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43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docx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2006年16期

5.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8.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10.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府新论,2004年04期

11.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讨,2003年01期

12.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2004年09期

13.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8.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03期

20.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24.刘大龙《从价值观与科学性的统一谈马克思主义政绩观》,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5.史守中《试论当今时代条件变化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月刊,2000年09期

26.衣芳刘秀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理论视野,1998年04期

27.傅文彦张豪郑润秋《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天中学刊,1995年04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实践性。

以往哲学都是执着于对世界的经院解读,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统一起来,批判了专注于形上追问的经院哲学解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区别于意识形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统一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科学。

”综上所述言之马克思主义为科学分属不同的标准与意义,其在各自的视域内具有合理性。

但从学术界的讨论看来焦点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实证意义的科学还是一种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总结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经验,提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问题,“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

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

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

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是缺少结合的能力。

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和现实平台,反思、批判科学技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全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建构中水乳交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辩证统一。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理论的彻底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密切联系,相依相存,不可割裂。

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彻底性的基座,理论科学性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要随着时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推进,理论要跟上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反映新的客观实际,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成果,在承继的基础上发展,在与实践结合中创新。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理论只有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才能永葆鲜活性、科学性。

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同过去相比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社会内外环境的迥然变异无疑是对理论结合实践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予理论创新重大的机遇。

理论结合实践,要发挥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勇于开拓的创造性,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拓展理论视野,作出具有高度预测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总结,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维护理论彻底性和科学性的必要素质,任何蝙狭理解或偏见都是极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从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中总结提炼出来,又经过斗争实践检验,需要不断发展的理论,如果以蝙狭的理解去膜拜理论的神圣,而忽视了理论发展的一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理论基础—辩证法。

偏狭理解往往从一己之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强加附会,肢解了理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庸俗化、理想化,严重影响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科学形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的表现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确立了自身哲学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者说社会化了的人类”。

具体地说,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而不是恐慌,关注科学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道,而不同邪道。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地解决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具体地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交织变化的历史的动态过程,从人类认识史上看,哲学曾经先于科学而存在而且两者曾经是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哲学作为认识之母,是包含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就是前科学形态的哲学。

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具体的、专门的、细致的、定量的科学语言产生了,各门专业性学科产生了,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山来,形成了精确的、具体的、严格的科学认识,科学的视野不断的扩大,而哲学的领域则不断的缩小,哲学进入后科学形态。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了自身的任务,“不是重复旧东西,而是要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

”(《列宁选集》第2卷,第248页),也就是说,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这样才能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尽管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研究,是马克思产权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此基础上,他也研究了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产生一系列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利益关系的来源和变化趋势问题,他说:

“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

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马克思对这些社会关系的研究,用现在经济学界通用的术语来表达,实际上就是对产权关系的研究。

所以有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按照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由劳动所得而形成的私人产权不仅不应反对,而且需要保护。

对这种私人产权的保护,就是对劳动和劳动所得的保护,就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支配权的保护,就是对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根源的保护。

本文结合当代和中国实际,对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作些探讨。

第一,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激发劳动者更大的劳动热情。

第二,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使劳动者具有更健康和充沛的劳动体力。

第三,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使劳动者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第四,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增加劳动者的自立精神和创业机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第五,让人们根据劳动贡献获得产权,可以增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增加经济的活力和稳定。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关心人,研究人"但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首要前提,是要求从现实世界自身的客观性出发,对人存在的基础及其状况,人的活动及其规律,人的需要及其利益,人的特性及其本质,人的意识及其选择等等,进行科学的说明;要求揭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其实现,必须基于人所面临的客观条件,以及人对客观规律的适应和遵循;要求在评价人的认识和实践时,必须坚持从人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限制或制约这一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脱离了人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考察人,不将人文性奠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仅不能实现对人的真正关怀,而且不能提出现实的问题,不能使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研究社会,认识社会。

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围绕人及其存在的现实状况、活动方式、需要、利益、动机、目的及其发展,揭示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本身,对社会存在、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等等的影响和作用;要求评价社会历史必须坚持从其内含的主体性这一人文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去说明人的活动及其价值需求,对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静态展示和动态演进的意义"而脱离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价值目的性!

活动对象性考察社会历史,不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实现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而彻底的认识,而且不能回应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挑战,不能使理论始终立于时代的制高点,体现“与时俱进”。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府新论,2004年04期

“价值范畴本身是商品的社会规定性,劳动决定价值,同时也就意味着劳动的特殊社会关系决定着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内涵科学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量的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内涵从理论假定前提到价值量的决定与度量,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的主体性特征,又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必须坚持这些基本的科学原理,从经济实践中探寻价值本体论与价值运动论的发展,研究劳动凝结对象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和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统一的内在机理。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讨,2003年01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但是总体上,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学科领域,又有其普遍的对象、问题、方法和规则,反映人类实践的最一般特征和逻辑,并且必然遵循科学知识、理论和真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科学本质和功能。

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永葆青春的重要保证,而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以往意识形态的有两点:

其一,它所借以立足的无产阶级实践,实际上是当代进步人类的实践形式,因而没有需要特别掩盖或加以辩护的既得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封闭性,而使之向实践开放;其二,它所借以进行批判的观念前提本身并不是无需加以证明的当然前提,而是接受实践批判的对象,这种自我批判的内在机制也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意识形态的独断论,使之免于成为僵化教条。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2004年0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界定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说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性;说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它的科学性"无论是片面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而忽视它的科学性,还是片面强调它的科学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性,都会误解或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就既要把它当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来对待和研究,又要把它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来对待和研究"过去,由于我们主要把它当作指导思想即当作意识形态来对待,没有同时把它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所以常常为了适应某种政治的或者说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有意或无意地误解或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一些基本原理。

我们主张把“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有机统一起来,“回到马克思”是“发展马克思”的前提,“发展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目的,或者说“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发展马克思”。

既不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上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又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的基础,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这体现在其结构上的不断的创新、发展、完善,体现在其现实应用上能始终与时俱进而产生的强大解释能力。

因此它能靠自身体系的完备性而清晰有效地解释更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所以能成为一种造就“一球两制”的政治信仰,主要是因其独具的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它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其实践性以科学性为存在基础,其生命力也源之科学性。

另一方面,它有道德基础,即是:

必须推翻一切把人类置于受剥削及压迫、受侮辱及异化的境况。

但和其它理论体系一样,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类认识的阶段性成果,它也不可能是永真性的不可怀疑的“圣经”,只能是在理论竞争中不断完善的一种独具特点(这一特点已固化在马克思主义“源文本”中)的因科学性而显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只能在学术批判中置之“科学”待遇,明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科学性维护的“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才能在实践中变知识为信仰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也才能使信仰因获得科学性的支撑而不致随风飘移。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

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土壤之中。

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多层面经济关系的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在创立时就明确指出:

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从真理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具体真理,相对真理。

它的真理性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

脱离了一定条件,它的真理性就不能成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与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

从阶级性基础上的统一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先进的无产阶级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自己的阶级服务,达到阶级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

从科学性基础上的统一看,马克思卞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理论与先进阶级的有机结合,使科学理论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第一,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先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其科学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元批判”的理论。

只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稍作分析,就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总是闪烁着严肃的批判光芒,即便是对于自身的审视也毫无例外。

第三,表现为一种有机的结构关系。

这种有机的结构关系就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等属性辩证地结成的。

从前面相关的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是以其单一属性而呈现的,它的出现经常地有阶级性与革命性相伴左右。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它的科学性不仅要求对于客观现实的真理性反映与认识,追求一种知识的真实,它也强调这种真智灼见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而且指出无产阶级正是这一实践的主体力量。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质上潜含有三种要求:

真的要求,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要求与现实的革命要求,缺失三者中的任何一项,马克思主义都将有“异化”之虞,一旦缺乏了阶级性与革命性,其科学性素质也将荡然无存。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这一科学的分析框架与其方法论基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性产力发展规律)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性的本质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的分析框架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生产力分析方面的逻辑延伸;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里,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历来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分析框架的形成,是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方法论与其派生出来的逻辑分析法与矛盾分析法,以及科学的抽象与具体的分析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与综合运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乃至全部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远远超越了西方所有的经济学理论,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于这一点,就连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包括很重要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不得不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高度赞赏。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现在,不仅有许多人,而且有许多教材,都采取了这样一种提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础的观点”。

这种提法的用意是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实践性。

毫无疑问,实践观点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它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之一。

但实践的观点是不是首要的观点呢?

我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实践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而实践观点必须以物质观点(或唯物主义观点)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亦即实践的,决不是空谈,决不是教条,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决不是自发的实践、盲目的实践、随心所欲的实践,而是有前提的,即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有客观规律性认识指导的实践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曲折。

诸如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错误,都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结果.时至今日,用新的实践和科学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诞生之初就摒弃了关于终极真理的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必将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必将沿着实践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必由之路前进,克服与科学性缺乏沟通、将实践等同政治的思维惯性,就一定能构建真正的体现新世纪时代精神精华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尽管当今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会因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失去科学性。

现代资本主义仍然无法克服其基本矛盾,继续有力地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苏东剧变不仅没有否定而且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建设仍在生机盎然地发展,同样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史守中《试论当今时代条件变化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月刊,2000年0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源于实践,又吸收了古典哲学经过检验合理的部分,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如前所述这个理论又有效地指导了新的实践活动,并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验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间的这种紧密一致关系正是科学的基本特征(现实世界的正确反映),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傅文彦张豪郑润秋《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天中学刊,1995年04期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的转变:

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的真实的生存状况,从而扬弃了传统哲学从思想、理性等主观性出发,对社会、人及自然的臆想地描述和解释。

二、出发点的变革:

只有马克思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出发,才历史地、逻辑地说明了现实的人及其发展。

三、考察人的视角的转换:

从社会出发去考察人而不是传统的从人出发去考察自身,不是从人本身的理性或者某种客观精神去理解人。

四、思维方式的变革:

它不再把前定的本质、永恒的原则、外在的权威作为理论的前提,它们面向的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注重的是事物对人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人的自主创造精神等等,从而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思取向。

五、唯物史观的确立:

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推动这一矛盾运动的现实力量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认识论的变革: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及认识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在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中,理论的真伪才能不辩自明,而且实践活动的展开促进了人的认识的深入和理论的升华。

七、人类终极目标的设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