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2587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孙权劝学

原文 :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

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

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

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说:

“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

(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

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

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

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

现在。

    

6、涂:

同“途”。

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

当涂:

地名)。

    7、辞:

推托。

    

8、多务:

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

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

只,仅。

    13、涉猎:

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

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

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

于是,就。

    17、及:

到了…的时候。

    18、过:

到;拜访。

    

19、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

不再是。

    

22、大兄:

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

谁比的上;谁像(我)。

孰:

谁,若:

比得上。

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è),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头(pèitóu),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jīn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

(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

(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

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

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jī):

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机杼(zhù)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

织布梭(suō)子。

惟:

女:

女子,这里指木兰。

何所思:

想什么。

忆:

思念。

军帖:

军队的公告。

可汗(kèhán)大点兵:

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

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此。

市,名词作动词,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溅溅(jiānjiān):

水流声。

黑山:

即杀虎山

燕山:

当时北方的山名。

旦:

早晨。

胡骑(jì):

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jiū):

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文中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关山,关塞和山脉。

度,过。

朔气传金柝: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

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

不当,不做。

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

外城。

相扶将:

相互搀扶。

霍霍:

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著(zhuó):

通“着”,穿。

帖花黄:

帖,通“贴”。

花黄,

扑朔:

动弹

迷离:

眯着眼

傍地走:

并排跑走: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

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汉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

看到他射的箭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靶心,老汉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射技不也出色吗?

”卖油的老汉说:

“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手势熟练而已。

”陈尧咨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老汉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知道这个道理。

”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而铜钱一点也没有被油沾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势熟练罢了。

”陈尧咨只好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1、陈尧咨精通射箭并以此自夸,卖油翁见之却等闲视之。

2、陈尧咨责问卖油翁,卖油翁倒油的水平让陈尧咨折服,只好笑而遣之。

3、课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倒油的高超水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句

1、常用词理解

(1)、尝射于家圃

“尝”在古义中解释为“曾经”居多,在今义中多解释为“尝试”。

(2)、久而不去

“去”在古义中解释为“离开”、“距离”等,在今义中解释为“往、去、到”,要注意区别。

(3)但微颌之

“但”在古义中不作转折词用,不解释为“但是”,而解释为“只”、“只是”,在今义中,它主要用作转折词,解释为“但是”。

(4)因日:

“我亦无他…”“因”在古义中解释为“于是”,今义中表示因果关系,作“因此”讲。

2多义词辨义

(1)知汝亦知射乎(懂得,知道)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两小儿辩日》)

(2)去久而不去(离开)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除掉。

《捕蛇者说》)

今日存,明日去(失去,失掉。

《黄生借书说》)

(3)尔尔安敢轻吾射(你)

惟手熟尔(罢了)

俶尔远逝(作词尾,相当于“地”。

《小石潭记》)

非死则徙尔(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捕蛇者说》)

3、句子翻译

例句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分析:

这是—句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卖油翁”,翻译时要把主语补上去。

例句2吾射不亦精乎?

分析:

句中用“不亦…乎?

”的固定文言句式表示反问语气,可翻译为“不是…吗?

”或“难道不是…吗?

例句3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分析: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陈”是姓,“尧咨”是名,“康肃”是“陈尧咨”死后所给的谥号。

翻译时可以译为“陈尧咨”,也可以译为“陈康肃”。

例句4尝射于家圃

分析:

这既是一个省略句,又是—个倒装句,它承前省略主语“公”(即陈尧咨),翻译时要补出来。

“射于家圃”是倒装,按现代汉语习惯是“于家圃射”,翻译时也要注意。

《陋室铭》

一、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解释

1、书下注释

(1)陋室:

简陋的房子。

(2)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

(3)有仙则名:

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先人都住在山上。

(4)有龙则灵:

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

指佛经。

(11)丝竹:

琴瑟、萧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案牍:

官府的公文。

(13)劳形:

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5)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之,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补充注释

无丝竹之乱耳:

表示舒缓语气。

何陋之有:

表示强烈反问。

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文学常识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2、选自《全唐文》。

3、本文体裁: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

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四、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变型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同时也照应了“何陋之有?

”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出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文中虚写的句子: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写居室中生活图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六、段意及中心

1、段意第一层:

开头运用类比,引出全文主旨。

第二层: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陋室不陋室”。

2、中心思想:

作者为陋室作铭,描绘了陋室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意味。

七、简答题

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时的心理师怎样的?

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

2、“何陋之有”的出处?

孔子的原话是什么?

引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试练习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

(2)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总复习

一、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

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

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

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

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

助词。

(11)隐逸:

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

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文学常识

1、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出处: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3、体裁:

“说”。

四、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变型默写

1、入题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段意及中心

1、段意:

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中心:

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七、简答

1、作者运用“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

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â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⑦”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

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

“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

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

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

靠近。

河:

指黄河。

干:

岸边。

  

②山门:

寺庙的大门。

圮:

倒塌。

 

③阅:

经过。

岁:

年。

  

④棹:

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

牵引。

钯:

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

木片.

⑥湮:

埋没.

⑦颠:

颠倒,荒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