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908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2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1.广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E终身教育

(淄博市直单项选择)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A心理活动B认识活动C实践活动 D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012年烟台、2013年莱芜市直判断)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

的。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2、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物质加精神)

(7)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教育,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1、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D阶段性

2、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

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3、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

这说明教育具有()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有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

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从内容上,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1、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3、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材

2、教育要素包括()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3、教育的三要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手段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

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无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

彩。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形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1、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化教育不属于教育之列,因为其目的和性质都是反动的。

2、2013年济南市直多项选择: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

A显性功能B隐形功能C个体功能D社会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学说

教育起源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神或上天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说

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

心理起源说

“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说

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一)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有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作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

(三)心理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它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劳动过程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1、教育是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模仿。

2、教育起源于()

A无意识的模仿B人的本能C生物和心理需要 D生产劳动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不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2013年烟台单项选择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4、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 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模仿说本质上都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 历史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

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的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道统性:

天道神道人道合一,只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专制性:

教师的专制性、权威性;

刻板性:

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1、学校教育始于()时期。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013年济南教育局直属判断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原始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C阶级性、等级性D普及性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奴隶社会

教育机构

教育内容

教育特点

中国

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人伦、骑射、军事

目治者的是培养未来统

“ 大学”“小学”“庠”

“序”,瞽宗(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

国学、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

《吠陀》为主的经典、

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和

印度

为四个等级:

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

经义,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钻研经义

教育内容的特点:

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

古埃及

1、宫廷学校:

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职官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3、文士(书吏)学校:

设最多。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

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

一,教育方法严厉

尚武教育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雅典

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

崇文教育

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罗马

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

毕业生

培养雄辩家

1、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四书五经B六艺C七艺D文法修饰

2.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琴、棋、书、画、诗、词

D剑术、骑术、游泳、狩猎、棋艺、吟诗

封建社会

课程特点

选拔制度及特点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稷下学宫(养士)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绳行,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学术自由

两汉

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

或者郡县学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中央官学: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

学);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实行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科举制

宋朝明代

书院;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学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明代:

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

式(封建教育走向衰落)

清朝末年

学堂

中体西用

废除科举(1905年)

西方

中世纪

教会学校

教育内容为“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

教区学校:

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

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忠孝封建领主的家庭教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

人。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

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型

1、我国唐代中央官学的“六学二馆”,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

A阶级性 B等级性 C传统性 D垄断性

2、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 )

3、《四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4、斯巴达的教育重视()

A智力训练 B军事体育训练C艺术训练 D道德训练烟台龙口多项选择

5、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 B文法C修辞 D辩证法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

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如:

1872德国《普通教育法》、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

1、判断: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2、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淄博博山单项选择

A美国B英国 C德国 D法国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

性、终身性。

1、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13年莱芜市直判断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需要;

终身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或全民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特别重视使适龄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教育的民主化;

1)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2)其次是指师生关系民主;

3)再次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民主化;

(可选性)

4)最后是指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扩大自主权)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国际交流加强)

7、教育信息化

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科学指导相对于经验指导而言。

2013年青岛事业判断

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总和。

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烟台龙口、莱芜市直单选: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

二、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概述

的根本任务是

、表面的特征,便成为教育问题。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

揭示教育规律。

(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

三、 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

(2)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意义的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2013年烟台龙口单项选择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论D德育论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现代教师应具备三种专业精神:

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

(2014年烟台莱山多选)

(6)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

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

(2)孟子(3)荀子(4)墨家(5)道家(6)《学记》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教育思想及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3.论教育内容。

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述而》中“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这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

第二,因材施教,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

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以致用。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

第四,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技与生产劳动。

矣”。

1、以下教育论点与孔子无关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崇尚自然

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