄栗儿子的请托,更是为了让后人了解狄栗,并从其生前为官的德政中受到鼓励,积极为善。

B.狄栗四十岁才因哥哥的功劳踏入仕途,不过,他颇有吏才,在他升任谷城令后,他曾治理过的安州应城县仍没有一个百姓做盗贼。

C.狄栗所处的时代,尚书省的官员在选拔官吏时,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卖官,以致富甲一方的邓、谷二县的百姓很少遇到清廉的官吏。

D.狄栗在谷城县县令任上,修建孔子庙,制作祭器,与百姓在春、秋两季祭奠孔子,大兴学习之风,后因政绩显著,升为大理寺丞。

参考答案:

B(对文中“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的理解有误。

应城县百姓无一做盗贼,是狄栗担任应城县尉一职任上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3分)

参考答案:

即使(上级)来核实,(也)都不能让狄栗改变他的做法。

评分建议:

根据关键(“按覆”、“夺”)踩点赋分,一点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补充答案:

以“按覆”“率”“夺”作为三个得分点。

“按覆”译为“核实”或“审查核

实”;“率”译为“都、全都、一概”;“夺”译为“改变”。

答对一点得一分,若整句译文不流畅,在正常踩点赋分的基础上,扣1分。

⑵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4分)

参考答案:

让老百姓经历了一世(或:

三十多年)才得到一位好的县令,官吏怎能不慎重地选拔呢?

评分建议:

根据关键(“使”、“更”“其可……乎”)踩点赋分,一点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若译文末尾缺失了问号,再扣1分。

补充答案:

“其……乎”亦可译为“难道……吗”。

⑶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左传•秦晋崤之战》)(3分)

参考答案:

他们的确是用谗言挑拨了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我的国君如果能够得到他们并吃了他们的肉,也不会满足。

评分建议:

一句1分(注意关键词的翻译是否准确,如:

构——以谗言挑拨;厌——同“餍”,满足);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补充答案:

如将“寡君”译为“我国国君”、“敝国国君”、“我的父亲”、“秦穆公”,不扣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淮城①感兴

[南宋]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②何在?

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

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

②神京:

此指北宋故都汴京。

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效果?

(2分)

参考答案:

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词人对岌岌可危时局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苟且偷安的棒喝。

⑵词人在上、下片先后发出“天地凭谁整”与“毕竟中原谁定”这两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次发问的具体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发“天地凭谁整”的原因是:

①国土沦丧;②侵略者肆意横行;发“毕竟中原谁定”的原因是:

①暂时安宁是假象;②战事未休,战争未止。

(一点1分)

补充答案: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不得抄写词中的原句作为答案,否则,不得分。

⑶全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①收复失地的渴望;②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③壮志难酬的悲愤;④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

⑤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不满。

(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补充答案:

原答案,实际上可整合为以下四个角度:

①对己:

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②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③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④对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不满。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庄子·逍遥游》)

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⑶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⑹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述而》)

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评分建议:

一句1分。

若该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多字或字迹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句不得分。

【友情提醒】批阅时,请特别留意句中加点加粗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无误。

补充答案:

若学生将第⑺句中的“悌”写成“弟”,亦可算作正确。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院子里透出古意。

墙角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

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

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

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

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

老爷子,吃饭了。

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

蛇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

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再没有什么动静。

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

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

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

就在天渐渐冷下来,蛇准备开始她漫长的冬眠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摆满了家具。

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的时候。

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呆着,人都走了。

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

只有咀嚼声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当声。

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

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饭,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

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

老人吓了一跳,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

老猫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

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

“是三儿啊,好,都好。

”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渐渐有了笑容。

老人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

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

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

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

11.小说开头两段勾勒的图景,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特点:

古旧、凝滞(死寂、清冷、缺少生机)。

(1分。

前者着眼于客体,

后者着眼于客体给主体带来的感受。

作用:

①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形象地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寂寞(或:

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形象化)。

②为蛇的出现营造氛围,为下文写蛇对老人生活的好奇、关注、伤感作铺垫。

(每点2分)

补充答案:

第一问:

若答成“古朴”“透出古意”或“静谧”“宁谧”亦可。

【注意】“特点”必须答对两点,才可得1分。

第二问:

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形象地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寂寞(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形象化)(1分),为下文写蛇对老人生活的好奇、关注、伤感作铺垫(1分)。

若答成“交待老人活动的环境背景”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亦可得1分。

12.“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蛇感到“有些恍惚”的原因是什么?

流露出她怎样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①全家福里的老人其乐融融,眼前正在吃饭的老人孤单冷清,两相对比,蛇感到时光易逝,人事变化之大,因此“有些恍惚”。

(2分)②流露出蛇对人世沧桑以及老人当下凄凉、孤寂、辛酸的独居生活的同情、感伤与无奈之情。

(2分)

补充答案:

第一问:

答到“对比”,得1分;答到“时光易逝,人事变化大”,得1分。

第二问:

“同情、感伤、无奈”答对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得1分。

13.赏析第22段(文中画浪线段)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运用了夸张、对比、衬托、动作描写等表现手法,充分表现出老人那颗死寂的心在一瞬间所受到的情感震撼,以及长期的独居生活致使老人对外在世界手足无措,反衬出老人晚年生活被漠视的严重程度。

(表现手法,3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运用手法所表现的内容及其作用,一点1分。

补充答案:

以下答案亦可赋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电话铃声之突兀之响亮(1分);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老人和猫听到铃声后的反应。

(1分)

14.本文构思独特,以蛇为叙述视角,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6分)

参考答案:

①从蛇的视角来观察老人生活,比较客观地呈现了老人的生活实况;②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足见老人的生活被漠视之严重;③蛇本是冷血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可以想见老人生活孤独、脆弱的程度。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打而不痛”是诚信滑坡的重要原因

3月17日,教育部公布消息说,目前已抓获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的主要犯罪嫌疑人。

教育部要求认真核查试卷,对作弊考生严肃处理,强化复试考核,确保录取公平公正。

对此,网上一些富有“同情心”的人质疑:

考试作一次弊,就开除学籍和上了失信“黑名单”,终生都受到不良影响,对于这些多数尚未出校门的孩子,处罚是否“过于残忍”了?

尽管考研作弊的考生是少数,但如果他们得逞或败露后不受到严惩,对绝大多数认真学习和诚实考试的孩子来说,既有失公平公正,也是更大的“残忍”;同时,还会形成不良的导向,刺激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品质,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基本要素。

诚信意识的树立,固然需要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法律框架下的威慑和处罚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甚至比个人修养更必须。

有些老外在本国即使没车没人也不会闯红灯,以前都解释为其修养和习惯好,可同样是这些老外,他们到中国来很快就学会了闯红灯,这里就有一个“敢与不敢”的“违法成本”问题。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有不少在诚信和质量上如雷贯耳的著名国际品牌在本国是不敢弄虚作假的,可到我国却屡屡失信。

没有对失信“打痛”的制度,仅靠个人或企业的“诚信自修”,是很悬的。

我们必须这样狠。

因为,实践不断证明,如果不用法律的铁腕和完善的制度把失信者都打痛打怕了,如果制度不能保证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凭什么让人们相信在如今“陌生人社会”的“短暂性关系”里坚守诚信而仍会得到公平对待而不吃亏?

凭什么使对所有人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对诚信滑坡问题解决得不好,甚至有些地方或领域的失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说得狠,却下手软,漏洞多,处罚不到位。

就拿教育部门来说,类似这次重拳痛打考试作弊的措施,其实也不是新招,前几年就有,可真正落实了吗?

有威慑力吗?

如真有,这次即使有人违法泄露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大概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坦荡荡”地做买家吧?

而泄题的考研辅导公司竟敢公开拿此做营销卖点,这可是“重拳痛打”诚实守信的广大考生了,同时,也是在讥讽所有还有些诚实和良心的人们。

如此种种,再不痛打,如何了得?

(选自2012年3月21日《扬子晚报》,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参考答案:

①首先,从教育部对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事件严肃处理入手,论述对此类不诚信现象要严肃处理;(2分)②继而,论述了诚信固然需要个人的道德修养,更要法律框架下的威慑和处罚;(2分)③接着,论证不用法律的铁腕与完善的制度打痛失信者会产生的后果;(1分)④最后,联系实际,指出“重拳痛打”失信者的必要性。

(1分)(若学生作答时缺失了体现论述思路的关联性词语,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补充答案:

若学生将原答案之第三点(“接着,论证不用法律的铁腕与完善的制度打痛失信者会产生的后果”)答为“接着,分析必须用法律的铁腕与完善的制度打痛失信者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