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79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docx

化学导学案上学期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

新华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

学习用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一、动手探索

1、[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学生分组做【实验1-1】、【实验1-2】。

做[实验1-1],加热试管里的水,使水沸腾。

观察并记录现象,填入表格1。

从沸点的角度考虑,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做[实验1-2],用杵研碎胆矾,观察并记录胆矾颗粒发生的变化。

(2)、小组内讨论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老师加以指导。

(3)、学生分组做【实验1-3】、【实验1-4】。

做[实验1—3],向研碎的胆矾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入表格1。

做[实验1—4],向石灰石里滴加稀盐酸,观察石灰石的变化以及澄清石灰石水的变化,填入表格2。

(4)小组内讨论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老师加以指导。

 

(5)讨论并提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说出他们的区别。

拓展延伸: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例子,教师指导并加以纠正。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及能量的变化。

说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并说出其作用。

表格1: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1-4

颗粒状石灰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小组内交流学习上述两种性质,了解课本中列举例子,自己再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

在叙述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4)学生自主学习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熔点、沸点、密度。

(5)填写并学习表2内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区别方法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学生分组做[实验1—5],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推测密度大小,小心地闻气体的气味,用点燃的木条检验它们能不能支持燃烧。

(2)学生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填写下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氧气

——色——味——态,密度——

使燃着的木条——

二氧化碳

——色——味——态,密度——

使燃着的木条——

(3)讨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达标检测:

(1)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菜刀生锈C铁杵磨成针D钢材制作铁轨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气作燃料B铝材作高压锅

C炭黑作橡胶的填充剂D钢材制铁轨

(4)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B氧化性还C原性D挥发性

学教后记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知道到蜡烛的物理性质,掌握对蜡烛燃烧及其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

3、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各成分含量有何不同。

学习重点:

学会描述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

学习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反思:

1、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2、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发生。

3、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同步学习:

【情景体验】

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

“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

”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一、探究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完成下列探究。

1、蜡烛燃烧实验探究的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并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

2.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的实验过程:

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

结论与解释

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________,

外壳________ 。

蜡烛由_____和______制成

观察蜡烛的色、态、形、味

石蜡的_______性质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

   

石蜡的硬度 _______

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的密度_________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及火焰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1s后取出

  _________层处先变黑,被碳化  

 ________温度最高  

用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________

  蜡烛燃烧有____生成  

用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

   蜡烛燃烧有________生成  

将蜡烛熄灭

烛芯上有_______冒出

     石蜡蒸汽被_____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的白烟

      白烟________

白烟具有_______性

【思考与交流】:

讨论下列问题。

 1.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所能得出的主要结论:

蜡烛硬度_____, _____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燃烧时火焰分三层,_______温度最高、_______次之,温度最低是_______。

燃烧产物有______和___________。

熄灭后的白烟为___________ 。

3.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

释疑训练

1: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用热烧杯行不行?

 

2: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

会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探究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学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二、探究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完成下列探究。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目的: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过程:

 

1.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在水中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____放(填正或倒)在桌面上。

气体___色。

呼出的气体是____色的。

2.收集空气

将空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气体___色。

空气为_____色。

3.对比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

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_________。

氧气含量是否相同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__________;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_________。

水蒸气含量是否相同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_________,而置于空气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同学们如何去收集一瓶商城里的空气?

【自我测评】

1、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假设C、观察D、推理

2、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3、某实验测出的人呼吸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X

78%

75%

氧气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0.06%

5.44%

其他

0.91%

0.88%

 

请你回答:

(1)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__________。

(2)请你证明: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验证方法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分析:

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小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还存在的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探究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吸入的空气人体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少多

氧气多少

水少多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室的设备,切记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名称、特点和用途;

3、练习并初步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基本仪器:

可以加热的仪器有:

不可以加热的仪器有:

实验药品取用:

粉末状固体药品取用常用仪器是和

块状固体药品取用常用仪器是。

固体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有:

液体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有:

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有:

胶头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有:

2.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及其所用的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A.B.C.D.E.

F.G.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2)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3)量取液体时。

需要用;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和

3.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贴的图标是()

 

二、自学交流

阅读课本18----19页,完成下列问题

结合课本图形和资料,不理解的地方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班内解决

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4分钟后展示

1.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使用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能,不要,特别注意不得。

2.实验室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取药,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就应该取最少量,即液体用mL,固体只要盖满。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也不要,更不要,应该。

4.从细口瓶里倒取液体药品时,瓶塞要,标签须向着手心的原因是

5.用量筒量取某液体,仰视读数为5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0mL,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mL。

6、现有试管、漏斗、酒精灯、集气瓶、玻璃棒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

(1)用于转移液体引流的是;

(2)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容器是;

(3)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7、[液体的倾倒]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自我检测

1.从细口瓶中取液体药品时,标签须向着手心有原因是。

2.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

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

(1)请你找出适合帖在存放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  )

(2)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你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用湿抹布扑盖   C.找老师一起想办法

3.欲量取8.2mL稀盐酸,最好选用的量筒是()

A.5mL量筒B.10mL量筒C.50mL量筒D.100mL量筒

4.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仪器的是()

A.试管B.集气瓶C.量筒D.烧杯

5.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五、链接中考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要_____;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管口不能______;

熄灭酒精灯应用____________。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怎样给物质加热?

应该注意几点?

 

2、怎样连接仪器?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3怎样检察装置的气密性?

 

二、自学交流

阅读课本22----23页,完成下列问题

结合课本图形和资料,不理解的地方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班内解决

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4分钟后展示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三部分,温度最高的是-----------部分,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去,必须用----------------------------,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准向--------------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①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

 

③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

 

④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3、洗净玻璃仪器的标准是什么?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巩固提高

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大米酿成酒 B、菜刀生锈 C、湿衣服晾干 D、食物腐败

3、对化学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带回家中 B、倒到指定容器中 

C、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D、倒回原试剂瓶中

4、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与水反应

5、NO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起反应生成NO2气体。

现要收集一瓶NO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只能用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向下排空气法

6、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氧气前,先检查氯气的纯度

  C、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细沙

五、达标测评

1、对化学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带回家中 B、倒到指定容器中

 C、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D、倒回原试剂瓶中

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与水反应

3.欲量取8.2mL稀盐酸,最好选用的量筒是()

A.5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量筒D.100mL量筒

4、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5、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大米酿成酒 B、菜刀生锈 C、湿衣服晾干 D、食物腐败

6、生活中的下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造C铁钉生锈

B蜡烛燃烧D水的蒸发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房屋倒塌B山体滑坡

C森林失火D树枝折断

五、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课题1空气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练习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

2.记住空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3.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习重点:

空气的组成的测定探究

学习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同步学习: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用2分钟阅读课本P26“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讨论交流】

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密闭容器中将汞连续加热12天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3)实验中提到:

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又是通过什么现象得知的呢?

4)已知拉瓦锡加热至12天时,发生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

汞+氧气氧化汞(红色固体粉末)

将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粉末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加强热,即可得到汞(Hg)和氧气(O2)。

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拉瓦锡所做实验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注意对红磷在燃烧前、中、后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

①燃烧前:

②燃烧时:

③熄灭后,冷却打开弹簧夹:

实验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后压强变小,冷却后,大气压强把烧杯内的水压入集气瓶。

【讨论交流】仔细分析下列几种情况:

①红磷的量不足;②燃烧匙插入太慢,塞紧瓶塞前空气受热逸出;③装置漏气,红磷燃烧时空气受热逸出集气瓶;④装置漏气,冷却时空气进入集气瓶;⑤燃烧前未将弹簧夹关闭,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⑥未等完全冷却就观察;⑦容器内有没反应完的氧气;⑧导管里未事先装满水;⑨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

试回答:

⑴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⑵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大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相似的装置:

4、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______,其次是______。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______78%,______21%,____________0.94%,二氧化碳______,其它气体和杂质______。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试着判断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并说明你分类的依据。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海水、冰、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下表:

混合物

纯净物

组成是否固定

性质是否固定

有无专用的化学符号

联系

注:

纯净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纯净物。

研究任何物质性质,都必须取纯净物,因为杂质会掩盖物质本身一些性质

自我测评:

1、法国化学家_________首先用实验的的方法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它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

2、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与生物课上向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原理是一样的),可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镁条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4、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A.1:

4B.5:

4C.4:

1D.5:

1

5、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蒸馏水C红墨水D自来水

6、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